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9 日,"19 岁自闭症学生技校报到当天遭劝退 " 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19 岁的自闭症患者李同学考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却在开学报到当天被拒绝办理入学手续。校方给出的理由是 " 主要是怕影响我们正常的学生。"
这场风波背后,暴露了人们对自闭症群体的误解与偏见。
误解一:自闭症患者 " 无法独立生活 ",更不能上学
" 他们来是不可能学得下去的,状况会变得越来越差。" 这是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工作人员劝退李同学时的理由。但现实是,通过训练和支持,许多成年自闭症患者可以融入社会,工作、结婚甚至照顾家庭。有效的教育和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部分自闭症患者可从事图书管理员、服务员、插画师等需要重复性或高度专注的工作。比如,日本自闭症患者东田直树用文字记录内心世界,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中国自闭症青年包涵成为南京首位自闭症程序员。
误解二:自闭症会 " 传染 ",影响其他学生
" 怕影响正常学生 " ——这是校方劝退的核心理由。但其实,自闭症不是传染病,更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相反,与自闭症同伴相处,能培养普通学生的同理心、包容力和社交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接触多样性群体能促进儿童的 " 心理理论 " 发展(即理解他人思维和情绪的能力)。当普通学生学会用清晰简洁的语言与自闭症同伴交流,或理解他们 " 字面意思 " 的思维方式时,这种能力会迁移到其他社交场景中,成为终身受益的软技能。
误解三:自闭症 =" 天才病 ",患者都拥有 " 最强大脑 "
很多人对自闭症的认知,还停留在电影《雨人》里雷蒙的 " 超强记忆 " 上。但现实是,自闭症患者的智力水平悬殊极大,有的智力水平非常高,有的智力受到严重损伤。
只有约 10% 的自闭症患者存在 " 学者综合征 "(在音乐、数学、记忆等特定领域表现出超常能力),比如英国数学家丹尼尔 · 塔米特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 2.2 万位,他的心算速度甚至比计算器还快。绝大多数患者面临的是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重复刻板行为等挑战。
李同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虽持有智力四级残疾证,但症状在自闭症人群中属于较轻的,并非传统认知中 " 无法融入社会 " 的自闭症患者。据父亲李昱表示,儿子从小能独立穿衣吃饭,从普通小学到区特殊学校,再到广州市重点职高特教班,他一路凭借努力考上这所技师学院。可即便如此,他仍因 " 自闭症 " 标签被拒之门外。自闭症不是 " 天才通行证 ",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神经多样性表现。
误解四:自闭症是 " 心理疾病 ",靠 " 多沟通 " 就能治愈
" 孩子是不是受了刺激?"" 家长是不是没教好?" 当孩子被确诊自闭症时,许多家庭会听到这样的质疑。科学研究表明,自闭症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无关。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包括:
· 社交障碍:回避眼神接触、难以理解他人情绪、无法建立友谊;
· 沟通障碍:语言发育迟缓、重复提问、代词错用;
· 刻板行为:坚持固定流程、重复拍手或摇晃身体、对特定事物异常执着。
这些症状不是 " 性格内向 " 或 " 故意作对 ",而是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就像近视需要戴眼镜一样,自闭症患者需要的是科学的干预支持,而非简单的 " 心理疏导 "。
最后,想提醒的是,当我们停止用 " 怪异 "" 孤独 " 等标签定义这些孩子,转而看见他们眼中对连接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才能真正构建起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