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和闪购之后,阿里再次试图攻下美团的高地——评价体系。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出马的是高德。
9 月 10 日,阿里巴巴选择在成立 26 周年的这一天,旗下高德地图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行为产生的榜单 " 高德扫街榜 ",该榜单类似于美团旗下大众点评榜单,用户可以对商家进行综合评分、排名。
发布会上,高德地图 CEO 郭宁宣称:" 高德扫街榜永不商业化,真实是榜单的核心生命力,扫街榜的核心目标就是真实反映用户的选择。"
就在同一天,美团也宣布,旗下大众点评将重启品质外卖服务,通过自研大模型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并同步发放 2500 万张不同种类的大额 " 品质外卖 " 消费券。
本地生活战场,评价体系争夺大战一触即发。
阿里做榜单并不让人意外,外卖大战进入下半场,通过做评价体系切入利润率更高的到店,顺理成章。
但为什么是高德?想要理解为什么是高德,要从理解饿了么开始。
二者曾同属阿里本地生活集团,均与核心电商业务存在一定距离。随着线上电商增速放缓,阿里启动 " 聚焦主业 " 的战略调整,非核心业务面临收缩或整合,饿了么甚至一度深陷 " 待售 " 传闻。
但外卖大战下,饿了么和淘宝绑定,战略优先级得以提升。今年 6 月,阿里正式将其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饿了么虽独立性大幅减弱,但彻底摆脱了被出售的风险。
当下,高德做评价体系,相当于一只脚踏入了淘宝的下一个必争之地——到家之后,显然就轮到了到店。但绝不商业化,意味着高德只做内容,而把交易这部分留给了淘宝或阿里的其他产品,目前看来,最有可能承接交易的还是淘宝。
无论如何,离阿里核心业务越近,获取资源的机会就越大,在生态中的位置就越安全。
这也与阿里的战略变化不无关系,巅峰时期的阿里大量收购和孵化子业务,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扶持这些子业务走向独立。但随着地主家也没了余粮,这些子业务被要求自负盈亏,减亏成了这些子业务最主要的生存逻辑。
如今,阿里在流量见顶、资源收紧的情况下,正逐一 " 召回 " 散养的子业务,增加核心业务的打开率和流量。
因此,无论是吸收饿了么到闪购,还是把评价体系交给高德,都是阿里从 " 分散赋能 " 向 " 核心聚合 " 的战略变轨下的缩影。
而对于高德而言,当务之急是向淘宝证明自己的价值。
作为 " 外来户 ",高德是 2014 年被阿里全资收购的,并一度被寄予厚望。在手机地图大战中,高德不负众望证明了自身价值,但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高德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
事实上,早在 2020 年,高德就曾推出推出 " 高德指南 " 试水本地生活。2021 年,高德被并入阿里生活服务板块。到了 2023 年,高德与口碑合并,成为阿里到店业务的核心。
尽管高德先后尝试过推出达人机制,与饿了么打通门店页面,联合星巴克推出 " 沿街取 " 服务等举措,但却始终没能真正挤上本地生活的牌桌。
显然,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高德地图只是导航工具,而非消费入口。这也导致其虽坐拥超 8 亿月活,但盈利渠道相对有限。高德地图营收主要靠广告收入,占比 60%-70%。另外,还有聚合网约车带来的收入,以及 O2O 服务等。
与其用户规模极不匹配的是,高德地图此前却一直亏损。直到今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 2025 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高德地图首次实现盈利,但降本功不可没。
尤其是阿里近年来不断收缩战线,聚焦电商、AI(云服务)两大核心主业,本地生活业务占比不足一成,无论是饿了么还是高德,都长期处于集团的边缘,获得集团资源的难度越来越高。
既没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又难与阿里其他业务联动,高德在阿里生态中的处境虽然不像饿了么那样传闻频出,却也颇为微妙。
但从外卖大战开始,无论是提升流量还是打开率,电商平台向本地服务延伸成为行业共识。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在外卖业务上尝到甜头后,都想把手伸到 " 到店 " 这一利润率更高的业务,和京东一样,阿里也想要复制一个美团。
对于阿里而言,想要发力到店业务,成熟的本地生活评价体系与内容生态是吸引用户 " 逛 " 和 " 决策 " 的关键,对于高德而言,这也是一次机遇。
高德选择以 " 扫街榜单 " 为切入点,主动承担起到店业务所需的内容基建工作。而其明确 " 不商业化 " 定位,则将交易、团购等核心变现环节交由阿里系其他产品来统筹,目前看来,这个统筹者的角色将有可能是淘宝。
饿了么是高德的好榜样,只有跟淘宝的战略业务协同,才能从集团拿到更多的资源。淘宝作为阿里最核心的超级 APP,拥有最大的用户基数、成熟的电商生态、交易心智和 " 钞能力 ",由它来统领新业务,能最大化整合内部资源。
作为一款工具属性的导航 APP,高德虽然有流量优势,但却缺乏内容基因。对高德而言,从工具跨越到内容,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毕竟,以地图为核心打造 O2O 入口的模式,已被证明走不通。最典型的便是百度,其曾将百度地图视作 O2O 布局的关键入口,搭建本地服务生态,最终百度糯米折戟沉沙,百度外卖也被饿了么收购。
高德虽拥有 1.7 亿日活,但其拥有的是功能性流量。用户打开高德的目的是解决 " 去哪 "" 怎么去 " 的即时需求,停留时间短、留存率低,而内容平台所需的 " 闲逛式流量 ",希望用户为获取信息或娱乐而主动停留。
而榜单则更依赖于 UGC 内容,需要用户主动浏览、评价和分享,长期贡献新数据和新内容,高德现有流量无法直接转化为内容消费流量,需重新搭建流量转化路径。
而内容不仅是高德,也是阿里的短板。
究其原因,阿里的核心基因深植于电商领域,其本质始终围绕着效率的提升与交易的达成。反观内容领域,其底层逻辑则聚焦于用户体验的优化、社区生态的构建以及精细化的运营管理。
换句话说,高德做内容,不仅要跨越自身的工具属性,还要跨越阿里的电商基因。
高德选择的路径是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芝麻信用积分以及 AI 算法,解决消费榜单真实性与可靠性的痛点。
简单来说,一个人如果没到过某家店,就没有资格给这家店打分、写评语。其背后的逻辑是评分可能造假,但用户的行为数据却骗不了人。
高德扫街榜能否成为一份 " 真 " 榜单,还有待时间检验。
但已经被验证过的是,用户在使用导航时,天然会有找餐厅或找景点的 " 本地消费 " 潜在需求,扫街榜单与导航联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用户触达率。
除此以外,扫街榜单或可延长用户停留时间。高德地图可以通过优质的本地生活内容,将用户从 " 用毕即退出 " 的模式,转化为 " 逛 " 的模式,提升用户黏性,为后续导流到淘宝到店打下基础。
需明确的是,高质量内容是支撑这一理想转化场景的关键前提,由此带来的实现难度,自不待言。
对于高德而言,不仅要解决自身的 " 内容难题 ",还要面对本地生活评价权的多方混战,这也加剧了其向淘宝证明价值的难度。
在这场混战中,诞生于 2003 年的大众点评无疑是断崖式领先的重磅选手,拥有成熟的商户资源、用户评价体系与到店交易闭环的大众点评占据了 " 半壁江山 "。
抖音的评价体系虽然很烂,但架不住人家到店业务体量大。手握银弹和流量两大利器,抖音本地生活业务快速崛起,2025 年到店业务支付目标达 9000 亿。更重要的是,其短视频、直播等内容生态与本地生活消费场景高度契合,对于抖音而言,到店并非单向消耗流量,还能以探店内容反哺新的流量。
就在两个月前,抖音还推出 AI 产品 " 探饭 ",通过探饭,用户能直接购买优惠套餐,还能得到 AI 根据预算、人数和忌口生成的方案。显然,抖音希望以这款 AI 产品补上评价体系的短板。
另一个潜在对手则是小红书,有 " 种草 " 基因的小红书已经在探店和文旅等本地生活场景积累了大量优质 UGC。虽然目前动作较慢,但仍具备潜在竞争力。
高德既要突破自身内容生态的建设瓶颈,又需在多方混战中争夺评价体系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对于高德而言," 永不商业化 " 也是一把双刃剑。
短期来看," 不商业化 " 的定位能帮助高德快速获得用户信任,同时也避免了与淘宝在交易环节形成竞争。而专注于内容基建,也符合淘宝 " 分工协作 " 的需求,成为其嵌入淘宝战略的 " 投名状 "。
但长期来看,这样的定位存在两大隐忧。一是缺乏商业化变现能力,高德难以独立证明自身盈利价值,只能依赖淘宝的资源扶持,进一步丧失战略主动权。
二是高德 " 永不商业化 " 承诺的可持续性也存疑。毕竟,阿里也曾提出 " 永不做游戏 ",后仍入局游戏领域。若未来淘宝需要高德承担变现职能,高德的现有定位将面临调整,到时可能会引发用户信任危机和业务动荡。
更重要的是,淘宝对高德的期待,还是在于其能否为到店业务带来实际价值。包括能否将自身工具流量转化为淘宝到店业务的用户,能否帮助淘宝在与美团、抖音的竞争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以及能否降低淘宝到店业务的获客成本等。
若高德无法解决内容基因不足、流量转化低效等问题,扫街榜单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最终将沦为 " 鸡肋 ",不仅无法获得淘宝的持续资源支持,还可能在阿里体系内进一步边缘化。
反之,若高德能突破困境,并与淘宝到店业务协同,才能真正证明自身价值,巩固在阿里体系内的地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