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前天
看懂深圳,才能看懂中国的未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5 周年,不少媒体写了相关文章。

前段时间,我专门去了趟深圳,几天下来,有了一个更直接问题:

深圳,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一座 3.68 万亿 GDP 的超级城市?是,但又远不能概括深圳。

看懂深圳,就不能局限于深圳,要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坐标系中去。

看懂深圳,还要放在宏观历史背景中。

1978 年,全国出现一股出国考察的热潮。国人迫切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其中,由高层带队的西欧(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考察团,5 月 2 日出发,6 月 6 日回国,36 天行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团成员虽然都是国家高级干部,但仍然闹出不少笑话。

在吃冰激凌时,怕凉,所以,就有人说:" 可以加热一下嘛。"

但更多是现实差距的强烈震撼:人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比中国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比如,法国马赛的索尔梅尔钢铁厂,年产钢 350 万吨,从铁矿石进去到轧出钢材来,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全厂只有 7000 职工。而当时,武汉钢铁公司年产量 230 万吨,不包括矿山,有职工 6.7 万人……

这样的差距,还体现在更多细节上。

有中央大报的记者回忆,1984 年一次回北京,看到办公室一群人围着一张纸看:八寸见方,雪白柔软,上面压印着极精美的花纹。

带回这张纸的是报社驻西柏林的记者。当说出这张纸的用途,更是震惊众人:这是人家公共厕所里的擦手纸。

" 老外这样的阔气,又这样的浪费呀!" 这些见过大场面的记者们,发出这样的感叹。

上世纪 80 年代的法国巴黎拉德芳斯 CBD

" 关起门来,是发展不起来的。"

正确认识到差距,中国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追赶力量。

建设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1980 年,全国人大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

而邓公著名的经济特区 " 窗口论 ",则表明他期待着经济特区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他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深圳城市风光

1982 年,深圳启动当时中国第一高楼——国贸大厦——建设,高 160 米,53 层。

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世界建筑史的奇迹:3 天盖一层。

而当时,在香港地区,盖楼最快的速度是 5 天一层,美国是 4 天一层。

现在,提到深圳,很多媒体都会说到 " 深圳速度 "。

但 " 深圳速度 " 的背后是什么?

其实,很朴素:

市场机制。

深圳国贸大厦,在全国,第一次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遴选供应商。

深圳国贸大厦封顶

承建方拿到项目后,彻底打破 " 大锅饭 " 制度,多劳多得,奖金上不封顶。

其他地方工人一个月赚十几块,多则也就几十块,但在国贸工地,工人最多一个月能到 600 多块钱。要知道在当时,上海职工平均一年工资也就 1200 块钱左右。

此前,水泥、钢材、木材都是国家调拨、建材部门经营的。

但深圳拔地而起的高楼,打破了 " 一统江山 " 的局面,钢材、水泥、木材等原材料都可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自由交易。

深圳国贸大厦

1984 年 1 月 24 日,春节前,邓公第一次视察深圳特区。

遥望拔地而起的国贸大厦,他高兴地说:" 我都看清楚了。"

几天后,在广州,他又为深圳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一下平息了当时关于深圳的争议。

邓公说他 " 都看清楚了 ",看清楚的不只是一桩桩高楼,更是中国发展的路径:市场经济。

1980 年,深圳进行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

1984 年 11 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粮票;

1985 年 11 月,深圳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

1987 年 4 月," 招商银行 " 在深圳挂牌,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企业自办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 年 12 月,深圳市政府第一次公开拍卖一宗土地,这也是土地使用权在国内第一次作为资产进入市场;

……

放在今天,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政策工具、治理方式,都来自深圳的试验。

但只有经历者,才知道其中的不易。

讲个故事。

当年,深圳蛇口要建一个 600 米长的顺岸码头。

但工程进展很不顺利,其中有项工作就是拉土。但是,工人每天上班 8 小时,只能运土二三十车。因为,当时计划经济下,大家都是 " 铁饭碗 ",多干少干,工资照发。

当时,工程方就试着搞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每天只要运土超过 40 车,每超 1 车奖励 4 分钱。

工人还是同一批人,但是,不等上班,人就到了工地,一天最多拉了 130 车土。为了赚钱,甚至不愿去上厕所,怕耽搁时间。

工程成倍加快。

但是,却有人去搞告状,甚至有上级部门责令追查 " 滥发奖金 "。

十几年后,深圳第一任主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

(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够办成,是由于引进了市场经济。它对全国的贡献,也在于引进了市场经济的试验、实践。

深南大道

李光耀曾经说,中国不能没有深圳。深圳特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试验场。

深圳的试验,除了上面所说的宏观政策层面,其实,还有更多微观层面,把一些革新理念潜移默化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今天,在罗湖区东门北路 2079 号有一家看似普通三星级标准酒店:深圳竹园宾馆。

但,它却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完全采用港式用工和薪酬制度的酒店,也开启了我国饮食服务业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

当时,港商和深圳市餐饮服务公司合作建设这家酒店。

但一开业就遇到麻烦,以致港商差点撤资。

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港商要求按照国际酒店通行标准进行管理,客房必须每天清理,卫生间打扫后要喷香水,女服务员要化妆,所有工作人员对客人要笑脸相迎。

但,员工却强烈反对:涂口红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对顾客微笑弯腰是低级趣味。

而且,员工常常迟到早退,上班聊天不干活。

最终,不得不把 6 名员工 " 炒鱿鱼 ",工资与效益挂钩,干不好可以辞退。

当年,竹园宾馆就盈利 63 万元,第二年 150 万,员工也成倍涨薪。

国家最高人事部门专门总结竹园宾馆经验,把劳动用工市场化推向全国。

昔日的竹园宾馆

这样企业微观管理的例子还有很多。

现在,所有人都羡慕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

但实际上,深圳吸引的第一批投资者只是香港的小老板,项目也大部分是污染严重的印染业。

所以,深圳产业结构调整比全国来说也都先走一步,甚至两三步。

在 1993 年,深圳就成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就是科学评估专利、技术、软件能值多少钱,形成科技市场。

当年,深圳有一个生产硬磁头的企业,有几个外方人员想加入,但要求搞技术股份制。

但中国那时还没有先例。深圳支持外方技术人员持 30% 左右的股权。

从那以后,深圳就开始搞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的办法来发展高科技产业。

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华为。全员持股也成为华为创新力的核心保障之一。

1999 年 10 月,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而今已成为 " 中国科技第一展 "。

2019 年 3 月,《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是全国首部综合类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这种对人才、知识的爱护、保护,在今天已结出硕果。

前两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2025 年全球创新指数》," 深圳—香港—广州 " 创新集群第一次登顶。其中,深圳无论在专利数量、研发投入,还是创新企业活跃度上,都贡献了最核心的力量,是这一创新集群登顶的最大推动者。

2025 年 10 大创新集群及其足迹

来了就是深圳人,45 年来,深圳敞开胸怀接纳了千千万万外来者。

这些人有的留下来继续打拼,但更多人受到深圳这块沃土的滋养,又像蒲公英一样飘落到全国各地,带去知识、技术、管理。

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蓝思科技的周群飞。

她出生于湖南湘乡,17 岁南下深圳打工。

1993 年,23 岁的她用仅有的两万港币开始创业,2006 年将总部落回湖南长沙,2015 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员工超 13 万人。

同样的故事还有科翔股份郑晓蓉。

实际上,从深圳返乡创业的故事,哪怕是在网上,也比比皆是。

这些千千万万曾经的 " 打工者 ",用在深圳的所见、所学,改变着自己,改变着故乡,也改变着中国。

深圳的代表企业

有部电视剧,其中有这样一段剧情。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计划引进美国汽车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但我们的汽车厂厂长却反对:因为,厂里的技术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根本不需要引进国外技术。美国参观车间,还会泄露核心机密。

但这位厂长所说的 " 最先进技术 ",全厂年产汽车也不过 5000 辆。

而美方汽车厂年产量却高达 200 万辆,我们汽车厂的人员当场惊呆,落后而不自知。

但四五十年后,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的确帮中国汽车实现了逆袭,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世界冠军。

李光耀生前多次到访深圳,因为他认为," 深圳的光明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 "。

在深圳,看到中国的未来。

所以,深圳从来不是一座可以用 GDP 数字可以简单概括的城市,尽管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亮眼。

THE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深圳 经济特区 法国 瑞士 香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