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09-08
解构Notion狂:差点儿成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圆有一寄

Notion 的全球注册用户数已突破 1 亿。这一数字标志着 Notion 从 " 小众笔记工具 " 到 " 全球生产力平台 " 的跨越,用户覆盖个人、初创团队以及 500 强企业。

而与其类似的国产笔记工具,如 我来、幕布、飞书、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 用户群体也非常庞大,包括我自己也经常使用。

Notion 们 可提供诸如 Markdown 编辑、思维导图、任务管理、时间管理、Database 可视化、分享协同、多维表格、云同步、AI 助手等等众多功能。但元功能或者说核心价值主张是——被称为第二大脑的 " 个人知识库搭建 "。

B 站对 "Notion" 的检索结果

网上已有大量对这些软件工具进行推荐、测评、对比、使用教学的内容;它们确实能够提升效率,有毋庸置疑的可能高达 90% 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不再赘述这些。

在 " 效率工具狂热 " 的当下,我发现控制不住自己把时间花在 " 如何把表格排得整整齐齐 ",就觉得 是时候稍微关注下,那10% 的暗角了,即:

我们在使用时,如何警惕自己沦为一名 " 知识的图书管理员 "?

先从知识的   获取 - 存储 - 梳理 - 使用  过程,谈一谈笔记工具可能存在的隐患。

01  只管存放,不管拥有

获取:" 真实知识 " 的缺席

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提到,现代人已不需要 " 物品 ",而只需要 " 操作 "。这不只是 Notion 们的问题,所有计算机软件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自动化办公中,越来越只要求人的身体的最低限度的参与:盯着屏幕、点击鼠标或敲打键盘。你在观察一头雄狮,没错,但只是透过屏幕,闻不到它的气味,也感受不到它的杀气。

尽管计算机软件和 AI 对信息的处理以人脑为模板,但实际上已经摒弃了以人为中心的大部分参考点,也摆脱了所谓的 " 自然尺度 ",而献身于信息的复杂性,越来越独立于人的干预,从而导致世界真实的缺席。而能够帮助我们分类、规划知识的 AI 助手,则进一步加剧了 " 我 " 的缺席。

就连所谓原始人的那些最微不足道的技术,也需要进行必须已经理解和学习了的极为复杂的手工和智力活动。每当人们从事这些活动时,它们都要求智慧、主动和审美。

不是每棵树型至树上的每个部分都可以做成弓,而且树干的形状和每年每月砍伐的时间也不是没有区别。给木料粗加工、细加工、刨光,准备用于弓弦的绳子,捆扎并固定,所有这些动作都需以经验、感觉和判断为前提。

……每个人与邻居成果的区别微乎其微,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无法发现。但操作的人能够识别这些差异,它们使作者理所当然地引以自豪。

《遥远的目光》,列维 - 斯特劳斯

即 " 用树干打造一张弓 " 这个 " 工作过程 ",其实也是一种 " 知识获取的过程 "。如 挑树的种类、选砍伐时间,这些看似是 " 工作 " 内容以外的知识,却能保持 " 事物 " 作为研究和思考对象的本体地位。

制弓教学 - 麻绳如何缠绕手柄(来源网络)

然而,计算机办公软件乃至笔记工具,让人与知识进一步疏离,甚至把知识搞乱。制作弓箭时手眼身心的全情投入,与 在 Notion 里把文字复制粘贴然后打上 " 传统工艺 " 标签,手指滑动,内心毫无波澜——是绝然不同的。知识被抽象为文字、符号、标签和图表,失去与现实世界的直接联系。当我们研究的对象不过是真实知识的剪影,我们越发熟练的操作也变得十分荒谬。

存储:对知识的虚假占有

大量的知识,被规整地放在不同层级的文件夹里,可利用各种图表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甚至还有监测和导航重点信息的仪表盘。

问题是,汽车仪表盘反映的是汽车系统的工况,笔记工具的仪表盘指向的是我们的大脑吗?还是类似于图书馆或银行金库,我们只是管理员,而并非真正拥有这些知识和价值?

很多时候,收藏、整理知识的快感取代了知识运用的实感。

我们像一只只 " 数字仓鼠 ",把 200+ 网页囤到收藏夹里,却从没打开看过第二遍;整理了 100+ 笔记,却写不出论文,甚至无法不依赖 AI 助手用几句话描述出笔记核心观点。然而,还幻觉式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为此感到满足。

" 宫殿记忆法 " 练习示意图(来源网络)

Notion 们对知识的模块化移动、分类与存放,在一定程度上,与古早的 " 宫殿记忆法 " 异曲同工,把零散的信息,存放到有序的空间位置。

但两者的本质差异是," 记忆宫殿 " 是我们大脑自带的 " 集成硬盘 ",而 Notion 们则是 " 外接硬盘 ",却骗我们它在对大脑升级。并且,当出现云存储故障或格式兼容问题时,这些知识会永久丢失。

梳理:自有逻辑体系被规训

根据海德格尔的 " 技术座架 " 理论,技术把世界从 " 自在的事物 " 变成 " 待取用的资源库 ",好比 森林 = 可砍伐的木材资源,员工=可量化 KPI 的劳动力,所有事物都是技术流程 play 的一环。

Notion 们作为现代技术系统的一部分,亦是用 " 高效 " 框架绑架了思考的 " 野性 "。其模块化设计将知识切割为可量化的单元,而非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本身,又反过来潜移默化塑造了用户的知识管理方式。

Notion 界面截图

与纸质笔记相比,在软件工具中我们入库、整理知识,必须遵从软件基本的结构框架(细分规则或逻辑可由用户自己定制,但无法脱离软件大框架或功能),而非纯粹自主的设计、规划逻辑体系。这导致,我们必须像把面团塞进月饼模具里一样,把我们的知识塞进笔记工具里,面团得够软,太硬的、格式不对的塞不进;多出来的,要么硬塞硬匹配,要么只能丢一边;模具看似挺多的,吉祥话、口味、动物、水果形状的都有,但我想要做个 " 五条人 " 的,没有。

此外,当前大部分笔记工具中的 AI 助手,正在通过算法逻辑重塑用户的知识组织方式,这让我们逐渐放弃对知识的主动分类和关联,转而依赖工具的 " 最佳实践 "。这不是说 AI 不好,而是,它会悄悄替我们 " 做决定 "。

而有时,像打造 QQ 空间或者 Sim4 游戏中的自家房屋一样,花 2 小时调 Database 的颜色、排版首页界面布局,并不属于知识 " 梳理 ",更像是 " 装修 " 数字知识库。

当知识被作为收藏品欣赏,当知识库被修缮得井井有条、格调非凡,我们也许不再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员,而是私人图书馆的管理员了。过于强调 " 表面秩序 " 容易让人陷入视觉化陷阱,这种本末倒置,反而让 " 掌握知识 " 低效甚至失效。

使用:人机关系异化

由于这些知识并非存于我们的脑中,当我们使用时,需要进行 " 取 " 这个动作,可以说是一种依赖了。重度依赖的话,甚至不亚于瘸子与拐棍的关系,这显然本不该是人与知识的关系。

而当我们在笔记工具中 " 取 " 某个具体信息时,除了根据对应文件库一层层查找,很多时候都会使用全局检索功能。

这当然足够高效,但不同于在纸质笔记本上或本地电脑,每翻找一次其实都在强固自己的记忆结构框架,过于便捷的 " 检索 " 穿透了所有框架,直抵目的地,不但让思维结构变得模糊,亦让知识变得孤立。

此外,频繁 " 查找 - 找到 " 形成的是浅表的熟悉感。过度使用外包的知识库会导致 " 记忆卸载 ",我们可能会逐渐丧失对核心知识的主动记忆能力:

从 " 知识分子 ",到 " 知道分子 ",最终沦为 " 检索分子 "。

02  兼职图书管理员的生存指南

也许可考虑的调整——

 认知:弱化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摒弃 " 形式主义 ",拒绝过度美化笔记外观,勿沉溺于 " 数据可视化 " 幻觉。

知识库不是给外人看的,不用常常邀请朋友来做客,不必苛求完美把 " 房子 " 装修得很得体,把 " 知识们 " 摆放得很规整。重要的不是方便你下次找到它,而是别让它们结满赛博蜘蛛网。需要把 " 整理笔记 " 的满足感,转变成 " 用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 的兴奋感。

行为:手写优先

脑洞阶段,可以尝试手写,让思维野蛮生长。

不用追求工整,哪怕是看不出逻辑的思维导图,也搭建了独属于自己的逻辑结构框架。我写这篇文章时,用草稿本梳理了三次 " 隐患 "Part,虽然画得很乱,字也烂得一批,但还是比在 Notion 里拖卡片快多了,而且可以保证思路不停顿,创作的 " 劲 " 不会被工具打断。

当然,如果能做到偶尔完全不用工具,靠大脑短跑一次,或者有意识训练记忆,会更好。

钱钟书手稿(来源网络)

验证:回归现实环境

知识必须 " 走出库房 ",在真实场景中使用知识,而不能仅数字囤积。

获取知识后,尽量能用它和朋友探讨、争论,努力让知识至少 " 活 " 过一次。即便我们无法亲自过去坦桑尼亚大草原实地考察,也至少可以给身边的朋友讲一讲《乞力马扎罗的雪》的读后感 ~

我个人没有完全抵制使用笔记工具的意思,毕竟写这篇文章时,我也是不能免俗地还在开着它们。在工具化时代,我们不能也无法完全否定工具,但不得不提醒自己,需要始终捍卫人的主体性。

即便难以避免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也尽可能只做个兼职的吧哈哈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印象笔记 教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