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观局 前天
这届年轻人为啥爱吃外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对于这届年轻人为啥爱吃外卖的话题,社交媒体上有两类观点:

一类说 " 现在小孩太懒,连下楼都嫌麻烦 ";另一类说 " 都是平台补贴惯的,没红包就活不下去 "。

这两种说法,都陷入了一个共同的误区——把结果当原因。

完全忽略了真正的底层逻辑:年轻人点外卖的频率,和他们的通勤时间正相关;外卖的渗透率,和写字楼密度正相关;餐厅的客流下滑,和 " 单人用餐场景占比上升 " 正相关。

别再用 " 我身边有人就不爱点外卖 " 抬杠,因为数据不会骗人。

根据艾瑞咨询 2024 年《中国白领餐饮消费报告》,一线城市 18-35 岁白领中,89% 的人每周至少 4 次午餐靠外卖解决,其中 62% 表示 " 不是不想去餐厅,是根本没时间 "。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关联数据:一是 " 日均通勤时间超 1.5 小时的群体,外卖渗透率 91%",比通勤 1 小时内的群体高 37 个百分点;二是 " 加班时长超 4 小时 / 周的人,晚餐外卖占比为 78%",而不加班的群体这一比例仅 32%。

图|豆包 AI 生成

这些数据背后是什么?是城市化进程中 " 时间成本的急剧上升 "。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已超 16 公里,单程耗时 45 分钟以上是常态 —— 对一个早上 7 点出门、晚上 8 点下班的人来说,中午 1 小时午休时间,连 " 从写字楼到餐厅再回来 " 都不够,更别说排队等餐。

看看写字楼楼下的外卖柜,中午 12 点永远排着队;深夜 11 点的互联网公司楼下,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能停满半条街。这些场景不是 " 年轻人爱吃外卖 ",是 " 年轻人的生活轨迹里,只有外卖能嵌进去 "。

02

先怼第一个误区:" 点外卖 = 懒 "。

说这话的人,大概率没算过 时间成本账。

假设一个一线城市白领时薪 50 元(按月薪 8000 元、每月 22 天工作日、每天 8 小时计算),去餐厅吃顿饭最少需要 1 小时,时间成本就是 50 元;点外卖耗时 30 分钟,时间成本 25 元,相当于换回了 50 块钱的时间价值,这是典型的 理性消费,不是懒。

更别说出门吃饭的隐性成本:穿衣服的麻烦、地铁里的拥挤、排队时的焦虑、吃完还要继续赶工的匆忙。

对打工人来说,在工位上吃外卖不是将就,是能边吃边处理消息,避免下午工作堆积的高效选择。

去年 " 局哥 " 一个朋友为了赶项目,连续一个月在工位吃外卖,不是不想出去,是出去一次就少改一个 bug,年底绩效可能就少拿 5000 块。

你说这是懒还是成年人的无奈?

再拆第二个误区:" 都是当下补贴惯的 "。

2025 年的外卖大战烧钱规模创纪录,但年轻人点外卖的核心习惯,从来不是靠补贴养成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美团 7 月那场轰动的 "0 元购 " 活动,奶茶汉堡免费领让单日订单突破 1.2 亿,但活动一停订单量并没有马上回落。

年轻人平时工作日的午餐外卖,该点 30 元的还是点 30 元的。补贴让只是让他们多喝了几杯奶茶,却没让他们中午敢去餐厅吃饭耽误工作。

所以,用户留存率与场景适配度正相关,与补贴力度无显著关联。

简单说,你会因为 3 元红包今天多点一杯奶茶,但不会因为没了红包就放弃中午点外卖 —— 因为你早上还是没时间做早餐,中午还是没时间去餐厅。

监管叫停 "0 元购 " 后,虽然疯狂补贴消失,但白领群体的外卖渗透率仍稳定在 89%,和去年没区别。

足以证明补贴是 " 助推器 ",不是 " 发动机 "。就像便利店第二件半价能让你多买瓶可乐,但不会让你从此只喝可乐不喝水。

年轻人点外卖也一样,补贴最多让他们多换几个商家,却改变不了 " 没时间、没精力、没合适场景吃别的 " 的核心需求。

03

为什么 70 后、80 后当年偏爱餐厅,这届年轻人偏爱外卖?

不是 " 登为十足 " 的他们不认可外卖,是他们成长的时代,餐厅是更适配的选择。

70 后成长于 80-90 年代,城市化率低,平均通勤距离不足 5 公里,下班回家 20 分钟就能到,在家做饭是主流,去餐厅是改善生活的仪式感。

那时候物资相对匮乏," 下馆子 " 意味着能吃到家里做不了的菜,是家庭团聚、朋友聚会的重要载体。

80 后青年时期(2000-2010 年),城市化加速但通勤时间还没那么夸张,平均单程耗时 30 分钟左右,中午有足够时间去公司附近的餐厅吃饭。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外卖还没普及,手机支付没出现,打电话订餐只能覆盖周边 1-2 公里,还得现金结账。

对 80 后来说,去餐厅是最便捷的选择,不是因为喜欢,是因为没得选。

而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是什么?是通勤 1 小时 + 加班常态化 + 单人家庭占比上升的新场景。

2024 年,中国单人家庭数量已超 1.2 亿户,占家庭总数的 28%。

对一个独居的年轻人来说,去餐厅点一个菜的别扭感和在家做饭会剩下一堆菜的麻烦相比,只有外卖能解决想吃啥就点啥,还不浪费的需求。

场景不同,评价自然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只有 " 适配与否 "。

04

回归本质,这届年轻人喜欢吃外卖不是因为 " 懒 ",也不是因为补贴,而是因为在时间成为最稀缺资源的时代,外卖是 " 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体验最适配 " 的餐饮解决方案。

从商业逻辑看,外卖的本质是餐饮行业的效率革命,通过平台整合,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通过即时配送网络,解决了 " 空间距离 " 的问题。就像当年超市取代小卖部电商取代实体店一样,是效率碾压,不是用户偏好。

而站在用户需求角度,当代年轻人的核心需求是 " 碎片化场景下的确定性 ":早上要准时打卡,没时间耽搁,中午要快速吃完,不影响下午工作,晚上要累了一天,不想动也能吃到热饭。外卖刚好能满足这些 " 确定性需求 ",而餐厅做不到。

如果去问一个点外卖的年轻人:" 假设有时间,你想不想去餐厅吃?"90% 的人会说 " 想 "。但问题是,时间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奢侈品。

所以,别再用 " 懒 "" 贪便宜 " 给年轻人贴标签了。

他们点外卖,是在城市化的压力下,用自己的方式 " 高效活着 "。就像 70 后、80 后当年下班回家做饭,周末带家人去餐厅一样,都是对自己时代场景的适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餐饮解决方案,没有谁比谁高级。

真正该思考的是,年轻人为什么连 " 好好吃顿饭 " 的时间都没有,而不是指责他们。

* 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写字楼 渗透率 一线城市 电动车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