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 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空。
歼击机梯队,呼啸而过。
来自长春,还在上大三的小宋,激动着连发了多条朋友圈。
歼 -16D、歼 -20、歼 -20A、歼 -20S、歼 -35A,一架架飞机放飞的梦想,是这个东北小伙的心之所向。
高三时因为想做飞行员,而爱上拍飞机,曾跟中飞院合作,拍到了全网第一张高清的南航国航 919。
这些年,他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沙、西安满世界追飞机,成都算是去的最多的。
这是小宋第三次来成都。
尽管嘴里吐槽每次来,天气都不好,但站在歼 -10C 前的那一刻,还是忍不住感叹,如此近距离看战斗机,太酷了。
下雨的成飞公园,阴沉沉的格外安静,天空爆出几声雷,也阻挡不住我们去看这些大家伙的热情。
威龙广场歼 -20,全金属样机在风雨里,别有一番霸气。
酷到没朋友的枭龙,像是随时准备好直戳云霄。
和前两次来成都的心情不一样,这一回,在成都的阴雨绵绵中,小宋说看到了成都最硬核的一面。
有成飞公园里散落地 12 架的飞机,也有机器人创新中心那挥舞的机械臂。
硬汉,亦有柔情。
古蜀锦研究所里,传承了千年的技艺不变,机器的轰鸣为非遗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东郊记忆则以工业遗迹为骨,
打造出了独独属于成都的文艺潮流与工业浪漫。
或许这样的成都,真的会颠覆你对这座西南第一城的认知。
想起去年年初,有一组数据。
显示在热门目的地 TOP10 城市中,00 后最爱去的城市,成都位列第一。
以及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 14 至 45 岁青年达 960.36 万人,几乎 " 半城皆青年 "。
曾经的 " 少不入川,老不入蜀 "。
是古人劝谏年轻人,不要被川蜀巴适的生活,迷乱了外出闯荡的心。
如今的 " 少要闯川 "。
却是将成都这座 2500 年城名未改的古老城市,推到了潮流的前沿。
毕竟能够连续六年荣获 " 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 称号,光 2024 年就有超过 50 万年轻人涌入成都。
绝不仅仅靠的是茶与咖、火锅和兔头;
也不只是小酒馆的文艺,春熙路的潮,和天府 12345 的川流不息;
而是硬核与浪漫交织。
在巴适的茶馆和麻辣的火锅里头,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成都。
一如小宋,为飞机而来。
「成都嘛,最喜欢它的快与慢,并驾齐驱。」
我们也在成都行走的那三天两夜里,看到了街头的文艺潮流,看到了从传统制造到科技智造,那些掩藏在松弛、巴适下,炙热地跳动。
01
千年技艺,美得实在太硬核了
玉林路、小酒馆、阴雨天。
路过成都街头的酒馆,依旧放着赵雷的《成都》。
走着走着,哼了起来——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只不过,我们没有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而是一路直达双流区黄水镇,成都古蜀锦研究所。
2019 年 12 月,这里为大运会提供生产蜀锦,且为组委会特别指定。
其设计的奖牌绶带,让全世界看到了来自成都,来自双流的这项古老技艺。
更为人所知的,是它的创始人,胡光俊先生。
▲胡光俊老师在织锦机前工作(图 by 成都古蜀锦研究所)
也是李子柒学蜀锦的老师。
当年李子柒穿着那套熊猫蜀锦亮相复出时,人人都道美呆了,却不知道这传承了千年的技艺,凝结着巴蜀人们的艺术之魂。
而当我们来到胡光俊先生的工作室,看到一台台机器,将丝线捋成彩色瀑布,流动的丝,如时光长河的惊鸿一瞥。
蜀锦,又名 " 蜀地锦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
这个来自公元前的黑科技,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并称 " 中国三大名锦。"
蜀锦的特色在于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多以染色的熟丝线织成。
且经锦和纬锦两大类,以多重彩经起花的蜀锦为经锦,以多重彩纬起花的蜀锦为纬锦,其中经锦工艺,则是蜀锦独有。
走进研究所,织机的声响在耳边回响。
我们在工作室还见到了李子柒和老师一起设计的熊猫锦。
细腻丝滑的缎面,尽显低调的奢华,又带着一缕成都的秀气可爱。
除了创新款受年轻人的喜欢,一些源于老祖宗的经典款,更是成都街头最潮的时尚单品之一。
好比这——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 锦。
作为国宝级文物汉代蜀锦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1995 年是在新疆尼亚地区消失了的古精绝国出土的。
其图案到今天,依旧高级耐人寻味。
还有这——四大天王狩猎蜀锦。
隋代织锦,图纹以树为中心,配四个骑马的胡人作射狮状。
有波斯工艺风,因为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从秦汉末年流行,到唐代鼎盛发展,再到北宋成都锦院的成立,两千年岁月长河,织锦机的声音从未停过。
常说光阴如梭。
蜀锦的世界里," 梭 " 本就是光阴的书写者。
丝丝缕缕穿行于帝王宫殿,或聆听商队驼铃,或被藏于深闺妆奁,当你用手去触碰它的纹理时,像是破译了某种时光密码。
为了保护和传承蜀锦,胡老师和一批年轻的朋友们,一直在努力。
保证传统蜀锦织造技艺核心不变的前提下。
技术更新,几乎是必然的。
其实蜀锦历来是一个工业化的产业,从人工动力织机生产、电动动力织机生产再到经过改造了的电子提花织机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了十五六倍。
缎面更为精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一直都在。
新的机器在呼呼地转,老的织机如退休的老者,守护在一旁。
新老手艺人们没有忘记老织机,一如不会忘了来时路,在科技的加持下,只为文化和技艺更好地传递下去。
现在,古蜀锦研究所,正在打造一座蜀锦产业园。
或许这里,未来将是另一个版本的 " 东郊记忆 "。
02
67 年老厂,文艺得太硬核了
下雨天的东郊记忆,潮人还是多得不得了。
不愧为来到成都,打卡榜单上的必须。
很多人大概不会去深究,在这个年轻人的 " 打卡圣地 ",文艺爱好者的 " 精神角落 ",藏着的一段更辉煌的过往。
那是成都一代人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奋斗岁月。
透过老厂房的斑驳肌理和车间留下的轮廓,不得不说一句,东郊记忆文艺潮流的披风下,是成都曾经最 " 硬核 " 的风景线。
时间来到上世纪 50 年代,随着国家 " 三线建设 " 的推进,东郊这片土地迎来了它的 " 黄金时代 "。
国营红光电子管厂、锦江电机厂等一批重工业企业在此落地。
轰鸣的机器声、穿梭的工人、运送零件的卡车,络绎不绝。
那时的东郊,是 " 产业工人 " 的骄傲,是城市经济的 " 顶梁柱 "。
无数人在这里挥洒汗水,用齿轮和钢铁,为成都的工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67 年,辉煌与退场,都如弹指一挥间。
值得庆幸地说,老厂房被相对完整的保留下来,而在老厂房的骨骼之上,成都把这里变成了具有 " 成都气质 " 的地方。
24 号楼前,巨大的变压器、生锈的管道纵横交错,墙壁上还留存着当年的生产流程图,指尖划过粗糙的砖墙,仿佛能触到当年工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
中央大道旁,老式机床、蒸汽机车头静静陈列。
墨绿色的铁皮车厢上," 成都 — 重庆 " 的字样虽已模糊,却让人想起当年物资运输的繁忙;
就连路边的路灯,都是用废弃的零件改造而成,灯泡亮起时,暖黄的光透过金属网格,像是给冰冷的工业器械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纱。
对于老一辈成都人来说,东郊记忆不是 " 景点 ",而是 " 青春 "。
或许父亲曾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或许母亲曾在厂区的电影院里,和父亲看了人生第一场恋爱电影。
当艺术、潮流、生活的新元素,让沉睡的工业遗址重新 " 活 " 过来时,成都也完成了时尚、传统遗迹与工业之魂的化学反应。
舞台前,乐队常来即兴演出,电吉他的旋律与老厂房的砖墙碰撞,是声音的化学反应;
繁星戏剧村里,小剧场的灯光亮起,先锋话剧、儿童剧轮番上演,让老空间充满戏剧的张力;
这里的 " 新生 " 从未割裂历史。
这里的潮,更是属于不同年龄的。
中老年有自己美学个性,他们会在上午,早一点儿,来拍照喝咖啡,洋气的小西装下,是一种优雅地怀旧感。
当废旧的车间,成为艺术展厅,当锅炉房成了餐厅,
当代艺术作品与老机床同框,烟囱成了独特的装饰,抬头就能看到窗外的老厂房,仿佛在成都的工业时代里来回穿梭。
逛了一圈,再走出东郊记忆的时候。
或许不再想起刚刚的创意咖啡,什么味儿,而是回味 67 老厂房在和年轻潮流碰撞中,氤氲出 " 成都气质 "。
是从容、包容。
是既念旧,又敢创新。
它像是一座城市的 " 记忆标本 "。
工业时代的热血仍在翻涌,文创时代的温柔拥抱了年轻人。
老一辈的情怀未散,年轻人的热爱在沸腾。
再来追问,凭什么成都会成为年轻人最爱的城市。
答案,至少有了 50%。
03
战斗机机器人,成都智造太硬核了
来成都追飞机,是小宋的小小执念。
在成都,人们离飞机几乎零距离的地方,必然是风景如画的成飞公园。
在歼 -20 飞过天安门之前,就无数人来到它的 " 老家 "。
"10 万人打卡歼 -10C",真的不夸张。
除了歼 -10,成飞公园内还有十多架飞机立于公园广场。
平日里,这是许多飞机迷的快乐乐园,它位于青羊区,建于 1984 年,是航空工业成飞打造的一处休闲园林。
公园西北侧,还有一个占地 3.5 万平方米的航空主题教育基地。
还有个小细节。
在我们用地图打开成飞公园时,可以看到旁边一大片空白,就是航空工业成飞所在的区域。
它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特大型企业。
从 1964 年 11 月 11 日歼 -5 甲首飞到 9 月初歼 -20 翱翔天空,成飞一直是重要的国产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
在这趟到成都追飞机的背后,是隐秘而硬核的 " 成都造 ",带给我们的惊喜。
小宋也感叹," 原来成都,工业这么牛!"
即便是放在整个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成都也丝毫不逊色。
这一次,在来成都之前,我们还走过了长春和长沙。
一北一中一西,三座城在相同的时期里,以独特身姿勾勒出工业版图的关键脉络,承载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工业传奇。
作为 " 共和国 " 长子之一的长春,是新中国工业起步阶段的先锋重镇。
当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这里诞生。
接着第一部电影、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辆轨道客车等众多 " 新中国第一 "," 汽车城 "" 电影城 "" 光学城 " 等名号叫响全国时,
成都也渐渐,成为西部最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
尤其是在 " 一五 " 期间,成都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 3 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156 项 " 重点工程中 9 项电子工业建设项目,有 4 项集中布点在东郊。
1956 年,通用无线电测量仪器制造厂,发展为全国最早专业研制生产无线电工艺设备的两个骨干企业之一。
二五期间,从航空到能源、建材、化工和机械工业,成都开始探索新的路子。
三线建设期间,铁路、电子、航空三大产业既援助外地,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
后迁入核工业、航天工业,以及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总部,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国家王牌产业。
而如今,成都正在由传统工业制造,大步迈向现代创新智造的时代。
当重工业时代的耀眼明珠,遇上轻工业界的先锋代表。
这段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城与城之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
长春延续着一汽的辉煌,旧的厂房里,正在智造新的汽车。
长沙远大科技园里,仍在探索工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三一智联重卡和广汽埃安尽显工程机械智造的魅力。
成都的机器人创新中心,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机器人聚在一起,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研发和创新;
帝欧家具智能制造基地,自动化的生产车间,不断地创造生活美学;
| 帝王洁具在成都的工厂
还有在一汽 - 大众捷达品牌 & 成都分公司工厂,造一辆汽车,KUKA 机器人打造高自动化生产,每 56 秒就可以下线一台整车
遥想当年在长春,无数人为造一辆汽车而日夜奋斗,再到如今高科技、自动化车间。
| 长沙广汽埃安的自动化车间
从飞机制造到智能化生产的汽车工业,从机器人研发创新到家具生活智能制造。
不管是在长春、长沙,还是成都,
真的能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亦是科技智造未来的力量。
|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
——
和之前来成都的体验,大不一样。
从前,我们迷恋这里,老茶馆的巴适,成都人的松弛。
也爱这里的大胆与新潮。
更不可自拔地,喜欢上那一股热辣滚烫在舌尖舞动的生活气。
倒是忽略了,成都的另一种气质。
换个视角,从上世纪轰轰烈烈地老工业时代追溯起,
从曾经的内陆腹地到如今的开放前沿。
还是听着赵雷的《成都》,再来成都街头走一走吧。
你会发现,在平行世界里的两个成都。
一个是人们钟爱的那样。
竹林下边竹椅上坐,一杯茶是一日,安逸得很呦。
一个是人们不曾看见的那样。
飞机天上飞,机器人地上舞,锅炉房里喝咖啡。
智能制造和工业艺术,皆硬核得很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