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去年开始,媒体就开始报道餐饮行业很难,各种数据统计,虽然开店的朋友不停的吐槽,但是比较乐观的。
直到最近,他发朋友圈说不想坚持下去了。
真这么难?2025 年上半年,全国餐饮门店注销数量突破 80 万家,而在存活的这 200 多万家门店当中,有 70% 月营收不足 10 万元,85% 在 " 亏损 " 或 " 保本 " 之间挣扎。
就不继续堆数据了,没有什么意义,说说最近身边发生的三件事。
我已经有好几年不买任何储值卡了,没想到最近还是掉进坑里。
这事儿,其实在本地几个月前就传开了,刚开始我也没当回事儿,毕竟店大还多,摊子铺得很开,是某知名美食排行榜 TOP 级的选手。
最早网上有员工发帖,说拖欠工资,一拖再拖,但几家店一直正常营业。
后来我发现有人在闲鱼开始甩卖,用储值卡代刷,从最早 8 折,到后来的 6 折,前几天 4 折,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看了一眼,已经 2 折了。
还有更离谱的是,有人为了把卡里的钱尽快花掉,最近半个月每天都在打包饭菜。
我手上的卡其实也是别人送的,好在余额不太多。
所以说,并不是店大店多就不会倒,名气大就不会出事儿。
事实是名气这个东西,就是泡沫,并不等于口碑好、生意好,有很多饭店都是靠投流和炒作支撑起来的。
摊子铺大,野蛮式膨胀,一旦营业额往下走,看不到希望,无良老板就会动了歪心思。
毕竟储值卡卖了很多(为了刺激充值,还能充 5 万送 2 万),钱早就装进口袋,怎么能往外掏呢?
半个月前,参加了一个五星酒店中餐厅搞的,秋季试菜大会,大小领导都来了。
酒过三巡,就开始诉苦,说今年餐饮特别不好做,特别举了一个例子。
很多大酒店都开始在门口摆摊了,龙虾 98 元 3 斤,乳鸽 50 元 1 只,东坡肉 48 元 1 份…… 一般两小时,畅销菜品就能被抢购一空。
是创新?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严控 " 三公 " 经费的原因,这段时间很多中高端饭店营业额断崖,中高端这两个市场细分已经完蛋了。
有人解读,这是高端酒店摘下星冠走进市井,华丽转身,诠释了 " 思路一变天地宽 " 的经营哲学,以平民化策略盘活闲置资源,将危机转化为触达新客群的契机。
然而从业人士不这么看,一旦饭店的定位下来了,自降身价,再想恢复到以前,就很难了,因为大众对品牌的认知发生改变了。
尤其是一些五星级酒店,做高端餐饮,挣富人的钱,赚公司的钱。
但是不这么干,还能怎么办?营业额下降了,电费、水费、人工、运营成本压着,后厨那么多人,裁掉之后,万一客流又上来了,怎么办?
只能缓兵之计,走一步算一步,挣点可怜的现金流,多少回一点血,直到最后把这块遮羞布扯掉。
之前中高端餐饮太卷了,市场就是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
按照正常,提升产品力才是正道,但很多商家没熬到提升产品力产生边际效应,就倒闭了。这一波还在往下传导。
第三个案例就是和我吐槽的朋友。
准确说,做小吃生意,店在景区旁边的居民区,以前客群主要是本地人,在网上小有名气之后,外地游客越来越多。
我问过他,到底有没有花钱炒作?没有。
南京现在是全国著名旅游城市,根据文旅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接待游客 1.16 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2.6%,旅游总收入同比上涨 10.1%。
按照道理,不是应该生意越来越好?实际是,客单量上去了,但是客单价一降再降。
以前两个人花 30,现在不到 20,几乎都是用团购。
与此同时,房租在涨,用人成本在涨,原材料在涨,团购利润太低,不搞又没办法引流,尤其外地客流,外卖就不谈了,别的品牌补贴后,订单涨得非常厉害,不补贴连老用户都会流失。
只能被迫加入价格战,摊销到最后一毛不赚。活下去不再是口号,是每天要面对的现实。
怎么就不想干呢?营业额没有上升空间了,但成本控制不住,利润下滑明显,人越来越累,就是疲劳战。
我问他,为什么旁边的新店,看起来很赚钱的样子?
本质是营销生意。买流量,玩社交,找网红,排长队,搞团购,用预制菜控制成本,口碑不口碑的无所谓,捞一笔,不行了就换个牌子重来,搞成功了就做加盟生意,那才是赚大钱。
结
餐饮行业从来都不是小资情调,在动荡里学会生存,是这几年每个人都得学会的本领。
最后提醒一下,不要轻易碰餐饮,特别是加盟生意。
来源:石榴询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