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 9 月 10 日消息 今日,苹果召开秋季发布会,发布多款产品,其中一款以极致轻薄为卖点的 iPhone Air 只有 5.6mm 厚度,舍弃了实体 SIM 卡方案,转用 eSIM 卡方案。由于目前国内尚无运营商开展手机 eSIM 卡业务,这款手机能否在中国大陆市场正常使用成为关注焦点。
针对手机 eSIM 卡业务,中国电信(601728.SH)工作人员表示,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已经向工信部发起手机 eSIM 卡业务申请,预计批准只是时间问题,而中国联通的手机 eSIM 卡业务或已经得到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eSIM 卡并非是一个新技术,此前三大运营商在此都有布局。2022 年工信部曾公开表态,适时推广 eSIM 业务至智能手机。但 2023 年,三大运营商 eSIM 业务均告暂停,业内认为,安全性是导致 eSIM 业务推进谨慎的主要原因。此外,eSIM 技术在穿戴设备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iPhone Air 图源:视觉中国
苹果 eSIM 卡手机发布
联通用户或成第一批尝鲜群体
9 月 10 日,苹果发布多款新品,其中 iPhone air 厚度仅 5.6mm,除了轻薄外,该款机型彻底放弃实体 SIM 卡方案,转用 eSIM 卡方案。
所谓 eSIM 卡即嵌入式 SIM 卡,这种方案可以将 SIM 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用户无需像现在一样插入实体 SIM 卡。与实体 SIM 卡相比,eSIM 拥有成本低、占空间小、配置灵活、可靠性高等特点。
9 月 10 日,红星资本局分别联系中国移动(600941.SH)、中国联通(600050.SH)和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称,后续会支持 eSIM 卡办理,具体情况会另行通知。中国联通称,计划在具备条件后开展 eSIM 手机运营试验,但目前还没有正式通知下发。中国电信称,目前没有接到手机 eSIM 卡业务通知,建议后期关注。
随后,红星资本局又联系中国电信投资者服务热线,对方工作人员称,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已经向工信部发起开展手机 eSIM 卡业务的申请了,预计获批只是时间问题,而中国联通的手机 eSIM 卡业务或已经得到批准。
苹果官网提醒,iPhone Air 仅可通过 eSIM 激活。在中国大陆市场,仅部分运营商支持 eSIM。对此,苹果官方告诉红星资本局,具体支持哪家运营商要看运营商那边的动态,苹果这边无法确定。但从目前苹果收到的资料看,应该更倾向于中国联通。
此前手机 eSIM 卡业务推进谨慎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三大运营商在 eSIM 卡领域都有布局。2017 年 11 月,中
国联通最早试点 eSIM 独立号码业务,2018 年 3 月,中国联通开始试点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2018 年 6 月和 12 月,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别在各自的试点城市开展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
不过,上述 eSIM 卡业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手机 eSIM 卡业务,一号双终端主要面向智能手表这样的穿戴设备,在智能手表上安装的 eSIM 卡是作为手机 SIM 卡的副卡形式存在的,手机上安装的 SIM 主卡仍必须以实体卡形式存在。至于 eSIM 独立号码主要面向智能平板等终端,只提供上网业务,无法实现打电话和发短信。
2022 年,工信部曾表态: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 eSIM 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 eSIM 技术应用范围。但 2023 年,三家运营商陆续公告称,暂停 eSIM 一号双终端服务。业内普遍认为,eSIM 卡的安全性隐患是导致该项技术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
此后,虽然中国联通又重启对苹果手表的一号双终端业务,以及对平板电脑的独立号码业务,但 eSIM 卡的热度已经消退,直至这次 iPhone Air 的发布。
多家上市公司布局 eSIM 业务
虽然手机 eSIM 卡业务尚未完全普及,但 eSIM 技术在非智能手机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智能手环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此布局。
紫光国微(002049.SZ)是国内 eSIM 方面的头部厂商。据该公司 2025 年半年报,公司 eSIM 产品导入多家头部手机厂商,实现批量发货。该公司证券部曾表示,目前公司的 eSIM 业务已经成功导入了海外手机产品上,在国内则主要应用于手环上。
新恒汇(301678.SZ)近年来拓展物联网 eSIM 芯片封测业务,公司在公告中表示,该业务主要提供 DFN/QFN 封装、MP 卡封装等产品或服务,主要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消费电子、工业物联网等领域。
天喻信息(300205.SZ)曾在 2021 年通过定向增发募资,其投资的项目即是保证公司在物联网 eSIM 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民生证券认为,国内目前 eSIM 渗透率较低,在场景拓展上,国际市场已构建覆盖消费、工业、车联网的全场景 eSIM 服务体系,而国内运营商的 eSIM 仍然集中在可穿戴设备等少数场景,跨行业的流量调度、安全认证等能力尚未形成规模化输出。
(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记者 俞瑶 刘艳爽
编辑 杨程 陶玥阳
封面图自视觉中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