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首富 " 的新能源产业版图正在扩张 ......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这是野马财经的第 4572 篇原创
本文约 3694 字,阅读时长约 7 分钟
他的人生剧本,比虚构的商战剧更热血:从手握教鞭的大学教师,到在 20 平方米出租屋里拿 50 万起步的创业者;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伏逆变器,到执掌市值超 2800 亿的新能源巨头——他就是身家超过 700 亿元的 " 安徽首富 "、阳光电源创始人曹仁贤。
近日,曹仁贤麾下的阳光电源(300274.SZ)宣布赴港 IPO,拟布局 "A+H"。曹仁贤目前担任公司董事长,2025 年半年报显示,他直接和间接持有阳光电源 30.64% 的股份。在他带领下,阳光电源也成为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之后又一家冲刺港股的 A 股储能龙头。
图源:罐头图库
与赴港消息同出的是公司的半年报,2025 年上半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阳光电源 ")狂揽 77 亿元净利润。
但高光之下,暗面悄然浮现。短短半年,148 家机构减持离场,合计减持超过 1 亿股。更引人玩味的是,这位身家 700 亿的首富,5 年间竟进行了 28 次股权质押。
一边是业绩狂飙、赴港上市的豪情叙事,一边是资本退潮、频繁质押的现实操作。阳光电源的 " 双城故事 ",才刚刚拉开充满张力的序幕。
截至 2025 年 9 月 5 日,公司股价报收于 135.34 元 / 股,市值高达 2805.9 亿元。
半年赚77 亿元
储能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伴随赴港上市计划,阳光电源交出了一份创纪录的中期成绩单。
2025 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达 435.33 亿元,同比增长 40.34%;净利润 77.35 亿元,同比增幅 55.97%,相当于公司每天净赚超过 4000 万元。公司将其归因于市场边界的持续拓宽与销售体量的快速扩张。
一个关键的转变正在发生。公司储能业务首次超越传统光伏逆变器业务,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简单来说,逆变器就像是 " 翻译官 ",把光伏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家里能用的交流电;而储能系统则是个 " 大号充电宝 ",把用不完的电储存起来,等到需要时再释放。
2024 年时,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还是阳光电源的第一大营收来源,占比为 37.41%,储能业务紧随其后,占比为 32.06%。
2025 年上半年储能业务成功追赶,贡献了 178 亿元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 40.89%。
这些 " 充电宝 " 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场景:从家庭屋顶配套的小型储能设备,到工业园区的中型储能电站,再到沙特这样的国家级巨型储能项目。
图源:罐头图库
另一项业务——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营收为 153.27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降为约 35.21%。
储能不仅成为收入支柱,更以 39.92% 的毛利率领先其他业务,显著高于光伏逆变器(35.74%)和电站开发(18.06%)。
在多项业务开花的情况下,全球化成为阳光电源此次港股 IPO 的核心诉求。公告显示,公司此次赴港是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打造公司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025 年上半年,其海外市场(含港澳台)营收达 253.79 亿元,同比激增 88.32%,占总收入比例升至 58.3%。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 150 余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欧美澳等高价值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2024 年以来,公司接连斩获沙特 7.8GWh、拉美 880MWh 及法国 800MWh 等多个大型储能项目,其中沙特项目为全球迄今规模最大的储能订单,随后与英国 FidraEnergy 签订的 4.4GWh 项目亦刷新欧洲纪录。
" 选择港股 IPO,首先,是提升全球业务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为未来在海外市场争取更多合作机会。" 艾媒咨询 CEO 张毅表示," 其次,是优化资本结构,通过引入国际资本,支持公司全球化步伐。最后是募集更多资金,用于下一代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以及海外工厂的布局。"
总负债726 亿元
董事长五年 28 次质押股权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高达 77 亿元,但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其总负债已攀升至 787.7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 64.16%。其中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规模高达 270.2 亿元,存货积压至 311.6 亿元。
2025 年中报显示,公司总负债回落至 726.12 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 61.33%。但值得关注的是,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进一步增至 291.01 亿元,回款难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同时,Wind 数据显示,自 A 股上市以来,阳光电源累计募资超 183 亿元。其中直接融资 81.54 亿元,占比 44.51%,除 2011 年公司 A 股上市时的首发募资 13.66 亿元,公司在 2015 年 -2021 年还发行过 2 次短期融资券、2 次定向增发。公司间接融资达 101.65 亿元,占总募资比例的 55.49%。
此处需说明,短期融资券是具备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无担保债务融资工具,约定 1 年内还本付息,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
另据工商信息平台 " 天眼查 " 数据显示,2013 年至 2025 年 7 月,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共进行了 51 次股权质押。其中近五年(2020 年 9 月 16 日至今)就达 28 次。
需要说明的是,股权质押如同 " 股票抵押贷款 ",是股东用持股作为担保,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虽然曹仁贤的单笔质押比例均未超过 3%,且其中 18 次已解押,10 次未达预警线,但这种频繁操作通常意味着股东对资金有持续需求,或是为了缓解现金流压力。
需要明确的是," 未达预警线 " 意味着质押仍处于有效状态,对应股份仍被占用(无法自由交易);" 已解押 " 则表示质押关系已终止,股份恢复自由交易资格,不再占用持股额度。据此计算,曹仁贤当前 10 次未达预警线的质押,累计占其总持股的比例为 4.2%,质押股份市值达 117.85 亿元。
" 通过港股上市可为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也有助于公司加速扩张,收购其他企业或投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实现其业务目标。"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
张毅进一步表示,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具有资金管理灵活、税收政策优势和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对于企业而言,香港市场在资金支持、品牌塑造和国际股东引入上能够实现 " 三力合一 ",这一点对未来龙头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尤为关键。
高速扩张的业务背后,阳光电源也遭遇了法律纠纷。最引人关注的是其子公司曹县曹阳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与山东省曹县人民政府、曹县农业局及曹县商都投资有限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
该纠纷围绕 " 曹县 80 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 " 展开,争议核心在于付款主体和合同效力。
阳光电源主张项目应为 " 政府付费 ",称 2017 年补充协议仅用于银行贷款而不具实际效力,并要求对方支付拖欠的 9000 多万元费用及 4.92 亿元终止补偿金。曹县方面则认为补充协议已明确改为 " 企业付费 ",且商都投资有限公司已按约支付 2018、2019 年度费用共 1.044 亿元,不存在欠付。
最高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认定补充协议有效,驳回阳光电源全部诉求。
教师下海造出光伏帝国
如今遭机构减持
阳光电源的一切,都与公司创始人曹仁贤息息相关。
1968 年,公司创始人曹仁贤出身于杭州普通家庭,18 岁,他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学习工业电气自动化,自此与这座科技之城结下不解之缘。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专注研究可再生能源发电。
然而实验室的成果终究难以满足他对产业实践的渴望,1997 年,29 岁的曹仁贤毅然放弃安稳的教职工作,拿着东拼西凑的 50 万元启动资金,在合肥租下一间不足 20 平方米的简陋办公室,创立了阳光电源。
创业初期,公司只能依靠传统电源产品勉强维持运转。转机出现在 2003 年,团队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实现并网发电,一举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曹仁贤展现出敏锐的商业嗅觉,果断停止 UPS 电源业务,全力聚焦光伏、风能等新能源赛道。
2008 年,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鸟巢场馆,一举打响品牌知名度。到 2009 年,公司已占据国内新能源逆变器市场 60% 以上的份额。
2011 年,阳光电源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新能源电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彼时,公司的发行价为 30.5 元 / 股,上市首日股价报收于 34.72 元 / 股,涨幅 13.84%,市值突破百亿元。
如今的阳光电源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仅靠逆变器 " 单打独斗 " 的企业。公司业务已拓展至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五大新能源领域。
截至 2025 年 9 月 5 日,公司股价报收于 135.34 元 / 股,市值高达 2805.9 亿元。
股权穿透显示,曹仁贤共持有阳光电源 30.64% 的股份,按此计算,曹仁贤持股市值超过了 700 亿元。《新财富》杂志发布的 2025 年 "500 创富榜 " 显示,曹仁贤蝉联 " 安徽首富 "。
此外,曹仁贤还通过孵化阳光新能源、阳光氢能等独角兽企业,持续扩大新能源产业版图。
其中,阳光新能源的资本化进程备受关注:2023 年,阳光电源曾宣布分拆阳光新能源上市并开启上市辅导,此后阳光新能源还通过收购泰禾智能(603656.SH)成为其控股股东,进一步拓展产业布局,但截至 2025 年 9 月 6 日,阳光新能源仍未递交《招股书》。
同年,阳光氢能也取得阶段性进展,2023 年完成 6.6 亿元 A 轮融资,对应估值达 60 亿元。
不过,在亮眼成绩的背后,一些变化正在发生。其中,机构投资者结构出现调整。
2025 年中报显示,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出现明显变化:从 2024 年年报的 1288 家减少至 1140 家,同时累计持股数量也从 6.42 亿股下降至 5.35 亿股,显示出一定的资金流出态势。
从 50 万元启动资金到市值超 2800 亿元,从合肥一间 20 平方米的出租屋到产品覆盖全球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曹仁贤用 26 年时间书写了一段新能源领域的创业传奇。然而,机构投资者的减持、频繁的股权质押,也提醒市场:即便是行业巨头,也需在高速扩张中警惕风险。赴港 IPO 或许是阳光电源全球化的重要一步,但如何平衡发展与风险,仍是这位新能源巨头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题。
你看好 " 安徽首富 " 的资本布局吗?评论区聊聊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