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春秋邗沟到元代取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明史,天津段正是关键一环。" 日前,天津知名文史学者、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侯福志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带来了一场《大运河天津段的前世今生》的主题讲座。其中,他以大量的数据、图标以及亲历的考察讲述了大运河天津段的故事,让大家从更多细节上了解天津的历史文化与建设进程。
"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当日的讲座,侯福志从大运河天津段的历史经纬、天津运河两岸历史文化概说与活化利用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三大方面,介绍大运河天津段的历史文化。他以多年来收集、整理、绘制的地图、示意图等,讲述了大运河所在海河水系分布等基本情况,并从多角度,展现了大运河天津段内的生态空间、城镇村庄分布等宏观图景,让人耳目一新。
侯福志作为天津地质专家、历史文化学者,曾对运河所遗留的水道、码头、漕船、仓场、闸坝以及随之修建的城镇、驿站、祠庙等,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讲座中,他详细列举了运河沿岸水工遗存的分布及作用,筐儿港水利枢纽、土门楼水利枢纽、老米店水利枢纽等工程,时间跨度从明代至现当代。
侯福志还指出," 运河文化带 " 的形成以漕运为纽带,依托不同地域的物资贸易、人文交流与信息流通,沿运河各地区的戏曲、曲艺、文学、艺术、美食、园林,以及与漕运相关的花会、庙会、号子、民谣、习俗等,均对武清一带产生影响。这些文化元素通过相互吸收、彼此借鉴,积淀成厚重且兼具民俗特点的文化形态,武清的集市文化和姓氏宗谱文化都与之息息相关。
在侯福志看来,可以多途径活化利用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来促进乡村振兴:以 " 博物馆 +"" 名人 +"" 非遗 +" 的形式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申报、建设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乡村旅游重点村、非遗项目;打造北运河历史文化长廊等," 保护有方,传承有道,利用有成。" 他认为,在保持打造乡土味、文化味、现代味,留住大运河 " 乡愁 " 的同时更要让其焕发新的时代生机。(记者单炜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