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0 日,贵阳高新区企业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迎来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该公司的前身国营林泉电机厂是一家因航天事业而诞生的 " 三线 " 企业,历经多次机构调整、资产整合,改制成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一角。
如今,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不仅在商业航天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更成功培育出一个初具规模、活力迸发的微特电机精密制造产业生态圈,用其深厚的航天文化基因、显著的专业技术优势,转化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1965 年 8 月 20 日,经第七机械工业部批复,国营林泉电机厂在北京正式成立。遵照国务院对三线企业提出 " 调整改造、发挥作用 " 的重大决策,1991 年,林泉电机厂调迁至贵阳市云岩区三桥新街。2007 年,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承接了林泉电机厂的主营业务。2014 年,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迁入贵阳高新区,自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 公司主要从事精密微特电机、二次电源、遥测遥控设备、伺服控制系统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产品主要涉及航空航天行业和中高端民品行业。"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毅说,公司多年来坚持聚焦国家战略,狠抓一流的工程化成果研发、一流的工程化人才培育、一流的工程化条件建设,全面实现了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其中,公司协同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于 2009 年联合共建了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电机行业 4 个国家工程中心之一,也是贵州省第 2 个国家工程中心。该中心面向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等国家重点领域电机配套需求,开展了一大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承担多个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实现微特电机产品类型全覆盖。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中心数控车间生产区域。
截至目前,该中心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奖项 50 余项,主持、参与编制国家、行业标准 10 余项;年均申请专利 70 余件 ( 其中发明占比达 60% ) ,累计授权专利 314 件 ( 其中发明 108 件 ) ,年均发表科技报告和科技论文 80 余篇。
经过六十载发展,从船舶、电子、移动通信到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几乎都有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研发的微特电机身影。公司也从最初的 " 追赶者 " 转变成 " 领跑者 ",航空航天技术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凭借资深的研发团队和丰富的研发经验,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很快跻身商业卫星版图,深度参与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
" 要想在商业卫星领域站稳脚跟,高性能和低成本是制胜关键。" 彭毅说,经过技术攻坚,公司在卫星太阳翼 SADA 机构、通讯天线伺服机构配套电机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电机的精度高低与卫星性能的一致性高度相关,决定卫星信号输出是否平稳等,而林泉电机于 2023 年研发的新一代商业卫星微特电机,基本实现高精度和低成本的目标。" 卫星在运行中,其翅膀必须时刻对着太阳,天线则对着地面,要确保卫星不‘跑偏’,主要是看电机。"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熊开苗说,新一代商业卫星微特电机还具有大扭矩、低功耗、输出平稳等特点,可在大温差和真空环境下生存、工作,并实现长寿命运行。
▲工作人员在数控车间检查设备。
基于几大商业卫星运营公司规划,今年以来,林泉电机在步进电机、力矩电机等产品领域获得了可观订单,上半年产值与去年同期持平,预计全年产值达到预期目标。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的成功之处不仅仅是公司个体突破,更是以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带动辖区 " 林泉电机生态圈 " 的链式发展。
" 今年以来,公司订单接连不断,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处于完全饱和生产状态。"" 林泉电机生态圈 " 一位企业负责人说道。该企业以机械加工为主,在贵阳高新区和林泉电机的牵引下加入生态圈,得益于链主企业的主导,不仅订单稳定增长,技术也持续创新,各项实力稳步提升。
" 林泉电机生态圈 " 上下游企业同步发展的模式,实现了圈内企业的互利共赢,目前 7 家企业全部饱和生产,且具备商业卫星所有零部件机械加工的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了精密微特电机生产效率。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生态圈企业产值突破 5000 万元,全年产值有望破亿。
未来,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将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引领生态圈企业协同发展。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雯文 /文 贵阳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图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