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5 周年,不少媒体写了相关文章。
前段时间,我专门去了趟深圳,几天下来,有了一个更直接问题:
深圳,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一座 3.68 万亿 GDP 的超级城市?是,但又远不能概括深圳。
看懂深圳,就不能局限于深圳,要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坐标系中去。
看懂深圳,还要放在宏观历史背景中。
1978 年,全国出现一股出国考察的热潮。国人迫切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其中,由高层带队的西欧(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考察团,5 月 2 日出发,6 月 6 日回国,36 天行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团成员虽然都是国家高级干部,但仍然闹出不少笑话。
在吃冰激凌时,怕凉,所以,就有人说:" 可以加热一下嘛。"
但更多是现实差距的强烈震撼:人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比中国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比如,法国马赛的索尔梅尔钢铁厂,年产钢 350 万吨,从铁矿石进去到轧出钢材来,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全厂只有 7000 职工。而当时,武汉钢铁公司年产量 230 万吨,不包括矿山,有职工 6.7 万人……
这样的差距,还体现在更多细节上。
有中央大报的记者回忆,1984 年一次回北京,看到办公室一群人围着一张纸看:八寸见方,雪白柔软,上面压印着极精美的花纹。
带回这张纸的是报社驻西柏林的记者。当说出这张纸的用途,更是震惊众人:这是人家公共厕所里的擦手纸。
" 老外这样的阔气,又这样的浪费呀!" 这些见过大场面的记者们,发出这样的感叹。
上世纪 80 年代的法国巴黎拉德芳斯 CBD
" 关起门来,是发展不起来的。"
正确认识到差距,中国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追赶力量。
建设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1980 年,全国人大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
而邓公著名的经济特区 " 窗口论 ",则表明他期待着经济特区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他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深圳城市风光
1982 年,深圳启动当时中国第一高楼——国贸大厦——建设,高 160 米,53 层。
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世界建筑史的奇迹:3 天盖一层。
而当时,在香港地区,盖楼最快的速度是 5 天一层,美国是 4 天一层。
现在,提到深圳,很多媒体都会说到 " 深圳速度 "。
但 " 深圳速度 " 的背后是什么?
其实,很朴素:
市场机制。
深圳国贸大厦,在全国,第一次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遴选供应商。
深圳国贸大厦封顶
承建方拿到项目后,彻底打破 " 大锅饭 " 制度,多劳多得,奖金上不封顶。
其他地方工人一个月赚十几块,多则也就几十块,但在国贸工地,工人最多一个月能到 600 多块钱。要知道在当时,上海职工平均一年工资也就 1200 块钱左右。
此前,水泥、钢材、木材都是国家调拨、建材部门经营的。
但深圳拔地而起的高楼,打破了 " 一统江山 " 的局面,钢材、水泥、木材等原材料都可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自由交易。
深圳国贸大厦
1984 年 1 月 24 日,春节前,邓公第一次视察深圳特区。
遥望拔地而起的国贸大厦,他高兴地说:" 我都看清楚了。"
几天后,在广州,他又为深圳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一下平息了当时关于深圳的争议。
邓公说他 " 都看清楚了 ",看清楚的不只是一桩桩高楼,更是中国发展的路径:市场经济。
1980 年,深圳进行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
1984 年 11 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粮票;
1985 年 11 月,深圳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
1987 年 4 月," 招商银行 " 在深圳挂牌,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企业自办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 年 12 月,深圳市政府第一次公开拍卖一宗土地,这也是土地使用权在国内第一次作为资产进入市场;
……
放在今天,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政策工具、治理方式,都来自深圳的试验。
但只有经历者,才知道其中的不易。
讲个故事。
当年,深圳蛇口要建一个 600 米长的顺岸码头。
但工程进展很不顺利,其中有项工作就是拉土。但是,工人每天上班 8 小时,只能运土二三十车。因为,当时计划经济下,大家都是 " 铁饭碗 ",多干少干,工资照发。
当时,工程方就试着搞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每天只要运土超过 40 车,每超 1 车奖励 4 分钱。
工人还是同一批人,但是,不等上班,人就到了工地,一天最多拉了 130 车土。为了赚钱,甚至不愿去上厕所,怕耽搁时间。
工程成倍加快。
但是,却有人去搞告状,甚至有上级部门责令追查 " 滥发奖金 "。
十几年后,深圳第一任主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
(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够办成,是由于引进了市场经济。它对全国的贡献,也在于引进了市场经济的试验、实践。
深南大道
李光耀曾经说,中国不能没有深圳。深圳特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试验场。
深圳的试验,除了上面所说的宏观政策层面,其实,还有更多微观层面,把一些革新理念潜移默化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今天,在罗湖区东门北路 2079 号有一家看似普通三星级标准酒店:深圳竹园宾馆。
但,它却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完全采用港式用工和薪酬制度的酒店,也开启了我国饮食服务业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
当时,港商和深圳市餐饮服务公司合作建设这家酒店。
但一开业就遇到麻烦,以致港商差点撤资。
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港商要求按照国际酒店通行标准进行管理,客房必须每天清理,卫生间打扫后要喷香水,女服务员要化妆,所有工作人员对客人要笑脸相迎。
但,员工却强烈反对:涂口红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对顾客微笑弯腰是低级趣味。
而且,员工常常迟到早退,上班聊天不干活。
最终,不得不把 6 名员工 " 炒鱿鱼 ",工资与效益挂钩,干不好可以辞退。
当年,竹园宾馆就盈利 63 万元,第二年 150 万,员工也成倍涨薪。
国家最高人事部门专门总结竹园宾馆经验,把劳动用工市场化推向全国。
昔日的竹园宾馆
这样企业微观管理的例子还有很多。
现在,所有人都羡慕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
但实际上,深圳吸引的第一批投资者只是香港的小老板,项目也大部分是污染严重的印染业。
所以,深圳产业结构调整比全国来说也都先走一步,甚至两三步。
在 1993 年,深圳就成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就是科学评估专利、技术、软件能值多少钱,形成科技市场。
当年,深圳有一个生产硬磁头的企业,有几个外方人员想加入,但要求搞技术股份制。
但中国那时还没有先例。深圳支持外方技术人员持 30% 左右的股权。
从那以后,深圳就开始搞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的办法来发展高科技产业。
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华为。全员持股也成为华为创新力的核心保障之一。
1999 年 10 月,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而今已成为 " 中国科技第一展 "。
2019 年 3 月,《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是全国首部综合类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这种对人才、知识的爱护、保护,在今天已结出硕果。
前两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2025 年全球创新指数》," 深圳—香港—广州 " 创新集群第一次登顶。其中,深圳无论在专利数量、研发投入,还是创新企业活跃度上,都贡献了最核心的力量,是这一创新集群登顶的最大推动者。
2025 年 10 大创新集群及其足迹
来了就是深圳人,45 年来,深圳敞开胸怀接纳了千千万万外来者。
这些人有的留下来继续打拼,但更多人受到深圳这块沃土的滋养,又像蒲公英一样飘落到全国各地,带去知识、技术、管理。
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蓝思科技的周群飞。
她出生于湖南湘乡,17 岁南下深圳打工。
1993 年,23 岁的她用仅有的两万港币开始创业,2006 年将总部落回湖南长沙,2015 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员工超 13 万人。
同样的故事还有科翔股份郑晓蓉。
实际上,从深圳返乡创业的故事,哪怕是在网上,也比比皆是。
这些千千万万曾经的 " 打工者 ",用在深圳的所见、所学,改变着自己,改变着故乡,也改变着中国。
深圳的代表企业
有部电视剧,其中有这样一段剧情。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计划引进美国汽车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但我们的汽车厂厂长却反对:因为,厂里的技术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根本不需要引进国外技术。美国参观车间,还会泄露核心机密。
但这位厂长所说的 " 最先进技术 ",全厂年产汽车也不过 5000 辆。
而美方汽车厂年产量却高达 200 万辆,我们汽车厂的人员当场惊呆,落后而不自知。
但四五十年后,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的确帮中国汽车实现了逆袭,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世界冠军。
李光耀生前多次到访深圳,因为他认为," 深圳的光明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 "。
在深圳,看到中国的未来。
所以,深圳从来不是一座可以用 GDP 数字可以简单概括的城市,尽管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亮眼。
✎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