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平台商家的日子不太好过。
后台的退货量忽然变多,客服的工作快干成了 " 图片鉴定师 "。
有网友在用 AI 生成商品破损图要求商家 " 仅退款 "。
商家看出端倪,提出要销毁视频,结果上传上来的视频还是 AI 生成的。
AI 进入你我日常不过短短一两年,却已经快速完成了从恐惧、恍惚、试探到熟练使用的全过程。
写周报靠它,做策划用它,可如今连退货诈骗也用上了 AI。
其实,AI 以假乱真的案例并不新鲜。
不同的是,它如今已经蔓延到了更灰色、更日常的电商退货中。
为了提升购物体验,这几年电商平台陆续上线了 " 仅退款 " 功能。
初衷很简单:买家遇到商品破损,不必再寄回去折腾快递,只需上传照片,系统就能一键处理退款。
可没想到,这种便利也成了被利用的漏洞。
从今年开始,很多商家在后台发现,买家上传的 " 破损图 " 越来越不对劲:乍一看确实像是运输过程中的破损,但细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满眼 AI 出图痕迹,细节全是破绽。
比如,某个瓶子摔碎了,裂纹与背景光影并不在同一图层。
帽子上的污渍像是悬浮在物体上。
手里拿着衣服,居然长出六根手指。
更荒谬的是,在不少平台的规则里,只要 " 有图 ",系统审核就会立刻通过。
商家眼睁睁看着钱货两空,却几乎没有申诉余地。
尤其是发卡、袜子、拖鞋这类低客单价小商品成了 AI 骗退款的重灾区。
一些平台要求上传 " 销毁图 " 或 " 销毁视频 ",买家也能用 AI 轻松生成,甚至社交上还出现了 " 退货图生成服务 ",标语堂而皇之写着:" 专业退款,包过审核。"
过去的造假至少还需要点 PS 功底,才能勉强得到痕迹明显的伪造图。
如今 AI 一键出图,门槛反而更低。
有人甚至连 AI 自带的水印都懒得去掉,就直接提交退款申请。
更荒诞的是,有买家甚至懒得去掉 AI 的水印,直接提交。
被商家质疑后,还能面不改色地说:" 反正平台能过。"
原本是服务体验的改善,如今却成了灰产重灾区。
这不是 AI 第一次以 " 造假者 " 身份亮相。
换脸视频、虚拟声音、假新闻,各种熟悉的套路,已经在生活中反复上演。
有人在直播间豪刷礼物,事后才发现主播的美照是 AI 合成。
有人接到 " 朋友 " 的语音电话,AI 模拟的人声连语气都已经真假难辨。
随手下载你的一张旧照,几秒钟就能拼凑出一段 " 你在说话 " 的视频。
编曲、设计、写文案,AI 在创作领域的能力我们早已见识。
但在另一面,技术迭代也悄悄给灰产推开了一扇门:AI 同样被用于假图退款、语音和视频造假 ......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一些荒诞的现象开始显现:
外卖平台上的门店照片,可能是 AI 生成的。
网店商品展示图,可能是 AI 输出的。
经常翻看的短视频都散发着 " 熟悉的配方 "。
就连本地生活平台的五星好评,也可能出自 AI 之手。
一边是造假者把 AI 当作 " 捷径 ",一边是平台不得不训练更强的识别模型来识别。
用 AI 造假,用 AI 打假,已经演变成一场火力不断升级的 " 魔法大战 "。
面对越来越常见的 AI 造假,各方都在加紧反制。
国家层面已出台办法,对互联网 AI 生成内容提出新要求。
一些电商平台也已经着手推出 " 反诈智能体 "。
平台开始尝试用 AI 拦截 AI,用端云协同识别出假图和异常视频。
一些手机厂商,把反诈功能直接写进自带系统,当用户在视频会议、直播、通话中出现 " 异常人像 ",系统会弹出提醒。
别有用心的人总能找到新的 " 投机方式 ",而平台也只能不断加码识别。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诈骗和反诈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暗战。
在电商平台中,商家无疑成了最疲惫的一环。
AI 原本是用来降本增效,结果却让大家都被动进入了一种 " 内卷 "。
对很多商家来说,技术迭代并没有让人变轻松,反而多了几分荒谬。
大家除了处理日常客服内容,还要瞪大眼睛防着大家用 AI 图来骗退款。
我们曾经幻想科技能解放生产力,如今却发现科技让人们不得不在虚拟与真实的边界里继续打假。
如今,AI 客服电话已经学会了真人般的语气和停顿。
AI 生成的商品图也越来越以假乱真。
有人用 AI 制造虚假,有人用 AI 去识别虚假,人们注定为这场真假对轰不断付出时间和成本。
电商退款里的 AI 假图,或许只是生活中的一场闹剧。
但技术迭代的另一面,也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真假难辨。
最后,希望大家多用 AI 干点正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