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09-08
药明生物CEO陈智胜亲历中国创新药大爆发:以前跨国药企不太信任中国数据,但现在不同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11 年,陈智胜博士从美国回到中国。与很多海归科学家选择创业不一样,陈智胜加入了药明康德(SH603259,股价 110.60 元,市值 3264.00 亿元),彼时,无锡马山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打桩声。2014 年,药明生物(HK02269,股价 38.98 港元,市值 1591.00 亿港元)从药明康德分拆出来,陈智胜担任药明生物 CEO(首席执行官)。

"(十年前)我还记得有天晚上和几个同行在苏州 BioBAY 聊天,大家还在畅想,五年后,中国可以有第一个自己的创新药、二十年后有 5 到 10 个创新药就不错了,那就非常好了。" 在 9 月 4 日的药明生物首届 CRDMO+ 开放日活动上,陈智胜笑言,台下很多嘉宾是中国创新药最早的参与者,更是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如今看来,十年前大家还是太保守了,这些年中国生物创新药 " 做得比说得多 ",真正实现了弯道超车。

视觉中国图

十年时间,中国创新药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一梯队。2025 年前 5 个月,中国生物创新药授权交易金额达到 216 亿美元,全球大型制药交易中来自中国创新药的占比达到 38%。

在今年 1 月召开的 JPM 大会(第 43 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上,陈智胜见了 120 个客户。创新药 BD(商务拓展)热潮下,陈智胜更忙碌了。前段时间,他在欧洲休假期间,有两家欧洲公司向他发出邀请,希望能与药明生物合作。" 连欧洲人都开始卷了。" 陈智胜接受采访时笑称。

作为 CRDMO(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公司,药明生物是创新药出海的赋能者,也是一位 " 媒人 "。中国创新药出海势头还能持续多久?有哪些风险?对于当前如火如荼的创新药出海潮,陈智胜给出了冷静而深刻的研判:这股热潮至少还会持续 12 到 18 个月,但创新药的核心还是产品质量好、临床数据足够扎实。

以下为陈智胜对多个市场关注问题的分析与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参与采访并整理。

现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已开始复苏

问:我们看到,近期中国创新药 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屡创新高。在您看来,这股出海热潮背后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与五年前比,您观察到这一轮创新药热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陈智胜:现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已开始复苏。中国创新药行业在 2021 年投融资达最高点之后进入低谷,并维持了几年时间,现在刚刚进入复苏阶段。

上一轮创新药热潮时,大家都是跟随式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做很新的东西,敢做 First-in-Class(首创新药),开始慢慢真正出来创新产品,尤其在双特异性抗体类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

这是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产业积累的结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五年前,大家对中国市场还是戴着 " 有色眼镜 "。今年,感觉所有的公司都会来中国淘金,认可度提高是最大的变化。

以前,跨国药企的尽职调查会做得非常细,因为对中国数据的信任度不够,估值上一定会打个 " 折扣 "(discount)。但现在," 折扣 " 这个词,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了。为什么?因为像药明生物这样的平台,把整个行业的标准提上来了。我们的客户做出的分子质量,跨国药企(MNC)一看,和他们自己做的没有区别,自然就认可了。质量赢得了信任,信任带来了价值重估。

创新药出海对于行业发展肯定是利好。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我们很多客户的项目,最初只针对中国市场,一旦被 MNC 收购,定位马上变成全球市场,同样的生产订单,价值可能就从 1000 万元变成了 1000 万美元,甚至 2000 万美元。

而且大部分欧美 MNC 也是药明生物的客户,他们收购了中国的项目,依然交回给药明生物做,基本 100% 都留在我们这里。对于我们来说,未来几年的业绩发展,这些是很重要的加速因素。

2020 年就看到中国创新药出海苗头

问:药明生物在这些对外授权交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药明生物为这些 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提供 CRDMO[CRDMO 指的是生物药在发现(R)、开发(D)、生产(M)流程中的外包服务,文中用 R、D、M 具体表述]服务,在中国创新药出海热潮下,有怎样的业绩体现?

陈智胜:我们是最先看到项目出海的。因为创新药出海大概是这样一个流程——两个公司先见面,见面以后买方要来做尽职调查,包括对卖方的合作方进行尽职调查。我们比大家通常早两三个月知道是哪家企业创新药出海。

2020 年左右,我们就看到中国创新药出海的苗头了。这也得益于药明生物一体化平台上承载的数百个综合项目,我们会更早看到行业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我们 2017 年就赋能第一个产品出海了。现在,我们 R 端业务收入不高,但是利润率非常高。同时,从 R 到 D 端的转化率基本上是 100%。

这波资本热潮加速的是 D 端业务,还需要三五年才会体现在 M 端业务。商业化生产业务会由于滚雪球效应,增速越来越快。我们目前有 67 个Ⅲ期临床项目,如果按照 70% 的成功率,将来可能也会转化 40 多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药明生物帮助客户研发和生产的综合项目高达 864 个,其中包括 24 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现在,我们在做 " 媒人 ",涉及的大部分是海外公司购买国内项目。以前,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谈,现在可以主动撮合。现在,有很多海外基金直接来找我们推荐项目,或者帮他们做尽职调查。签约之后,我们可以迅速把文件准备好,帮助项目尽快在海外市场开展临床试验。

创新药出海同样会遇到很多 " 坑 "

问:您此前提到 " 优秀的合作伙伴,是成功出海的关键 ",对于 Biotech 公司出海,您有什么建议?

陈智胜:除了 1% 的头部企业,中国很少有企业有能力单独在海外做某个产品,真正能够做到符合美国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的海外权益本身对于这家药企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有其他药企愿意真金白银买下来,这是好事,最终可以反哺企业,甚至实现行业的持续发展。

很多人以为分子好就能出海,但实际上,创新药出海同样会遇到很多 " 坑 "。细胞株构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征和 GMP 生产(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生产)是目前中国生物药企出海 CMC(化学、制造与控制)问题的主要痛点。

我们现在已经有不少例子,客户因为报价便宜选了其他合作伙伴,结果由于质量不达标出不了海。现在,所有的企业都在拼速度,在这个时候,背后的质量就变得非常关键,不能犯任何错误,否则一两年的时间就耽误了。

生物医药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失败率的行业,就全球平均数据来看,5 到 6 个进入临床的药物,最终只有 1 个能成功上市。目前,不少出海项目尚处于早期临床阶段,前期数据显示出良好潜力。随着研究进入后期阶段,数据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这也就对整个行业的科学严谨性和质量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每一个出海项目,都能经得起国际标准的检验。

我很自豪的是,目前,药明生物是行业内屈指可数的、100% 通过监管检查的 CRDMO 企业——成功通过了 44 次全球各国药品监管机构检查。出海让药明生物的市场份额变得更高,因为药明生物能满足出海项目的高质量标准。

目前,有近百个与收购相关的分子药物,正在与药明生物合作,其中超过 50% 在临床前或者临床Ⅰ期被收购。生物医药企业一定要以最高标准来做药,现在在 CMC 上省小钱,将来可能就会亏大钱。

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的朋友圈都是最优秀的企业,所有环节和最优秀的企业合作,产品出海之路自然会更加顺畅。

问:您觉得中国创新药未来的优势有哪些?接下来,药明生物会如何助力中国创新药的发展?

陈智胜:目前来看,中国创新药的优势在抗体药物、ADC 药物上。在 2025 年 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针对 ADC 领域做报告的近 50% 是中国公司,双抗可能是 40%,单抗可能是 20% 至 30%。麦肯锡有一个资深合伙人是全球 CDMO(医药领域合同研发生产组织)行业的顾问,他说这个行业在药明生物来之前是一潭死水,只有几家公司提供固定不变的服务。药明生物灵活的端到端服务,把这个行业变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河,让别人觉得 CDMO 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对于药明生物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捕捉到下一个新分子在哪。我们希望把新分子所需的一整套技术路线打通,相当于提前修路,一旦时机来临,客户就可以没有障碍地跑,挖掘下一个类似 ADC 和双抗的 " 黄金赛道 "。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药明生物 ceo 生物 生物医药 药明康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