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河流域 09-08
太好看了!这本书终于出了简体字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小河:

先还是啰嗦几句读书营的事。因为公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可能很多人都没看到,所以我这个月都会多说两句,大家多担待。

,有了前两年的经验,这一次的体验感更好了,大家也非常热情,阅读和输出的动力大大增强。

上一周大家在读书营一共写了 127 万字。非常夸张,但也非常美妙。如果你想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想要督促自己阅读、输出,千万不要错过这次读书营啦。

点击这里查看读书营的详细介绍,早来早开始。九月招募期,现在加入还有优惠。

---

今天是张爱玲逝世三十周的日子。我们读书营这个月的主题是「中文的质感」,其中一本共读书目,我选的是张爱玲的《流言》。

这是一个巧合,我此前并没有留意具体的日子。但这也很美妙,很多小伙伴因此第一次读了张爱玲,还有一些朋友只读过张爱玲的小说,这次终于读到了她的散文。

今天的文章,也是来分享一本和张爱玲有关的书:黄心村老师的《成为张爱玲》。

这本书前两年现在香港出版,名为《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我之前读过,非常喜欢,也写过一篇文章。

今天就再发布一下旧文。简体字版出来了,大家都可以去找来看了。

01

半个月前,,抱回来几本书。

其中大部分已经收入书架,唯独有一本,一直放在背包,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佩服又喜欢。

它就是是黄心村教授的《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

张爱玲可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在她之前,我读的大多是一些流行文字,花拳绣腿,顾影自怜。直到看见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忽然天地大开,原来中文可以这样精准,这样美。

后来,读她的传记,读《小团圆》,她的人生也成为传奇。

大概是 2017 年吧,我有一个月,一直在读张爱玲。最后写了一篇《张爱玲的前半生》,从她的出生,她的童年,她父母的离婚,她与后母的冲突,写到她的离家,她去香港读书,她和炎樱一同坐船返回上海。

本来是要写到 1952 年她离开大陆为止的,但是力气不够,便在她还未展开真正的作家生涯之前就放下了,上海的那几年太浓烈,太复杂,本想着以后再写,但也一搁就到了现在。

这几年,张爱玲和宋淇夫妇的信出了完整版。关于她的研究,也有了许多新的突破。

黄心村教授的《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便是其中尤为清新可读的一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关于张爱玲的新视点,新材料,其文章本身,也是一篇篇极好的散文。

02

黄心村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90 年代,她的博士论文题目,写的是张爱玲和沦陷上海的通俗文化。此后多年,黄在美国教书,并不专门研究张爱玲。

她在后记中说,这本书是疫情时代的产物。

2020 年全球疫情爆发,正值张爱玲诞辰 100 周年,黄心村在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任教,筹备张爱玲的纪念活动,钻进校档案馆,从那些故纸堆中发现了一个值得下功夫的课题,「就是张爱玲和香港大学乃至香港的渊源,她的创作生涯的缘起,她丰富而多样的文学和文化参照系,她与战争乃至那个动乱大时代的关系。」

黄心村老师的意思是,香港大学的两年,对张爱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其一是港大的教学,带来的正面影响;其二是战争爆发,留下的切身经验。

关于第二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大概也都能从张爱玲自己的散文和小说中有所领受。我们都会同意,「如果没有直面战争的惨烈经验,就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个张爱玲」。

不过,第一点就模糊得多了。我从前只知道张爱玲在港大上学,又穷又苦,但她上了什么课,读了什么书,对她有何影响,确实是不太清楚的。

而这本书的一开篇,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黄心村借由各种档案资料,挖掘出了好几位已经被历史尘埃掩埋的人物,读起来犹如侦探小说。

比如《寻找弗朗士:张爱玲的历史课》这一篇,写张爱玲的历史老师弗朗士。

这位老师,我们在《烬余录》里读到过,在《小团圆》里也读到过。他很喜欢张爱玲,张爱玲没有申请上奖学金,弗朗士老师自掏腰包给了她八百元港币的奖学奖。

据黄心村考证,他之所以受张爱玲喜爱,在于他讲历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中国的近代史,当下发生的事情,也放进课堂。这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冲击力的。

但他自己,也很快就淹没在里历史的尘埃之中。香港战争爆发之后,弗朗士被征入伍。张爱玲在《烬余录》里写,「那天他在黄昏后到军营去,大约是在思索着一些什么,没听见哨兵的吆喝,哨兵就放了枪」。他就这样莫名的死掉,没有人再知道他了。

这篇文章,黄心村从历史的碎片中,打捞出弗朗士的人生。不仅仅是和张爱玲的关系,弗朗士这样一个人的生命,他的性格,他的经历,本身也很有价值。

03

如果说弗朗士对张爱玲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那么,许地山和张爱玲的关系,就很少有人了解了。

《我师落华生:张爱玲的中文课》这一篇便勾勒了许地山在香港大学创建中文系的过程。许地山世界主义的人文观,他对于日常生活史的重视,都对张爱玲有所影响。据作者考证,张爱玲写《更衣记》或许正来自于许地山的启发。

《与斯黛拉 · 本森同游:张爱玲的英文课》就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张爱玲在香港大学读书,非常刻苦,读了许多经典的、现代的文学作品。不过,在 1944 年上海《杂志》月刊的一次访问中,回答最喜欢的外国女作家一题,张的答案却是一个大家都不太知道的名字:斯黛拉 · 本森。

张爱玲原话是,「外国女作家中我比较喜欢斯黛拉 · 本森」。据黄新村老师分析,这里「比较」的意思,显然是有所指的。

英国现代女作家中,最具名望的当属伍尔夫。但是张爱玲一生从未提过伍尔夫。这想必不是偶然,而是刻意保持的距离。

张爱玲喜欢的英语作家,一般都被划分为「中等趣味」的行列,比如毛姆,比如本森。她对于精英化的写作,始终保持距离。她自己也不喜欢精英团体,早期的小说,很多都是在鸳鸯蝴蝶派的杂志上发表的。而本森,或许便是她的一种对照。

斯黛拉 · 本森现在已经很少人读了。在这篇文章中,黄心村老师梳理了本森的人生与文学经历。

本森 1892 年出生于英国,她写小说,写散文,同时也是游记作家。她去过世界各地,在东南亚,在中国云南也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她虽然在英国得过文学奖,但在文学界并不属于主流。

前不久读伍尔夫的日记,里面写到过本森。但我当时对她并不了解,所以丝毫没有注意。那篇日记的意思,伍尔夫本来看不上本森的写作。但是,听到她去世的消息,还是感到悲伤。那时,本森和伍尔夫在文坛上是竞争对手。

至于本森到底写得如何,我是不知道了。她的书好像也没有中译本。不过,在黄心村老师的讲述中,这位勇敢走遍世界的女子,还是很让人钦佩和喜爱的。

04

以上几篇,我以为是本书中的重头戏,对于不了解张爱玲的读者,这种钩沉人物的书写本身,便很可读。

发现这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人物,就好像在破败的剧院里,打上一束追光,重新照亮了那些闪闪发光的人。

光是这一层,就好看极了。更不用说黄心村老师的笔法,非但没有学术著作的那种生硬,反而像散文一样,准确、优美。

除了与香港的关系,书中还写到张爱玲与日本的关系,她写《红楼梦魇》的始末,以及她与电影改编的关系,等等。每一个专题,都有独到的新发现和新见解,看起来十分过瘾。

如果你喜欢张爱玲,这本书肯定是要读一读的。

- 感谢关注 -

魏小河

(读书、电影、生活)

微博 | @魏小河

B 站 | 魏小河

公众号 | 魏小河流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张爱玲 香港 上海 阅读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