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聊心理 09-09
养女儿省心,养儿子费力?别再被这种有毒观点蒙蔽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她还说很羡慕那些生女儿的,能一起穿小裙子、扎辫子,安安静静听讲绘本,不用吼到嗓子哑,不用追着屁股收拾……

我发现,身边不少养男孩的朋友都觉得生个女儿更好,好像在大家的印象里,养女儿就等于 " 省心 ",养儿子就是 " 费力 "。

相对于男孩的淘气,女孩天性中温柔、感性的成分更多,小时候女孩似乎也比男孩好管教。

但,女孩的成长真的会比男孩更顺利吗?

我不觉得。

01

之前分享过心理学上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纵向研究,研究的是自尊以及和自尊相关的人格特质青少年期到成年期的变化。

研究者第一次测试参与者自尊水平和人格,参与者当时年龄是为 14 岁。10 年后,研究者再一次测量了当年参与者的自尊和人格。

当分别评估男性与女性自尊变化情况的时候,研究者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变化——

随着时间增加,男性的自尊倾向于增加,而女性,则倾向于降低

并且这种增加和降低非常明显。

自尊水平和人格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的联系非常紧密。

随着时间变化,自尊增加或减少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特质。

自尊随年龄增加的女性更容易被人认为是有着极强幽默感、保护他人、善于给予、健谈的人;

相反,自尊随着年龄下降的女性,易怒,情绪不稳定,讨好,卑微。

而对于男性,自尊随着年龄增加的男性,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并且认为自己有吸引力,与人相处表现也镇定、放松;

相反,自尊降低的男性容易表现得焦虑,容易感到压力,有沉默的倾向。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

自尊对人格影响广泛,而一个人的性格会影响他和别人的关系,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这个研究说明,女性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期,至少在自尊这个领域会比男性困难。

02

那么,女性是在自尊上天生就比男性有差吗?

并不是。

一个人的自尊感,绝大部分是后天因素决定的。

女孩生活的环境,可能不断有人在 " 剥夺 " 她们的自尊感,却没人真的意识到这些 " 剥夺行为 " 存在。

父母对待男婴和女婴的方式就不相同。

有研究发现,父母倾向于和多和女婴讲话,而不是和男婴讲话。

母亲常常会花更多时间去安抚女婴,拥抱女婴,花更多时间看男婴玩耍——因为母亲相信女孩比男孩更需要帮助。

当男孩女孩渐渐长大,他们接触的童话故事也会有非常明显的性别设定王子要勇敢,公主要美丽。

一个强调性格,一个强调外表。

关于童话故事可能给孩子造成性别角色定型思维的看法早已存在,也被很多人意识到。

迪士尼近十年拍摄的动画片,也开始越来越多强调女孩独立、勇敢、坚韧等性格特点,而不仅仅只是强调 " 美貌 "" 温柔 "。

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如果我有了女儿,我第一个要给她讲的童话故事是《美女与野兽》,而不是《睡美人》或者《白雪公主》,因为我想让女儿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女孩不是只能等着王子拯救,女孩也可以拯救自己的爱人

即便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关于性别的定势思维对孩子的影响,女孩成长中仍然会遇到很多 " 差别对待 " 的现象。

当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老师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也会不同。

过去四十年也有很多研究发现,总的来说,老师对男孩的关注会多过女孩,这种关注也很可能促使男孩在学校有更突出的表现。

人们对待男孩和女孩同时表现出 " 领导力 " 这个特质的评价也不相同。

当男孩表现出领导力的时候,他更可能被赞赏,被肯定。

但女孩若表现出领导力,评价就比较复杂,有时她会被贴上 " 爱使唤人 "" 爱表现 " 的标签。

这些标签可能会阻碍女孩领导力的发展,导致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的退缩。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争取利益上,人们对男孩更加宽容。

如果女孩和男孩一样表达自己想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她更可能被贴上 " 任性 "" 蛮横 " 等标签。

到中学的时候,女孩在理科方面的平均成绩好于男孩,却没男孩那么自信。

从大概 11 岁开始, 30% 的女孩会开始尝试节食,60% 的女孩放弃自己热爱的事情,因为她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

03  

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从小最该注意哪些性格特点的培养?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

敢于表达自己意见,和自我肯定感

成人世界倾向于教导女孩要 " 温柔 ",但是却很少给出具体的指导,甚至只是单纯的要求她们要 " 乖 ",也就是顺从。

有些女孩因为过分在意人际关系,即便被骂也不敢回话,被要求做某些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敢拒绝。

如果你发现自己孩子缺乏主张自我意见的能力,要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意见,也要鼓励她正确的面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友情。

告诉她,那些不尊重你的人,不让你发表自己看法的人,可以不和他们做朋友。

而父母要少用 " 你真乖 " 去表扬孩子,反而应该对她说:不管你乖不乖,我都很爱你。

自我肯定感的基础是 " 我的存在有价值 "。

不是因为我必须要做成什么事情才有价值,不是学习好才有价值,不是能帮爸妈做家务才有价值,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喜欢我才有价值……

而是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孩子从爱的滋养中渐渐获得的感觉。

最初爱的滋养就来自父母。

从小就能深切感受到被父母 " 爱着 " 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自我肯定感。

有些父母内心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互动表达过程中却常脱口而出伤害的话,比如:我不喜欢你了。我没有你这个坏孩子。

你当别人的孩子好了……

这些话说一次两次可能没什么,常常说就会破坏掉孩子获得自我肯定感。

不如常对孩子说:

我爱你,因为你就是你。

谢谢你来当我的宝贝。

让孩子安心的感觉是,自己被父母深爱。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