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3 万多名球迷在古都西安现场见证中国 U22 男足正式进军 U23 亚洲杯正赛。
U23 亚洲杯预选赛 D 组第三轮,焦点大战在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上演,"U22 国足 " 凭借稳固防守,0 ∶ 0 战平劲旅澳大利亚队。

▲球迷现场为 U22 国足加油助威 图源:西安发布
都说西安是足球福地,中国队最终以两胜一平的战绩携手澳大利亚晋级。主帅安东尼奥激动感言:" 西安氛围很好,我们场上 11 名‘兵马俑’一直在战斗!"

此次预选赛是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建成以来举办的首次正式国际比赛。
作为一个足球迷,我无数次梦想着在我们的城市,可以有利物浦安菲尔德球场万人齐唱 " 你永远不会独行 " 的激情场面,或者有马德里伯纳乌球场 " 银河战舰 " 盛大的足球盛宴。


▲足球赛事 图源:央视体育、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
这次国足的三场比赛,红色的球迷海洋、璀璨的现场灯光和巨大的球场穹顶,让我恍然有了这样的感受。而绿茵场上映射出兵马俑、钟楼等标志性家乡建筑,我已热泪盈眶 ……

▲现场加油助威的球迷 图源:西咸新区
但其实,在全球很多城市,一座庞大的国际足球场已不只是一座单一的足球场,它可以是城市的会客厅、市民的欢聚地甚至是城市文化的地标 ……
我的家乡西安,如今也有了专业国际足球中心,在 " 家门口 " 即可以沉浸式地观看国际足球赛事。热情的红色球迷、热议的足球话题 …… 当足球的热潮真正在这座古城点燃,那种久违的运动所带来的激动之心、震撼之感油然而生,一座城市因此更具朝气与活力。
借着国际赛事和 U23 国足的热乎劲,今天想来和大家聊聊西安这座球场和城市的畅想。

地标足球场往往与大型赛事挂钩。
这也被无数案例印证过,它们的组合效应对城市和市民多么重要。
赛事经济的链式反应。重大体育赛事从来都是城市消费的 " 放大器 "。以 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为例,赛事期间卡塔尔有 140 多万游客到访,光是旅游收入就达到了 170 亿美元。
西安虽承办的是 U23 级别赛事,但其带动效应依然可观。赛事会吸引全国球迷、媒体和运营团队到访,带动酒店、餐饮、交通等多个行业消费的增长。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 图源:西安日报
城市品牌的国际化塑造。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由国际知名建筑团队设计,不仅硬件可承接足球世界杯,还拥有两片室外训练场和先进的观赛设施。这意味着它在未来的国际赛事申办中有天然优势。
从 U23 级别赛事做起,逐步做到具备承办全民瞩目的大型赛事,实现城市品牌的国家化塑造,我们甚至可以畅想一下这座城市承办世界杯的盛况。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 图源:西安发布
区域功能与配套的升级。体育地标的建成,往往能催化周边片区的整体提升。沣东新城在球场落成后,交通路网优化、商圈布局调整、公共绿地建设等均获得加速。
未来,一旦赛事、演唱会和展览等活动密集举办,这里将吸引稳定人流,形成新型消费中心。更重要的是,这种升级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长期影响区域发展节奏,使之成为城市西拓的重要支点。

国际足球场带来的众多大型赛事,也是城市服务水平的综合考验。
唯有不断优化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才能让城市在实践中走得更远。
交通与出行的优化。体育赛事对城市交通是一场全方位考验。西安此前在全运会、马拉松等大型活动中积累了经验,这次围绕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已经规划延伸地铁、增设赛事临时公交、优化停车位布局。
如果这些设施能在赛后保留和优化,将改善市民日常通勤体验。例如,东京奥运会后,一批临时增设的公交线路直接转为常态运营,成为市民出行的便利补充。

▲东京奥运会 图源:央视直播
文旅融合的创新。西安拥有兵马俑、大雁塔、城墙等世界级历史遗产,把这些与足球赛事结合,能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例如,推出 " 球票 + 景区套票 " 套餐,设计以足球元素融合唐文化的文创纪念品,安排赛前 " 古都体验日 " 等活动,让外地球迷不只是来观赛,而是来一场深度文化之旅。
类似的成功案例是 2024 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就通过 " 体育 + 文化 + 旅游 " 的模式,带动巴黎旅游收入增长。

▲巴黎奥运会期间 图源:央视新闻
公共服务与运营能力的升级。承办国际赛事,对志愿者培训、外语引导、安保应急等环节都是一次全链路演练。近年来,西安在接待外国游客、组织万人活动方面已颇具经验,这次有机会把这些服务提升到新高度。
比如,在观众动线管理上,引入智慧场馆系统,实现票务、安检、导览一体化;在餐饮供应上,增加本地特色与国际快餐的组合,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这些积累,将为未来更高级别赛事或国际活动提供坚实基础。

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运动,足球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球迷。在 " 苏超 " 取得空前成功的前提下,西安的足球梦想多多。
西安也要借鉴 " 苏超 " 案例,抓紧举办足球赛事,积累赛事经验,最终实现足球的本地化。
西安足球的本地化。当你有了国际足球场,你就有了城市足球队主场。
江苏的 " 苏超 " 城市联赛爆火网络,一场草根赛事上座率甚至超过职业联赛,原因在于它回归了竞技和社区情感的本质。而所有的承载都是各地的足球主场。

▲苏州队球员在比赛前向球迷致意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 摄
西安有深厚的球迷基础,当城市真正有了自己的主场,可以在职业赛事之外,建立自己的高人气城市联赛,吸引社区、企业、学校组队参与,让足球热情不只停留在电视直播里。
西安的青训从校园足球做起。任何国家的足球崛起,都离不开青训体系。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完全可以在职业赛事之外,成为青少年足球的集训与比赛基地。
通过与学校合作,举办分年龄段的城市青少年联赛,配合专业教练指导,既能提升青少年球技,也能培养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像日本在 1990 年代通过校园足球普及率提升,使得国家队 20 年后跻身世界一流,就是很好的案例。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 图源:西咸新区
西安可以成为球迷之家。足球是一种社交文化,观赛不仅是看球,更是分享情绪和交流文化的过程。一个包容、多元、友好的观赛环境,能让外地球迷愿意反复来到西安。
可以考虑在国际足球场周边设置球迷互动区,举办球迷文化节、城市夜跑等配套活动,让体育与生活深度融合。长远看,这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让西安成为全国球迷的聚会目的地。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一硬件优势转化为持续的赛事供给、优质的服务体验和深厚的足球文化。
只有当球场常态化地承载高水平赛事,持续吸引广大球迷参与,并且逐渐与城市生活融合,它才能真正成为西安的足球地标。
这样的转化,也将使硬件优势化为持久动能,让西安的足球故事越踢越精彩。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