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虽已落幕,但海河的夜色,正迎来新的高光时刻。
每晚七点半,当海河两岸 " 津钟秀 "" 津门秀 " 的激光划破夜空,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座城市的绚烂瞬间。很少有人知道,这璀璨夜景的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 " 智慧之手 " ——天津市光环境智慧管控中心正以秒级响应,精准调度着整座城市的夜景。9 月 10 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个神秘的 " 智慧大脑 "。
位于海河畔一栋写字楼 44 层的天津市光环境智慧管控中心,令人眼前一亮。这里将大数据采集、智慧感知与无人机巡检等多项功能融为一体,成为国内综合技术最先进的城市级灯光总控系统。" 这是全国首个采用无人机巡航技术的灯光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灯光设施全天候、无死角的智能巡检,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覆盖不全的现状。" 天津市市容景观服务中心灯光管理科高级工程师吴迪站在总控大屏前,语气中透着自豪。他轻点鼠标,一架无人机从机库自动起飞,实时画面瞬间传回大屏幕。" 无人机按预设航线巡航,自动回传数据、自动降落,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他说。
从依靠人力经验到依赖数据驱动,如今灯光管理迎来了质的飞跃。吴迪告诉记者,平台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能耗精准统计,二是前端环境感知。" 我们实时监测每一盏灯的电流、电压、功率,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他指着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对记者说," 比如耗电量突然下降,很可能是灯带短路或断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重点点位安装了温湿度、人流密度传感器。" 遇到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系统能自动调低亮度甚至关闭部分灯光,既节能又保障安全。" 吴迪说。
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总设计师许东亮补充道:" 智慧感知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人服务。天气恶劣时,河边没有游客,何必开满灯?灯光不仅是景观,更是一种城市语言。"
从事灯光设计 30 余年的许东亮有着清晰的理念:" 我们反对为亮而亮,灯光应该‘隐身’,让建筑自己说话。" 随后,他通过几个例子向记者阐述了这一理念:海河边的庭院灯,以前招蚊子、易漏水,现在改成 " 上亮下不亮 ",光线柔和向下,不刺眼、不扰民;桥下空间常年被忽视,他们用投影和光带点亮," 让人们在桥下行走也能感受到尊严 ";居民区尽量减光,避免光污染,避免灯光打扰居民生活。
在此次夜景灯光提升改造工程中,海河上 14 座桥梁披上了光影织就的华服。" 每座桥都不一样,我们用光突出它们的结构美,而不是用五颜六色把它们淹没。" 许东亮说。
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突发故障也能得到及时处置。天津市市容景观服务中心灯光管理科科长齐嘉伟告诉记者,目前有近百人的团队每天进行巡检保障。" 从海河到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几十公里范围内,我们实现了全覆盖。"
齐嘉伟对记者说,一旦系统报警,运维人员最快 10 分钟就能到达故障设施位置。" 我们通过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终端数据三重保障,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调度处置。" 他特别提到,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系统能自动启动断电保护," 比人工响应更及时、更安全 "。
天津峰会结束,但灯光秀并未落幕。吴迪告诉记者,未来将在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推出不同主题的灯光秀。" 国庆、春节、教师节……我们都会设计专属画面。" 他指着窗外说," 你看,那两座高楼上,就是我们为今天教师节调试的标语。" 记者看到," 老师您好 " 四个大字在流光溢彩的灯光秀中显得格外温馨。
许东亮展望未来:" 灯光不是临时工程,而是城市资产。我们希望它成为天津的长期魅力来源——就像上海的外滩、广州的小蛮腰,让人愿意为了一束光,来到一座城。"
华灯初上,无人机再次升空。它飞过津门、掠过津塔,穿越桥洞,将海河的夜色尽收 " 眼 " 底。在管控中心的大屏上,每一盏灯、每一处光,都在数据流中静静呼吸。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精准的算法;没有浮夸的表演,只有沉静的服务。天津的夜,正被科技温柔点亮——光在城中,城在光中,人,在光与城的呼吸之间。(记者 雷风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