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娱价值官,作者丨星野,编辑丨美圻
今年暑期档,我们不仅见证了电影市场后半程的爆款接力,剧集市场古装、政法、乡土等题材的轮番霸屏,也见证了短剧新势力不断突破行业天花板。继春节档,五一档之后,暑期档再次成为短剧市场水涨船高的一次关键节点。我们将从播放数据、内容趋势、平台新政等多个维度,共同盘点这份短剧暑期档成绩单。
总体而言,暑期档标志着短剧行业从 " 流量至上 " 向 " 质量为王 " 的进一步转型。在政策引导、生态迭代、平台竞合等多重驱动下,短剧正在从 " 电子榨菜 " 蜕变为 " 娱乐正餐 ",重塑国内文娱市场的内容格局。
头部短剧突破行业天花板,横屏短剧刷新分账纪录
首先,我们来纵览一下暑期档长短视频平台短剧的数据表现。
红果短剧战报显示,在百部头部短剧的带动下,暑期档共吸引 311 亿次观看。相比之下,云合暑期档长剧霸屏榜 TOP 20 剧集的总播放量共计 156 亿次,这意味着短剧的碎片化消费频次正在实现对长剧的赶超。
从集均数据来看,红果短剧暑期档头号种子《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 2》(以下简称《十八岁太奶奶 2》)集均约为 2500 万,而《以法之名》《藏海传》《生万物》暑期档热播剧集热播期集均都在 3000 万以上,表明虽然短剧的破圈程度仍逊色于长剧,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今年以来已经有五部短剧集均播放量突破 2000 万,这一数据即使对于长剧来说也是一个高难度门槛。
从红果短剧的战报来看,暑期档一举刷新了播放量最快突破 30 亿、播放量与热度值 " 双破亿 " 等多项纪录,共有 16 部短剧的累计观看量破 10 亿,头部作品矩阵实现了集体爆发。红果短剧之所以能够一再捅破自身及行业天花板,原因之一就是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张。今年 3 月红果月活用户数达到 1.73 亿,6 月这就突破 2.1 亿,为暑期档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一大批短剧之所以能 " 燃爆 " 暑期档,还源于成功元素不断叠加所带来的 " 乘法效应 "。首先,是爆款题材、类型的叠加融合,《十八岁太奶奶 2》就集齐了穿越、家族、女强、航天等热门元素,实现对于各类观众人群的无缝覆盖。其次,是国民 CP 的迅速二搭、三搭乃至 N 搭,实现了爆款短剧之间的热度共振、观众共享,《念念有词》《南音再许》等皆是如此。再次,是顶级演员配置带来的粉丝叠加,听花岛出品的《十八岁太奶奶 2》集齐了目前短剧行业最火的一批人气小生,他们甘心以 " 众星拱月 " 之姿来配合女主,这在长剧领域是很难想象的。
短剧播放量天花板的不断突破,还少不了 " 一本多拍 " 赛马机制的刺激作用,《十八岁太奶奶》正是这一机制的胜出者。同一个热门 IP 被多个制作团队几乎同时改编成不同版本短剧,平台通过算法和用户数据,让这些 " 同题作文 " 在市场上同台竞争,快速筛选出最受欢迎的那个。虽然 " 一本多拍 " 难免会引发版权争议,但不同版本的制作有助于保持 IP 话题讨论度居高不下,合力推动创新作品突围成为爆款。
如同网文产业一样,短剧产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类型化、流水线创作模式,爆款产出的稳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如今,观看量破亿的战报,在业内正在成为家常便饭,短剧行业正在集体迈入 "10 亿时代 "。
" 反套路 " 作品集体突围," 类型 + 社会议题 " 成爆款密码
今年暑期档短剧交出的成绩单,展现出这一内容形态快速的自我迭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迭代并非停留在题材表层的变换,而是从叙事模式、人物设定到美学风格的系统性创新——也正是这种能力,让短剧产业在规模化生产模式下,依然能够跳出 " 批量化复制 " 和 " 同质化竞争 " 的陷阱。
短剧的自我迭代,首先体现为 " 反套路 " 创作思路的持续涌现。此前,行业一度陷入 " 霸道总裁 "" 甜宠虐恋 " 等高度同质化的叙事套路,如今,一批敢于打破定式的作品正在重新定义热度与口碑的平衡。它们并非彻底抛弃流行元素,而是以更贴近现实、更注重人物真实性的方式进行重构,从多个维度建立新的内容范式。
可以说,暑期档每一部爆款短剧背后,都代表了一条 " 反套路 " 创作路线的集体突围,它们正在快速改变着短剧市场的内容图景,重塑观众对于短剧的认知。
在叙事节奏上,新一批短剧不再一味追求 " 强冲突、快反转 ",转而回归细腻的生活流表达与自然的人物互动。除了年初全网热议的《家里家外》,暑期档热播的《念念有词》也摒弃了传统偶像剧的狗血叙事,依靠女主角的 " 语言轰炸 " 与男主角的 " 绝对沉默 " 形成戏剧张力,在日常情景中勾勒真实的情感逻辑。
在人物关系上,以往 " 霸道总裁 + 小白花 " 的设定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性别权力结构的多元探索。例如,《夫人她专治不服》凭借 " 女 A 男 O" 的反差人设出圈,女性角色强势主导叙事,男性角色则呈现被驯服与依赖的状态,带动 " 娇夫文学 " 成为暑期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在审美风格上,短剧也逐渐跳出了 " 千剧一面 " 的视觉疲劳。以长视频平台表现亮眼的《朱雀堂》为例,该剧不仅打破了传统 " 大女主 " 叙事框架,更融入了浓郁的中式恐怖美学——深灰与墨绿的基调点缀猩红细节,冷光处理的凶案场景结合民俗仪式感,成功营造出独特的民国惊悚氛围。
除了形式与风格上的创新,短剧在暑期档的爆发还得益于对社会议题的深度融合,其超越以往的数据爆发力与社会话题性,已重新定义 " 土味爽剧 " 的潜力边界。《十八岁太奶奶》在 " 女性龙傲天 " 题材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跨代亲情、家族羁绊、科技报国等多重社会议题,在情感共鸣度上真正网罗了观众群体的最大公约数。
暑期档除了多部紧扣女性独立主题的短剧爆火,一直相对沉寂的男频短剧也实现集体突破。以《一品布衣》《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为代表的作品,将叙事核心从 " 战神归来 "" 屌丝逆袭 " 等爽文逻辑转向 " 家国叙事 " 与 " 寒门仕进 ",精准切中男性观众对事业、身份与家国情怀的深层共鸣。这些剧集不仅在数据层面表现亮眼,更带动 2025 年男频短剧赛道整体回暖。
今年暑期档,短剧正在和观众建立越来越紧密的正向链接,真正成为 " 时代情绪显微镜 ",将个体焦虑、文化认同、代际冲突等宏大命题,浓缩于方寸屏幕间的生活切面,在微小篇幅中承载厚重情感,实现 "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 " 的艺术价值。
平台新政竞相发力,从追求流量转向比拼质量
暑期档也成为各大短剧平台竞相发力的关键时期,红果、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纷纷推出新政策,通过提高保底、提升分成比例、设置高额奖金等方式,鼓励优质内容和原创剧本开发,引导创作者从追求单纯流量转向提升内容质量和用户粘性。
一方面,头部平台凭借资源优势加速构建内容护城河;另一方面,多元背景的入局者正在激烈竞逐中重新划定势力范围。在这个动态博弈赛场上,各参与方持续调整自身战略定位,而平台方则通过流量机制和合作规则的重新制定,潜移默化地主导着行业格局的演进方向。
红果短剧 8 月以来的一系列重磅政策,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升级剧本政策,将最高保底提至 20 万、分成比例升至 40%,严厉打击抄袭,明确 " 零容忍 ",已有至少 27 家剧本工作室加入新政……
红果近期的政策调整,核心是 " 胡萝卜加大棒 " 的双重策略。所谓的 " 胡萝卜 " 是指通过极具吸引力的经济利益(高保底、高分成、多项激励),绑定优质创作者与内容,鼓励精品化,构建一个以平台为中心、层级分明的创作生态。而 " 大棒 " 则是指通过成立版权中心集中管理、细化评级体系引导创作方向,并以 " 零容忍 " 的态度严厉打击抄袭盗版,规范行业行为。
这一切都显示出红果正在加速巩固其行业头部地位,并试图重塑短剧行业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这些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加剧行业人才竞争,长期看则旨在推动短剧内容整体向更精品化、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快手于 6 月关闭短剧小程序业务,将第三方付费短剧全面回归平台原生链路,重心转向自有 APP" 喜番 " 及免费模式。此举意味着快手彻底告别以第三方付费短剧为主导的 " 旧时代 ",将所有资源和精力都集中到发展平台原生短剧上。
此举可视为一次 " 战略聚焦 "。小程序模式虽然曾带来流量,但其内容不可控性强,易滋生违规和低质内容,与平台希望建立的健康、可持续内容生态存在矛盾。关停后,快手能更有效地掌控内容质量和分发,按照自身规划推动短剧业务发展。
腾讯视频与爱奇艺分别与 5 月、7 月对短剧分账策略进行了升级调整,两者在方向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两家平台均大幅提升对独家优质内容的激励力度:爱奇艺为全球独家授权 10 年的作品,提供基础单价之上最高 35% 的阶梯分账激励;腾讯视频则对 S+ 级作品提供 " 优秀作品激励 " 及 " 深度合作厂牌激励 "。其次,双方均将 " 会员有效观看时长 " 作为分账核心指标,降低 " 拉新 " 权重,鼓励创作者提升内容粘性与长期价值。此外,平台还加强了对创作源头的扶持,腾讯视频为优质剧本提供最高 22 万元激励,爱奇艺则将 70% 以上收入分给片方,吸引专业制作团队入局。
从整体来看,2025 年暑期档短剧行业的政策调整,凸显出平台正从流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通过激励优化和规则重构推动内容升级。未来,具备精品制作能力、适应新分账规则且能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创作者,将在新一轮行业发展中获得更大机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