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京,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总监
第五章讨论金融科技在赋能大湾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型的复合型风险,需要构建一个贯穿业务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演进的立体化风险防控框架。
框架的落地需要生态中各参与方的协同努力与能力建设,包括金融机构、电商平台、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目标是在技术加速和风险管理之间找到平衡,构筑坚不可摧的金融安全长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繁荣。
一、新范式下的复合型风险
大湾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为一个多维度、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技术风险不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业务流程与市场、法律等风险深度耦合,形成放大效应。
1. 技术创新驱动的内生性风险
算法与数据风险:风控模型可能因训练数据的不完善而歧视某些创新商业模式或特定群体。在市场下行时,高度同质化的 AI 模型可能集体、迅速地收紧信贷,引发流动性 " 踩踏 ",加剧系统性风险。恶意行为者可通过污染训练数据,使其做出错误判断。
智能合约与区块链风险: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数据源头的真实性。一旦存在未被审计出的漏洞,就可能被黑客利用,造成不可逆的资产损失,且传统法律救济途径反应迟缓。
2. 市场波动与运营数字化的风险传导
市场风险瞬时传导:高频交易数据与自动化风控系统,使得汇率、利率或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能瞬间传导至整个供应链的信贷评估中,冲击中小企业的保证金追加或授信额度。
数字化操作欺诈:欺诈手段已通过深度伪造技术进行身份冒用,对自动化审批流程构成严峻挑战。
3. 跨境监管与法律环境的结构性冲突
监管套利与合规冲突:不同法域在数据跨境流动、个人隐私保护、反洗钱标准、金融牌照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为部分机构提供了监管套利的空间,合规企业面临多重冲突的监管要求。
法律适用与司法执行难题:融资合同、资产质押、违约处置等环节涉及内地、港澳乃至海外多个法域,法律适用出现冲突。
二、立体化风险防控框架
为了应对上述的新型复合型风险,本节提出需要构建一个贯穿业务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演进的立体化风险防控框架。
1. 事前(战略防御)
核心目标为最小化风险发生概率。关键策略为零信任架构与准入管理、穿透式尽职调查、强制性代码审计与模型验证、建立统一资产登记标准等。
2. 事中(动态干预)
核心目标为最大化风险识别效率。关键策略为 AI 驱动的异常交易监控、动态风险定价与额度调整、" 风险熔断 " 机制、跨机构威胁情报共享等。
3. 事后(迭代学习)
核心目标为最优化风险处置与系统修复。关键策略为自动化事件响应与处置预案、全链路数字化取证与追溯、跨法域协同法律机制、" 根因分析 "(RCA)与闭环反馈等。
三、风险管理策略工具箱
本节旨在阐述,要推动本框架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实现落地应用,既需要生态中所有参与主体紧密协作形成合力,也要求各方针对性开展能力建设,为框架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1. 金融机构
战略转型:设立 " 金融科技风险 " 或 " 数字金融安全 " 部门,推动风险管理从 " 合规驱动 " 转向 " 技术与数据驱动 "。
技术部署:投用 RegTech 与 SecurTech(如隐私计算、AI 反欺诈、自动化合规检测),提升风险管理智能化。
2. 电商平台与核心企业
生态责任:担 " 守门人 " 职责,建立平台卖家全生命周期风险评级体系,将风险表现纳入流量分配、服务支持依据。
数据治理:搭合规数据治理架构,保障数据真实、完整、安全,筑牢生态信用基础。
3. 中小微企业
数字信用意识:倡导规范经营,重视电商、物流、税务等环节的数字足迹,因其是重要融资资本。
合规经营:确保贸易背景真实,主动掌握并遵守目标市场法规,规避融资风险。
4. 监管机构与行业协会
监管协同:建设金融监管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反洗钱、数据跨境、消费者保护等规则趋同互认。
监管沙盒 2.0:针对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场景设专题 " 沙盒 ",鼓励机构在可控风险下测试数字人民币、跨链协议等技术。
总结
本章深刻地认识到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个全面、动态的风险防控框架。这个框架不仅强调了技术手段的应用,更强调了生态各方的协同与责任。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防控设计,最终助力大湾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突破风险瓶颈,迈向可持续发展与持续繁荣的新阶段。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