网络新闻联播 09-08
摆拍又换“贫民窟被困”剧本!虚假短视频何时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期,一段 " 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 " 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视频中,一名自称被外国丈夫扣留护照无法回国的中国女子,请求博主解救。视频情节曲折,引人关注。

然而,公安机关调查发现,这是网民杨某江与其女友陈某心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而精心策划的虚假摆拍。目前,两人已依法受到行政处罚。

从早期的 " 公益摆拍 ",到如今的 " 跨国救援 ",虚假短视频在不断改头换面,更加精准地抓住网友眼球。其演变的轨迹折射出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虚假短视频不是在一天时间内冒出来的——最初是" 低级恶搞 " 阶段,以自编自导的恶搞为代表,内容粗糙,影响有限;后来进入" 情感欺诈 " 阶段,一些专业团队开始制作 " 家庭矛盾 "" 街头冲突 " 等情感戏码,利用观众共情心理获取流量;现在,已发展到" 精致制作 " 阶段,例如在本次事件中,涉事二人不仅设计了跨国婚姻困境的剧本,还通过环境营造、多人配合等方式增强 " 真实性 ",其误导性更强。

就类型而言,当前摆拍假视频主要有三类:一是" 慈善公益类 ",编排贫困、残疾等悲情故事,骗取打赏;二是" 社会事件类 ",制造虚假见义勇为、纠纷冲突等场景,吸引关注;三是" 国际话题类 ",利用民族情感、跨国婚恋等敏感话题,引发讨论。这些视频往往紧跟社会热点、迎合公众情绪,因而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虚假视频泛滥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首先,公众的善意不断被消耗,当一次次 " 爱心救助 " 被证实为表演,社会信任的基石会被一点点侵蚀;其次,扰乱了网络空间和秩序,甚至劣币驱逐良币,虚假短视频挤压了真实、有价值信息的传播空间。

治理虚假短视频面临着发现难、认定难、治理难等诸多难点,虚假内容常常披着 " 真实记录 " 的外衣出现,普通观众难以辨别,也加大了平台的审核力度。

那么,虚假短视频的治理真的无解吗?

近年来,我国已构建起日趋完善的网络治理法律体系。《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要求,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虚假信息;《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制作短视频,即使是出于娱乐的目的,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更不能为了引流牟利挑战社会底线。

在法律的基础上,平台责任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各大短视频平台应改进算法推荐机制,改变 " 流量至上 " 的评价体系,建立更高效的虚假内容识别系统,对涉嫌造假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同时,可建立用户举报奖励机制,发挥公众监督力量。

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同样关键。面对情绪色彩浓厚、情节戏剧化的内容,网友应保持必要警惕,学会交叉验证信息源,不盲目转发、点赞、评论。

从 " 贫民窟被困 " 闹剧被揭穿可以看出,公众对虚假内容的容忍度正在降低,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只有形成法律震慑、平台担责、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等多维治理格局,才能有效遏制虚假短视频的蔓延,构建起一个真实、健康、积极的网络生态环境。

互联网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守护。

赖清德对纪念大会说三道四,国台办痛批

两个车牌号,细节拉满!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陈艳欣            

审 校丨孟夏   

来 源丨工人日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短视频 慈善 造假 举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