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津城夜晚,凉风习习,美丽的夜景吸引了众多市民出门散步、游玩、锻炼。然而,部分交通参与者夜晚出行时的一些不良习惯,给交通安全带来挑战。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驾驶人乱用远光灯、电动自行车非法加装强光灯、部分夜跑人群未佩戴反光标志、一些行人缺乏夜晚出门时的安全意识,都为夜间交通事故埋下隐患。
驾车出行 需正确用 " 灯 "
夜间道路光线不足,非常考验驾驶人的视力和精力。一些驾驶人觉得远光灯强度大、亮度高,于是错误使用远光灯,给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困扰。
9 月 7 日晚间,记者在围堤道、乐园道、隆昌路沿线发现,在道路照明情况正常的情况下,仍然有机动车驾驶人开启了远光灯,有的驾驶人甚至在临时停车时也会开启远光灯,刺眼的强光严重干扰对向车辆与行人视线。记者从公安交管部门了解到,突然亮起的远光灯很可能瞬间致盲对向车辆驾驶人、骑车人、行人,从而引发交通事故。不恰当地使用远光灯还经常导致司机之间的纠纷,影响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驾驶人夜间驾车出行,一定要规范使用各类灯光,城市道路照明条件良好时,不要使用远光灯;驾车经过岔道、十字路口、T 字路口时,要交替使用远光灯和近光灯来提醒行人、车辆,预防发生事故;雨雾天气,应开启近光灯、雾灯和危险警示灯,引起其他行人和车辆的注意。
电动自行车 " 强光 " 车灯不可取
" 有些电动自行车的车灯太亮了,晃得人眼睛疼。"" 被电动自行车的大灯照到了,过去一会儿了眼前还有小绿点…… " 有市民表示。9 月 7 日夜间,记者在河西区多条道路实地采访发现,加装了强光灯的电动自行车频繁从路面驶过。有的强光灯比汽车的远光灯还要亮,百米外就有 " 晃眼 " 效果,有的车主给一辆电动自行车前面装了五个灯,还有的车主选择了刺眼的彩色灯光,甚至给车辆安装了射灯等装置。强光灯的刺眼光线不但会干扰他人视线,形成视觉盲区,导致对方 " 看不清 " 路况,还有可能引发纠纷。非法改装也会影响电动自行车本身的安全性能。交警提示,电动自行车可以在车尾张贴反光标贴,提升车辆在夜间的可见度;切勿非法加装强光灯,这种做法看似 " 高光加身 ",实际上却容易干扰他人视线,反而增加事故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许多老年人习惯在夜间骑电动自行车出行。公安交管部门特别提醒:老年人反应速度较年轻时下降,夜间更容易对路况、车速、车距判断不准。因此,夜晚尽量不要让老人独自骑电动自行车外出,如确需出行,单程不要骑行太远,骑车时避免载人载物。
行人 夜间出行要 " 亮 " 起来才安全
9 月 7 日晚间,在围堤道、解放南路、大沽南路等道路上,记者看到了诸多夜跑爱好者,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行锻炼,但一些夜跑爱好者并未佩戴反光标志。由于非机动车道相对人行道来说路面更加平整,各种 " 障碍 " 也少,有的夜跑爱好者甚至会在非机动车道上逆向跑步,极易与对向而来的车辆发生冲突。" 夜里视线差,我们送货时最怕逆向过来的人,稍不留神就会撞上。" 一位外卖骑手表示。
公安交管部门提醒,夜间行人外出,应该守法、文明出行,并尽量穿黄色、荧光色等醒目颜色衣物,或选择带有反光面料、反光条的服装,让其他交通参与者能更早发现、避让自己。只有做到 " 看得见 ",才能确保 " 更安全 "。(记者 王赫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