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土地 " 早已深耕,能否长出丰盛高产作物,取决于华为云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跑赢对手。其赌上的,不仅是华为云的未来,更是整个华为在 AI 时代的地位。
作者 | 杨 铭
编辑 | 刘珊珊
2025 年,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 CEO 张平安迎来了他的关键考核年。
8 月下旬,一场涉及上千人、数十个部门的大规模组织调整正在华为云内部疾风骤雨般推进,多个核心部门被合并重组,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其他业务线 HR" 捞人 " 的紧急帖。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2024 年仍处于亏损状态的华为云,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战略收缩。
与此同时,华为云将更多筹码押向 " 算力黑土地 " 这一目标。" 华为云将坚定不移地打造算力黑土地,通过昇腾 AI 云服务和 Tokens 服务,满足客户的‘最终计算结果’,加速行业智能跃迁。" 在近日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张平安就如此表态。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 CEO 张平安
算力,即计算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动力。如同张平安所说,算力是智能世界的基础设施,大模型催生了对大算力的需求,未来十年,算力需求可能会有数万倍的增长。
不过,随着国内算力基础设施大规模建成投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算力价格持续下行,中国算力市场也进入 " 算力红海 " 阶段,呈现出 " 过剩 " 与 " 短缺 " 并存的结构性特征。华为老兵,能赢得属于他的豪赌吗?
战略大撤退背后,
" 广撒网 " 到 "All-in"
" 组织调整后整个小部门被裁撤,想换个部门跳出华为云,有接收的部门吗?"
" 上周部门没了,这周领导没了,输出去海思了,接下来 30X 怎么办?"
9 月已过去几天,华为云的这场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余波犹在。尽管按照华为传统做法,业务变化,一般是优先内部调岗,不太会直接裁员。
根据此前多方消息,华为云业务调整始于今年初,6 月以来已有 20 余款产品下架。此次调整涉及云 BU 下层数十个部门的撤销与合并,重点围绕产品部、公有云服务部及研发部等核心团队,或波及上千人。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有消息称盘古大模型相关部门被撤销。这是今年 7 月初盘古大模型因 " 套壳 " 风波和前员工质疑研发管理混乱后,再次引发舆论哗然——要知道,盘古可是华为 AI 战略招牌,今年 4 月张平安还高调宣布要 " 以盘古大模型为引擎,重塑千行万业。"
关于盘古大模型裁撤的传闻属于明显误读。华为云此后就 " 盘古裁撤 " 等传闻进行了回应。也有接近华为云的人士透露,尤鹏负责的 EI 部门的确消失,但盘古大模型并不属于华为云管辖,归属诺亚方舟。
无论如何,这都是华为云历史最大规模的组织变革之一。调整后的华为云将聚焦 "3+2+1" 业务布局:"3" 涵盖通算、智算、存储;"2" 包括 AI PaaS、数据库;"1" 主要指安全。
在外界看来,需要战略聚焦、实现盈利,是华为云组织变革原因。
在云业务上,多年来华为一直在纠结中前行。早在 2010 年 11 月,华为就启动 " 云帆计划 ",但在公有云上并未发力。直到 2017 年,云计算市场已跑出 AWS、Azure 等巨头,BAT 基本上瓜分互联网行业大部分上云需求,华为云才将云 BU 正式升级为一级部门,仅次于华为三大业务 BG。
当年华为云收入估计 5 亿美元,在 IaaS 市场份额不到 1%。为稳定军心,任正非亲自出面,在内部说华为云是 " 华为的根 "。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定下目标:" 未来三年,我们要成为中国第三,世界第五。"
在任正非支持下,华为云持续进行组织结构、具体业务划归、人力配置,最终走向快速独立发展后,上述目标已经实现——根据 Canalys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华为云在中国大陆云服务市场中排名第二,占据 18% 的份额。Gartner 数据则显示,在 2024 年全球 IaaS 市场,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巴巴和华为分列前五。
尽管如此,华为云主要对手们却走得更远。2024 年,华为云实际收入 385.23 亿元,同比增长 8.5%,且处于亏损状态。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增速都远远落后于阿里云,有失速危险。
有云计算业内人士对 " 极点商业 " 认为,华为云的一个问题是 " 广撒网 ",除了擅长的政企业务,企业邮箱、域名注册、基础监控等没有多少想象力的边缘业务都有大力布局。结果是,客户依然高度集中在政企领域,在阿里云主要布局的互联网等行业占比不高。
但政企行业水之深,远超外界想象。一位华为云客户就透露,自己所在企业每年云服务费支出大概 150 万,2021 年华为云代理商说有补贴政策,用华为云能减免 80% 的费用,公司把部分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迁到华为云上面。但在去年补贴政策取消后,果断又切去了其他云服务商。
在白刃战的传统云计算行业,对手步步紧逼下,为守住政企和互联网增量市场的阵地,以利润暴跌为代价是常态。当年腾讯云、电信云等 1 分钱中标事件,以及阿里云多次 " 史上最大降价 ",都是典型案例。
" 华为云既想效仿 BAT,打造覆盖全场景的综合性平台,又试图和运营商掰手腕,承接住更多大型政企订单。" 有分析人士指出,双向布局双线作战,又缺乏生态协同,自然是压力倍增。
AI 重塑行业大背景下,市场主流需求从 " 上云 " 转向 " 上 AI",所有云服务商都知道 AI 成为新的叙事。信通院《云计算蓝皮书》就直接挑明:智算服务和智能体,是 IaaS 和 SaaS 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这已有成功案例。阿里云就在财报中表示,超预期增长,正是来自 AI 相关产品收入已经 8 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并带动其他公共云服务需求增长。
为了扭转亏损,实现盈利核心目标,华为云也不得不从 " 广撒网 " 探索模式,转向 "All-in" 式的聚焦突破——调整组织架构、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正是降本增效、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企业邮箱、域名注册、企业门户 EWP 等等数十项小产品、边缘业务,都在一系列收缩和调整之列。
豪赌算力,
张平安的职业最大挑战
尽管组织架构、高管人事变动频繁,并不意味着华为云在华为内部地位的下降。
在华为 2024 年年报中,就有对华为云业务的定调,要面向 AI 全栈升级,做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 " 黑土地 ",构筑 AI 原生云基础设施,并提供 AI 原生的数据库、知识湖、软件开发工具等云服务。
" 就像东北的土地,如果不开垦、不播种,黑土地就是黑土地。"" 黑土地 " 这一概念,源自 2017 年底任正非的内部邮件,强调华为要打造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 " 数字土壤 ",让合作伙伴应用和内容能在上面生长。
按照华为内部定位,华为云是华为公司的黑土地,且是唯一的黑土地。言下之意,华为云寄托了华为未来生存与壮大的希望。
掌舵华为云的张平安,正是该理念的坚定践行者。比如今年 4 月、8 月,其就两次在公开演讲中提及 " 黑土地 "。
官方资料显示,张平安原为华为消费云业务主要负责人,1972 年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
1996 年,张平安从浙大硕士毕业加入华为,一头扎进光网络研发,5 年后被派去巴西拓荒,带着团队把当地收入从 1 亿干到 7 亿。2001 年,他主导开发的 STM-64 光传输系统,直接拿下广东省科技一等奖。
此后,张平安历任华为产品线总裁、高级副总裁、战略与 Marketing 副总裁、地区部副总裁、全球技术服务部副总裁等。2021 年 5 月,接替余承东成为华为云 BU CEO,两年后杀进董事会当上常务董事。
从华为官网来看,在其董事会排名中,从业务层面看,掌舵云业务的张平安排在第六位,领先余承东——要知道张平安在 Marketing 时,是余承东的下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华为云的重要地位。
这也意味着,华为云战略调整成效如何,能否扭亏为盈,对张平安而言意义重大,甚至可能直接关系到张平安在华为的未来地位。华为轮值董事长制度下,云业务作为公司重点战略方向,其掌门人业绩表现,或将成为未来能否晋升轮值董事长的重要参考依据。
实际上,有了 " 黑土地 ",也明确了聚焦方向,也仅仅是华为云 " 万里长征 " 的第一步。
从各大调研报告,以及各大云服务厂商动作来看,几乎都指向同一结论:" 云计算 +AI",是行业未来的核心发展路线。
但如何积极拥抱 AI,路径上各不相同。比如,谷歌云、阿里云等聚焦全栈式 AI 云服务战略,加码生态和场景;IBM、甲骨文主攻优势业务 AI 转型;天翼云、移动云等电信运营商倾向从 AI 算力支撑切入,积极布局算力基础设施。
相比之下,华为云则是押注算力和模型,主要通过软硬结合 " 两条腿 " 走路:硬件以昇腾为核心,软件以盘古大模型为核心。
一方面,在核心底层算力上,昇腾将致力于构建全国大模型算力底座,其开源的 CANN 框架可适配昇腾、含武器及摩尔线程等多种芯片,形成更广泛的辐射效应。另一方面,作为承接算力的云基础设施,继续聚焦行业与企业级应用,通过盘古大模型满足客户需求。
有业内人士认为,纵观云服务厂商,在底层算力、云基础设施、通用大模型上都有重点布局的企业,在国内乃至全球也寥寥无几——国内 AI 大模型、云服务市场虽百花齐放,但除了华为,算力一直由英伟达芯片主导,BAT 们自己并不制造芯片。在国产芯片上训练出千亿级大模型,昇腾当属国内第一家。
国产算力不被卡脖子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述。更何况,从华为官方宣传来看,通过系统级创新弥补单点芯片的不足,昇腾已经逆袭英伟达,是从 " 能用 " 向 " 好用 " 的跨越。根据张平安最新公布,AI 基础设施架构有着突破性新进展——基于昇腾芯片、新型高速总线架构打造的 CloudMatrix 384 超节点集群,算力规模、性能均超越了英伟达 NVL72。
华为云还表示,在全球,华为云开服节点覆盖了全球 33 个地理区域,96 个可用区。在中国也完成了贵安、乌兰察布、芜湖三大云核心枢纽布局,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最新技术、最高规格的数据中心与算力中心,通过这些布局华为云实现了国内 30ms,海外 50ms 时延圈,构建全球存算一张网。
因此,打造更坚实的算力底座,是华为云的最大优势。行业分析人士称,华为云最新组织调整,正是为了让昇腾 AI 算力与华为集团核心计算业务形成 " 协同效应 "。
算力供过于求,
华为云何时才能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大模型已进入后训练时代,CPU 服务器数量不是行业比拼重点,而是全面转向支持大模型训练与 Agent 开发的 GPU 智算集群,云服务核心逻辑也从 " 出租算力 " 转向 " 交付智能 "。
为此,在基础模型服务上,华为云推出的 Tokens 服务,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算力计费与服务模式。基于 MaaS(模型即服务)理念,客户只需为实际使用的计算量(Tokens)付费,无需提前投入大量基础设施。这一模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使用 AI 的门槛。
从张平安最新公布的市场数据来看,初步验证这一策略的成功性:华为云算力规模同比增长接近 250%,使用昇腾 AI 云服务的客户从去年 321 家增长至今年 1714 家,覆盖央国企、智能驾驶、大模型、互联网、消费电子、具身智能等多个行业。随着 Tokens 服务全面接入 384 超节点,华为云整体业务持续增长有望,甚至反超竞争对手。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用昇腾和盘古大模型押注算力与 AI,正是典型的 " 华为式 " 打法:前期蓄力、集中攻坚、强势亮相,最终实现反超。
这一策略,在智能汽车、鸿蒙操作系统、和华为手机上得到验证,也符合《华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强调的资源配置 " 压强原则 " ——在关键战略点高强度配置资源,力求突破。
然而,一个现实问题依然存在:目前亏损的国内云厂商队伍里,只有阿里云实现了盈利。华为云何时才能盈利?
云计算本质上仍是算力的池化与再分配。随着服务趋同,中国算力市场供过于求。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6 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 1085 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EFLOPS(FP16),行业仍处于快速扩张状态。
价格成为主要竞争锚点,为了招徕客户推出各种优惠政策,甚至不惜利润可以忽略不计。比如阿里云,去年以来多次下调通义千问系列模型价格,Qwen-Long 的输入价格从 0.02 元 / 千 tokens 降至 0.0005 元 / 千 tokens,降幅 97%。简单来说,1 块钱就能买 200 万 tokens。
残酷市场竞争外,华为云还面临技术信任危机。今 7 月,有技术博主质疑盘古大模型的核心参数与阿里通义千问高度相似,并指出存在 " 套壳开源模型、数据洗水印 " 等行为。尽管华为云予以否认,但第三方测评显示两者在代码逻辑和输出风格上重合度超 40%。
这一争议,对华为云造成的严重影响不可忽视。有观察人士认为,技术原创性是客户选择云服务的核心考量,盘古作为其 "AI+ 云 " 战略的核心,一旦陷入信任危机,便可能波及整个业务体系的采购。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在于,云计算归根结底是高投入、长周期、收获未知的业务。华为到底可以给云计算持续投入多少钱?
华为主营业务包括 ICT 基础设施、终端、云计算、数字能源和智能汽车五大板块。目前,余承东掌舵的终端业务(手机、电脑、手表)、鸿蒙生态以及智能汽车是内部优先项,智能汽车业务更在 2024 年实现 4.7 倍收入增长并首年盈利。
而从研发来看,华为研发费用常年占营收 15% 以上,芯片、智能汽车、5G-A、鸿蒙等根技术领域,肯定是投入重点。但问题是,根据华为最新公布的业绩报告,2025 年上半年,华为营业收入达 4270 亿元,同比增长稳健,但净利润为 371.95 亿元,同比大降 32%。
华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和历史相比,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甚至高于 2019 年。但客观来看,盈利压力增大,意味着集团对华为云有早日盈利的迫切需求。
无论如何,面对挑战,华为云选择战略收缩与聚焦,将 AI 热潮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收入——对张平安来说,这都是必须跨过的考验,既要推动华为云实现盈利,又要验证 " 黑土地 " 战略能否支撑华为未来的增长。
2023 年,孟晚舟宣布启动 " 全面智能化 " 战略,强调 AI 算力需求将在未来十年持续爆发,华为必须 " 培育黑土地 ",打造核心竞争力。
这是属于华为云的道路。" 我们不可能简单采取阿里、亚马逊……一样的道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有用不完的美国股市的钱。"2021 年 1 月辞旧迎新之际,任正非如此表露自己的心声,并且指出,华为云要聚焦战略重点,继续做减法,收缩企业业务做战线,认真弄清楚做作战模型," 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 "。
如今截至 2024 年,华为云已服务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超 4.5 万,开发者超 780 万,这些数据,为 " 黑土地 " 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今," 黑土地 " 已经深耕,但能否长出丰盛的高产作物,取决于华为云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跑赢对手。全球 AI 竞赛鸣枪起跑,华为云的选择比任何对手都来得更迅猛和残酷。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而赌注,不仅是华为云的未来,更是整个华为在 AI 时代的地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