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 科技界春晚 " 如期而至。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 1 点,苹果以 " 前方超燃 " 为主题举办秋季新品发布会(以下简称苹果发布会),再度吸引全球 " 果粉 " 的目光。
此次苹果发布会最受关注的,无疑是 iPhone 17 系列的亮相。与业界预测一致,苹果完成了对 A 系列芯片的常规升级,并进一步优化相机算法。同时产品线也迎来关键调整:iPhone 17、iPhone 17Pro、iPhone 17 Pro Max 之外,首次新增 iPhone Air,Plus 版本则被取消。价格方面,iPhone 17 基础版 5999 元起,iPhone 17Pro Max 新增了 2TB 大内存版本,售价高达 17999 元。
相比前代,iPhone 17 Pro/ Pro Max 则迎来了近 7 年最大幅度的外观调整。苹果彻底放弃了沿用多年的 " 浴霸 " 式相机设计,改用横向大矩形模组,覆盖面积接近背板三分之一,被不少网友调侃形似 " 充电宝 "," 史上最丑 iPhone" 的话题也一度登上热搜。
视觉中国图
然而,iPhone 17 系列部分机型争议性外观的背后,是影像性能的显著提升。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iPhone 17 Pro Max 三颗摄像头全都升级到了 4800 万像素,前置摄像头也从 1200 万像素提升到 1800 万。业界普遍认为,这将大幅缩小苹果与安卓旗舰机型在影像方面的差距。
此外,iPhone Air 主打极致轻薄特性,也将成为苹果史上机身最薄的 iPhone 机型。该机型被视为苹果折叠屏的 " 试验场 " ——安卓阵营已经有多款折叠屏手机,苹果也有意补齐这块 " 拼图 "。
当然,在跟安卓阵营对战中,苹果在国内的 AI(人工智能)功能依旧缺位。发布会上,苹果也并未公布国内苹果智能的落地时间。
发布会后,苹果(AAPL)股价收跌 1.48%,总市值为 3.48 万亿美元。
外观妥协与体验进化:设计争议下的影像豪赌
在发布会开始的 30 分钟后,苹果发布了新款 iPhone ——依旧推出四款新机: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 和 iPhone17 Pro Max。其中标准版 iPhone17" 加量不加价 ",配备 6.3 寸屏,搭载全新 A19 芯片,采用 3nm 制程工艺,屏幕支持 120Hz 高帧率。
iPhone 17 Pro/Pro Max 两款机型则因设计引发热议。苹果此次大胆采用横向大矩阵相机布局,镜头间距有所增大,三颗镜头呈三角形排列于模组左侧,闪光灯与 LiDAR 传感器则移至右侧,背部观感突兀,也因此被部分用户称为 " 史上最丑 iPhone"。
回顾苹果的设计历程,iPhone 因设计改动引发争议已非首次。从 " 刘海屏 " 到 " 灵动岛 ",每次大幅调整初期总伴随质疑,却往往最终引领行业风向。此次 iPhone 17 Pro 是否能复制这一轨迹,仍有待市场检验。尽管 iPhone 17 Pro 外观褒贬不一,但更大的模组为传感器和光学系统留出了空间,使影像能力得以提升。
此次 iPhone 17 Pro/Pro Max 升级最大的看点是影像系统。两款机型成为首款配备三颗 4800 万像素摄像头的 iPhone,覆盖广角、超广角和潜望式长焦,并支持最高 8 倍光学变焦(超过前代 5 倍的表现),使弱光拍摄和远摄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同时,苹果终于对 iPhone 前置摄像头进行了升级—— iPhone 17 全系前置镜头从 1200 万像素提升至 1800 万。2019 年 9 月,iPhone 11 系列将前置摄像头从 700 万像素升级到 1200 万像素,距离今年已经有 6 年时间。如今,iPhone 17 前后影像能力全面提升,对视频创作者与摄影爱好者而言无疑是利好。配色方面,苹果还首次新增橙色配色选项,试图在视觉上带来新鲜感。
这一轮硬件提升背后,也释放出苹果在硬件层面对安卓阵营影像竞赛的重要迎击。长期以来,iPhone 的系统流畅与生态整合能力等核心竞争力赢得用户青睐,但硬件规格总被诟病低于安卓竞品,尤其是影像能力。当 iPhone 还在 " 挤牙膏 " 时,国产机早已在影像赛道上全力冲刺,甚至 " 不计成本 " 寻求突破。
例如:华为 Pura 80 通过一镜双目的双焦段切换式长焦结构,将 3.7x 中长焦镜头与 9.4x 超长焦镜头合二为一,配合 1/1.28 英寸业界最大长焦传感器,可以在夜景、舞台、人像、望远乃至微距等高阶场景中实现画质提升。
据记者了解,vivo X200Ultra 则搭载 2 亿像素潜望长焦,支持 100 倍数字变焦,被用户称为 " 装在手机里的长焦炮 "。荣耀 Magic7 Pro 同样搭载 2 亿像素 AI 鹰眼相机,可实现 100 倍数字变焦,甚至能清晰捕捉蜂鸟振翅的瞬间。
在中国手机品牌冲向中高端的征途中,影像技术一直是关键突破口与白热化竞争领域。为打造差异化体验,厂商连续推出光学变焦、背景虚化、暗光拍摄、运动抓拍等技术,每年研发投入高达十亿元级别。
也就是说,iPhone 17 Pro/ Pro Max 虽然被一些用户调侃为 " 史上最丑 ",但背后是苹果进一步提升性能来迎战安卓阵营的选择。
极致轻薄与必然牺牲:iPhone Air 的双面性
性能之战后,是产品形态之战。iPhone Air 被视作本次发布会最大的惊喜,苹果 CEO 蒂姆 · 库克(Tim Cook)称其为 " 颠覆性创新 ",而该款机型的代名词就是 " 轻薄 ",屏幕为 6.5 英寸,但机身厚度仅 5.6 毫米,是苹果史上最薄的一款手机,重量 165 克,搭载 A19 pro 处理器。不过,轻薄背后也有取舍——由于压缩电池容量及精简相机规格(后置只保留一颗 4800 万像素主摄),可能难以完全满足偏好大电池与高画质拍摄的消费需求。
iPhone Air 还首次引入了苹果全新的无线网络芯片 N1 和 C1 调制解调器,后者此前已在平价机型 iPhone 16e 中投入使用。
由于轻薄,iPhone Air 的机身无法容纳实体 SIM 卡槽,意味着 eSIM(嵌入式 SIM 卡)将成为唯一选择。这不仅挑战用户的使用习惯,对国内运营商的网络与服务也提出更高要求。
事实上,早在 2024 年 iPhone 14 系列发布时,苹果就在美国本土推出仅支持 eSIM 的 iPhone。目前,以华为、OPPO、小米等为代表的主流智能手机厂商,正在国内市场大力推广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在智能手表上搭载 eSIM 功能,而在体量巨大的手机终端方面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iPhone Air 因将首次在国内引入 eSIM 功能而备受关注。与传统 SIM 卡相比,eSIM 卡在多个属性上都表现出色,包括配置、尺寸、灵活性、安全性、客户体验等。尽管此前已有消息称中国联通将对 eSIM 版卡项目进行业务支撑,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款手机的延迟上市几成定局,苹果在官网也提示称:在中国内地,仅部分运营商支持 eSIM。
从战略层面看,iPhone Air 远不止一款新品发布那么简单,它代表了苹果在中端智能手机市场定位的重大转变。
市场调研机构 Omdia(原 Canalys)在研报中分析指出,苹果以往在中端 iPhone 机型上的尝试,例如 mini 和 Plus 系列,市场表现均未达预期,这些机型陷入定位困境——既不是成本领先者,也不是真正的旗舰产品,它们在中国和印度等市场难以扩大规模。iPhone Air 标志着苹果战略的转变,即通过将 " 超薄 " 打造为高端属性,而非依赖 Plus 型号的更大显示屏,苹果因此可以逐步淘汰销量最弱的机型,同时强化其产品线演进策略。这借鉴了苹果在 Mac 产品线上的成功经验,即 Air 系列作为 Pro 系列的补充。
此外,从产品组合管理角度来看,Omdia 认为,Air 还可以充当超薄形态机型的试验场,为未来苹果在超高端层级推出更薄、更耐用的可折叠 iPhone 奠定基础。
Omdia 还表示:" 对苹果来说,超薄设计需要更高成本的工程、生产和材料投入,这使得以成本为导向的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当前,苹果是头部手机厂商中唯一尚未发布折叠屏的品牌。但今年以来,有多个消息称,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或将在 2026 年下半年发布。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则预计,2026 年,苹果可折叠 iPhone 出货量为 800 万至 1000 万部。
折叠屏产品作为兼顾技术和品牌的智能手机,被视作国产手机品牌在高端领域弯道超车的最佳产业机遇,它不仅是可以与苹果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同时也将成为高端智能手机产品的代表。
据记者了解,当前,所有主流国产手机品牌均已推出各自的折叠屏产品,并开始进入对标用户体验的完善产品阶段。面对国产厂商在折叠屏领域的快速推进,苹果虽然姗姗来迟,却可能凭借 iPhone Air 积累的超薄技术经验,为未来折叠屏产品奠定差异化优势。
硬件狂飙与 AI 静默:苹果面临的 " 失衡挑战 "
除产品硬件迭代外,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滞后,正为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带来持续压力。
Omdia 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2024 年,苹果在我国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逐年增长,从 2019 年的 15% 增长至 2024 年的 24%,但今年上半年,苹果手机市场份额下滑至 19%。当前,苹果并未在国内推出其最新的 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功能,在 AI 浪潮中显得有些 " 缺席 "。
市场研究机构 IDC 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 4.1%,华为出货量虽然同比下降了 3.4%,但市占率时隔 4 年重回榜首,苹果出货量则同比下降 1.3%,市占率排名第五。华为的强势回归,再加上小米、OV(OPPO 与 vivo)、荣耀在高端市场的持续加码,以及三星在全球市场的稳固地位,让苹果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事实上,苹果在华市场走弱早有迹象。自 2023 年三季度起,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便开始下滑,其中季度跌幅最高达 13%。2025 年一季度,苹果公司更是成为唯一 一家出货量下滑的主要手机厂商;2025 年二季度,苹果公司以 13.9%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五。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为提振销量,苹果一方面参与国内常规的电商大促销,另一方面罕见加入 " 国补 " 行列,通过降价吸引消费者,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显现效果。
苹果发布的 2025 年第三财季(截至 6 月 28 日,相当于自然年 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苹果来自大中华区的总营收同比增长 4%。这也是其自 2023 年第四财季(相当于自然年 2023 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库克曾表示,中国对部分设备提供的补贴(" 国补 ")帮助了苹果公司在该地区的发展。" 这项补贴确实适用于我们的部分产品,而且显然(对销量)有帮助。"
不过,营收改善并不能掩盖苹果在 AI 上的落后。有消息称,苹果的 AI 功能预计年底才会上线。而苹果在发布 iPhone 17 系列后,仅在官网表示:" 苹果智能推出时间依监管部门审批情况而定。"
对此,Omdia 在研报中称," 苹果被视为 AI 领域的后来者,这构成了重大挑战。"
当前,AI 应用正在加速普及。Omdia 预计,到 2025 年底,将有四分之一的智能手机具备 AI 功能,高于去年的仅 9%,而 AI 相关应用下载量已超过 10 亿次。显然,用户在日常体验中对 AI 的需求日益增长。" 若不能加速 AI 部署,苹果可能将阵地拱手让给软件集成更深入的本地安卓品牌。"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