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会重构用户入口、商业模式与产业分工吗?
9 月 11 日,2025 外滩大会产业圆桌中,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张雷、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围绕着这一热门产业话题展开对谈,三大领域领军者分别从应用、硬件与投资视角给出关键判断。
从 Open AI 卷起的应用浪潮,到 DeepSeek 的异军突起,大模型普及也在产业内部掀起了一轮轮入口之争 " 大模型是不是会吃掉所有软件 "。
面对这一问题,投资人朱啸虎认为,低代码、无代码的软件肯定会被 AI 替代,尤其是编辑类、协作类软件。" 不是说不要了,是它的需求会降低,用户数减少 10% 的话,这个影响是很巨大的,协同类软件未来市场还会在,但是会小很多 "。
他也透露,面对 AI 产品,投资人关注的唯一指标就是用户留存。" 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 AI 是同样的,AI 产品用户召回成本可能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 10 倍以上,留存好不好,才证明这些公司有没有后续的发展潜力 ",朱啸虎说。
韩歆毅则认为,专业 AI 垂类应用有通用大模型取代不了的价值,他以蚂蚁 AI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为例,健康几乎是每个个体的刚需、且有走向高频的趋势,"AI 医疗健康做到极致,反而不用担心留存问题,了解病人、能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还能帮助执行解决问题,像一个专业的医生,这是 AI 医疗走到最后的目标 "。
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 AI 短期内还无法取代医生,它更应该是医生的助手,目前最佳方式就是 " 人机结合 "," 我们希望 AI 能帮助医生分身有术,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放在疑难杂症上,同时让大量的基层医生能够有很好的助手 "。
除了移动应用,当下 AI 也近乎将所有硬件 " 重做 " 一遍,AI 手机、AI 眼镜、AI 机器人层出不穷,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可穿戴部总经理张雷认为," 未来的入口机会,还是要回到 AI 加持下,硬件实现的场景是否具备超级粘性,长期来看,AI 眼镜有机会 "。
"AI 眼镜相比 AI 手机,改变了基础的交互逻辑,从被动到主动,可能会带来外来交互范式的变化 ",张雷透露,目前小米眼镜端呼叫 " 小爱同学 " 的频率已经是手机端的 6 到 7 倍。
" 在 AI 领域,明年应用肯定会大爆发,下一个字节、下一个小红书今年应该已经成立,创业者应该有很多机会,大家一定要有勇气去闯星辰大海 ",谈及 AI 商业模式与创业机会时,朱啸虎在现场对年轻创业者鼓舞道。
朱啸虎结合中美成长比较快的 AI 企业,美国 B 端创业居多,中国则擅长 C 端,朱啸虎认为 "AI 大家都是一样的,差异都在 AI 之外,在 AI 以外搭建用户体验差异有大量的玩法,这是中国创业者最适合、最擅长的 "。韩歆毅、张雷分别从蚂蚁、小米的应用实践中回顾,一致认为在垂直的专业服务领域,依然有巨大的创业探索空间。
在被问及垂直场景的商业模式探索上,韩歆毅则以蚂蚁 AI 医疗健康举例,坦言 " 对于我们来讲,在未来的一到两年,不应该把注意力关注到商业化上,因为巨大的市场、清晰的路径,你就没有必要再花很多精力去探讨。更重要的还是放在前面讲的三个难点,就是高质量的数据链、专业能力、抑制幻觉、相对比较完善的医疗伦理。"
面对 AI 硬件出海,张雷则认为 " 我们可能存在供应链端的成本和效率优势,以及有很好的 AI 生态优势,但如何在这么好的 AI 生态下找到真正用户非常需要的场景,去真正的落地实现,提升用户体验,形成黏性,去提升产品力,我觉得这些都需要基于这些优势回到产品本身 "。
朱啸虎也认为,所有的创业都要回归到人性," 人的需求在哪里是不变的,过去三十年不变,未来三十年也不会变,只是有了 AI 以后有更好的体验,有更好的产品形态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