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吴梅梅 来源 | IT 桔子
图片|公众号 AI 生成
得益于 AI 技术的成熟和开源大模型的发展,中国生成式 AI 应用及服务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根据国家网信办公示的生成式 AI 服务备案信息:
截至 2025 年 6 月,共 439 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
通过 API 接口或其他方式直接调用已备案模型能力的 AIGC 应用或产品完成登记的有 233 个(大部分产品表现形态为 Agent)。
简单来说,如果是自研或者有显著微调、要做数据训练的大模型,需要备案。如果是基于已备案的大模型、无微调也无数据训练而开发的 AIGC 应用产品,无需备案,只需登记。
IT 桔子对这些备案和登记的中国生成式 AI 模型及其应用的数据做进一步地处理,包括详细记录类型(通用或垂直)、应用场景、备案 / 登记单位的行业及背景、融资情况等关键维度。
本文将基于上述备案 / 登记信息进行详细解读。
一、增长态势:AIGC 大模型2024 年迎来爆发拐点
2023 年 8 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当年即有 61 项生成式大模型完成备案,标志着生成式 AI 在中国的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以企业自研的通用模型为主,如百度 " 文心一言 " 和阿里 " 通义千问 ",得益于 ChatGPT 全球热潮的刺激,中国企业快速响应,推出基础大模型。
2024 年,国内生成式 AI 大模型备案数量爆发式增长至 241 项,同比增长约 3 倍。这一年备案数量激增,反映了政策窗口期以及基础大模型技术成熟的双重因素推动。
同时,基于通用模型能力的而产生的大量 AIGC 产品 / 模型蓬勃兴起,相应的服务快速推出,登记数量显著增加。
2025 年上半年,生成式 AI 大模型备案已达 137 项,增速虽放缓但仍强劲。
二、技术路线演进:从通用智能到场景智能
中国 AIGC 大模型生态正趋向多元化,并走出了从通用——垂直——场景的演进路线。
据 IT 桔子统计,在 2024 年之前,通用大模型备案登记数量较多,典型代表如百度文心一言、智谱 ChatGLM 等,强调多模态能力和广泛适用性,适合跨行业应用。
然而,基础大模型在解决特定行业的痛点时仍存在不足,需要结合行业知识、经验、数据优化,近两年专注特定领域的垂直大模型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并在 2025 年上半年超越了通用大模型,成为备案的主流。垂直大模型包括教育领域的 "EduChatT",医疗领域的西湖大模型,财务领域的金蝶苍穹大模型,法律领域的中国 - 东盟法律大模型等。
与此同时,2024 下半年基于大模型而构建的具体细分场景应用产品(比如客服)实现了快速增长,从 13 个登记量增长到 89 个,而且 2025 年上半年已登记的 Agent 产品有 127 个,超越去年全年的数据。
这些数据反映了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体现了 AI 从 " 广度 " 向 " 深度 " 转型的趋势,表明市场正在从 " 技术炫技 " 转向 " 场景深耕 "。
三、场景应用图谱:教育医疗双擎驱动
据 IT 桔子统计,国内 AIGC 大模型的主要应用场景分布包括教育、医疗、金融、客服、工业等各个领域,涉及办公、购物、娱乐、学习等方方面面,显示出 AI 向实体经济的渗透。
其中,教育 AIGC 大模型及其相关应用共有 39 项,总数位列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场景,代表有网易有道的 " 子曰 " 大模型、好未来 MathGPT 大模型和猿力科技的 " 看云大模型 "。AI 在个性化教学、口语练习等具体的教育场景中大放异彩,响应了 " 双减 " 政策和在线教育需求。
医疗大模型及相关 AIGC 应用产品共有 21 项,总数第二,包括小荷健康发布的小荷 AI 医生、好心情健康产业发布的 " 好心情 AI 陪伴 " 等,聚焦诊断辅助、患者咨询和心理疗愈。
像工商银行等各大企业还通过大模型能力研发专注于客服场景的 AIGC 产品,共有 16 项,用于提升智能客服咨询效率,常见于电商和金融领域。
金融大模型代表有蚂蚁金服发布的 AntGLM 大模型和度小满轩辕大模型、同花顺的问财 HithinkGPT 大模型等,应用于风控、理财咨询。
基于大模型能力,面向文旅行业的 AIGC 应用服务也有不少,如马蜂窝的 "AI 行程助手 " 和 " 滴滴差旅助手 ",优化旅游规划和出行服务。此外,携程还发布了 " 问道 " 垂直文旅大模型,同程旅行发布了 " 程心大模型 "。
媒体行业也有 Agent 智能产品,比如财联社小财神,用于 AI 内容生成、信息解读。
这些场景侧面反映了中国 AI 的 " 实用主义 " 导向。未来,随着多模态 AI(如文生图、语音交互、视频生成)成熟,跨场景融合将成为趋势,推动 AI 从单一应用向生态系统演进。
四、地域分布:北京全面领跑,上海、广东紧随其后
中国 AI 备案的加速与监管政策、各地的创业创新环境密切相关。
2023 年作为生成式 AI 大模型的 " 元年 ",备案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2024-2025 年则向全国扩散,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份一些基于大模型衍生的 AIGC 的产品增多。
具体来看,目前北京市的大模型及 AIGC 产品最多,约占总量的 31%,其中,已登记的 Agent 产品有 73 个,而已备案的大模型数量就达到了 132 个,以通用大模型为主,如百度 " 文心一言 "、出门问问的 " 序列猴子 " 大模型、美团大模型 " 通慧 " 等。
这充分体现了北京企业具有领先的 AI 大模型基础研发能力,技术前瞻性走在了前列,主要得益于首都的科研资源(如中科院)和互联网巨头聚集。
上海市以 26% 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中,已登记的 Agent 产品有 95 个,已备案的大模型数量有 82 个,如商汤的 " 日日新 " 大模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的书生 · 浦语大模型、阶跃星辰发布的阶跃等。说明上海企业的大模型研发实力不容小觑,但 AIGC 产品的落地应用响应速度更强,更具商业化思维。
广东约占 11%,其中已登记的 Agent 产品有 8 个,已备案的大模型数量有 66 个,除了腾讯的混元助手大模型、元象 XVERSE 大模型外,其余主要是硬件厂商、电子公司发布的,如 vivo 的 " 蓝心大模型 "、OPPO 的 AndesGPT-LVM、荣耀的魔法大模型、中兴通讯的星云大模型、TCL 大模型助手等。
其他省份如江苏、浙江、贵州等各地也有登记的 AIGC 产品,体现区域均衡发展。
五、研发主体生态:多层次创新梯队
IT 桔子对大模型的研发主体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有近一百家上市公司是大模型的参与主体,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腾讯混元大模型,以及科大讯飞、昆仑万维等。它们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主导通用大模型的开发。
有 47 项 AIGC 大模型是由国内独角兽企业独立研发,如智谱 AI 发布的多款大模型——智谱清言、清影 AI、智谱端侧,抖音发布的云雀大模型、百川智能的百应大模型、MiniMax 的 abab 模型,月之暗面发布的 Moonshot 大模型等,多为还未上市的高估值企业。
除独角兽外的大众创业公司也参与了大模型或 Agent 产品研发,体现创新活力。
IT 桔子注意到,虽然民营科技公司是 AI 大模型的主要参与者,但包括央企国企(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中石油昆仑大模型)、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紫东太初大模型)和医院等其他组织主体亦未缺席这场赛事。
据统计,目前参与的高校已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天工开悟大模型,同济大学发布的 CivilGPT,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发布的 Agent 智能体产品 " 小红 AI 患者助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布的 Agent 产品 " 瑞金医院医学智能问答 ",南京鼓楼医院的 Agent 产品 " 骨灵 " 等。
这一结构凸显中国 AIGC 的 " 多层次 " 生态:上市公司提供稳定性,创业公司注入活力,科研机构推动基础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生成式 AI 正进入 " 黄金时代 ":备案登记总量从 2023 年的 61 项飙升至 2025 上半年的累计 672 项,增长超 10 倍,体现了国家战略(如 "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的成效。垂直模型的崛起标志 AI 从 " 通用工具 " 向 " 行业赋能 " 转型,尤其在教育、医疗等应用领域 AIGC 产品发展迅速,体现了 AI 的实用价值导向。
订阅收藏 IT 桔子专题页,实时关注最新的大模型登记 / 备案情况
https://www.itjuzi.com/sp_collection/generativeai
更多文章
微信又双叒调整推送规则啦~ 如果没给我们标星,新鲜内容很容易被信息流 " 埋 " 掉!
赶紧点击右上角「⭐」标星,每篇推文都会优先出现在你的列表,新内容一更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咱们再也不缺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