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杭州的人工智能产业再一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9 月以来短短一周左右,阿里巴巴 ( BABA.NYSE;09988.HK ) 发布迄今为止参数量最大的通义千问模型 Qwen3-Max-Preview,DeepSeek 被曝正在开发新一代智能体模型,宇树科技则宣布 IPO 准备进程。
9 月 8 日,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开征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推进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该意见稿提出,到 2030 年要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做到 6000 亿元、规上企业突破 1000 家。
政策、企业几乎在同一时刻发声,显示杭州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动作正在加快。
阿里与 DeepSeek 的双线突围
事实上,杭州对于 AI 产业的定位早已明晰。
今年 6 月,杭州发布《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 年版)》,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多路线攻关,同时点名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模型算法、数据工程、具身智能、群体智能、EDA 软件、AI4S 等前沿方向。
此次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意见稿中提出,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加强芯机联动、整零对接、产业协同,布局智能计算、智能终端、智能空天、智能软件、智能网联车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人工智能标杆产业园及产业生态创新空间,按规定对绩效优秀的园区给予运营经费补助。
由此可见,杭州正在将 AI 作为新一轮制造业升级与产业布局的支点。而这个支点的第一核心是大模型。
谈及大模型,自然离不开 DeepSeek。今年年初,DeepSeek 凭借其高效能、低成本的开源特性迅速引爆市场,成为全球 AI 领域的现象级产品。
近日,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爆料,DeepSeek 正秘密开发一款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 AI 智能体,它无需复杂指令,能自主学习并执行复杂操作,计划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重磅发布。
DeepSeek 官方目前还未回应这一传闻,但其在 DeepSeek-V3.1 上线的官方升级公告中提到 DeepSeek-V3.1 具备更强的 Agent 能力,通过 Post-Training 优化,新模型在工具使用与智能体任务中的表现有较大提升。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也在不断刷新记录。7 月,阿里在一周内连续发布四款通义系列模型,涵盖基础语言模型、代码生成、推理与视频生成,分别斩获全球开源模型社区的多项冠军。其中,Qwen3 被评为 " 全球最智能的非思考基础模型 ",Qwen3-Coder 则在 HuggingFace 模型榜单上超越 GPT-4.1 与 Claude 4,一度成为开源社区的焦点。
9 月,通义千问再推 Qwen3-Max-Preview,参数量突破 1 万亿。在多项权威测试中,该模型在数学推理、编程与人类偏好对齐方面表现优于 Claude-Opus 4 和 DeepSeek-V3.1 等国内外竞品。
硬件版图也在扩张
如果说大模型是 " 软件层 " 的竞争,那么芯片则是 " 硬件底座 " 的角力。
8 月底,有报道称阿里巴巴正在研发一款全能型 AI 推理芯片。这或许意味着,阿里不仅要在大模型上建立优势,也要补齐硬件短板。
阿里的造芯故事可以追溯到 2018 年,当年 4 月收购中天微,试图掌握 CPU 指令集的核心技术;同年 9 月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将中天微与达摩院芯片业务整合,推动云端一体化布局。
七年后的今天,随着大模型推理需求爆发,这一尝试显得更为紧迫。
国内 AI 应用落地正在扩张,无论是大模型在企业侧的落地,还是生成式 AI 在消费侧的应用,都在驱动更大规模的算力需求。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崔楠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大模型正在逐步成为产业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不仅互联网公司在加码,金融、能源、制造、医疗等传统行业也在积极探索 AI 应用。这意味着对推理和训练算力的长期需求都会保持高位。"
在崔楠看来,短期内推理端的替代会更快落地。" 推理场景对芯片的性价比、能效比、生态适配要求更高,而国产厂商在这些维度上已经能给出有竞争力的方案。同时,国内应用市场庞大,足以支撑快速迭代。"
当然,杭州的芯片版图并不局限于阿里巴巴。士兰微、矽力杰、广立微、立昂微、中昊芯英、中欣晶圆、微纳核芯等公司分布在设计、制造、功率器件、EDA 工具等环节,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 " 杭州军团 "。
6000 亿目标背后的挑战
政策目标已经抬得很高。6000 亿元营收、1000 家规上企业的愿景,放在五年后或仍是颇具挑战的任务。
杭州的优势之一在于政企关系灵活。正如一位杭州本地科技公司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所说:" 杭州的营商环境总体不错,而且管得少。" 在业界,还有一句 " 无事不扰 " 的说法,用来形容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态度。
这种氛围下,杭州的 AI 企业往往更偏向市场驱动。DeepSeek 的走红、宇树科技的崛起,正是这种生态下的典型产物。
但要实现产业规模的跃迁,仅靠环境友好还远远不够。更大的挑战在于:阿里与 DeepSeek 能否在大模型上持续对标国际前沿,芯片厂商能否真正提供有竞争力的替代方案,宇树、云深处等具身智能企业能否跑通商业模式。
可以看到,杭州正在形成一个 " 政策托底、巨头带动、创业活跃 " 的产业生态。但这一生态能否最终汇聚成 6000 亿元的产业规模,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