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 " 聪明 " 了:防电信诈骗、防网络骗局,人人都在提高警惕。
但也正因为如此,最简单的骗局反而成了最有效的。不是套路贷,不是传销,而是披着健康外衣的保健品。
这场靠 " 忽悠 " 就能掏空一个家庭的骗局,仍在街头巷尾、各类群体中悄然发生。
说起 " 保健品骗局 ",它简单得几乎不需要成本:一场免费讲座,一份体检报告,一句 " 不是药,比药还管用 " 的广告语,就足以让无数人卸下心防。
骗子不用讲逻辑,他们只讲故事、讲 " 疗效 "、讲 " 别人吃了之后多神奇 "。
在养老社区、农村、广场舞队伍甚至微信群中,一场场所谓的 " 健康科普 " 活动,一份份虚假的 " 专家建议 ",就这样变成了收割信任和金钱的镰刀。
@皓月
有人说被骗是 " 贪 ",但现实远比这更复杂。
多少老人不是为了贪便宜,而是 " 想多活几年,不拖累孩子 ";多少家庭不是财大气粗,而是 " 谁不怕癌、怕老、怕病?"
于是,一瓶又一瓶 " 灵丹妙药 " 被高价买回家,一盒又一盒 " 特效营养粉 " 堆满冰箱。
更悲哀的是,这一切往往发生在家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直到被骗几十万,才发现已经回不去了。
" 我们就是你们的孩子 "
" 只要你有病,他们就有故事;只要你孤独,他们就能骗你。"
保健品骗局的高明之处,其实特别朴素。它没什么复杂手段,几乎不需要技术含量。真正起作用的,是一套踩在人性痛点上的流程。
骗子很有耐心,不会一上来就把产品硬塞给你。他们更像是在 " 养客户 ":先埋下信任的种子,再一点点浇水、施肥,等到时机成熟,收割就顺理成章了。
第一步,永远是 " 打关系牌 "。在城市社区、乡镇活动室,打着 " 公益讲座 "" 健康咨询 "" 慢病调理 " 的旗号,保健品公司开始布点。他们免费送鸡蛋、面条、体检卡,一边送一边说:" 我们就是做公益,不卖东西。"
每天上午九点,讲座准时开讲,一讲就是两小时,主题从高血压、糖尿病到骨质疏松、脑供血不足,全覆盖中老年人的各种身心痛点。
这样的讲座现场,你很难想象有多热闹。早来占座、互相交流 " 经验 "、下课组团去 " 健康顾问 " 办公室问诊,一切就像是某种 " 老年社交新日常 "。
老人们来了几次之后,不知不觉中就把这里当成了 " 组织 ",把讲课的销售员,当成了可以依赖的 " 家人 "。
@澎湃新闻 @新华网
而 " 情感绑架 " 才是这套骗局的核心武器。
保健品推销员通常会在几天的接触后,开始用 " 我们就是你们的孩子 " 这类话术与老人建立亲密感。他们会在老人生日当天送蛋糕,偶尔上门送米油,甚至冒雨为某位缺席的老人送去 " 保健汤 "。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精准刺中了老人最深层的孤独感。你给他鸡蛋,他记得三天;你帮他提东西,他记得一星期;你管他身体、聊他过往、每天叫 " 爸妈 ",他就认你当 " 亲人 "。
在广西南宁被曝光的一起案例中,一家 " 健康体验中心 " 连续半年在一个小区办活动,先是三五个老人听讲座,三个月后发展到六十多人定期参与。
公司负责人在一次饭局上公开说:" 老人不是靠嘴说服的,是靠人情打动的。你真陪他、真记得他,他自然愿意听你话。"
@央视新闻
等信任建立后,骗局的第二阶段开始:制造 " 健康危机 " + 贩卖 " 伪专业权威 "。
他们会用半真半假的 " 医学术语 " 吓人,比如:" 你这是微循环障碍,一旦堵住就是脑梗。"" 你现在只是轻度三高,但已经是癌症前兆了。"
说这话的 " 专家 " 往往穿着白大褂,背后还挂着假冒的医疗机构认证书,讲台上还摆着成堆的 " 国外进口保健品 "。
这种话术让老人瞬间恐慌,尤其是那些刚体检过、有慢性病史的人。
骗子懂得一个原则:老人最怕的,不是花钱,而是被送进医院、拖累子女。他们就用这种 " 预警 ",让老人开始依赖他们提供的产品和建议。而这些产品价格从几百到几万不等,卖得越贵,包装越精美,越容易让人相信 " 效果一定好 "。
@闪电新闻
此外,骗子还擅长用 " 成功案例 " 来佐证他们的产品。
" 我们这有个老太太,糖尿病 20 年,吃这个调理两个月,血糖就下来了。" 有时甚至让 " 康复者 " 本人登台现身,说得声泪俱下,还能当场背诵产品成分。
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人其实是公司安排的 " 托儿 ",甚至是跨省漂流的一批 " 假老人 ",在各地配合演出。
这类桥段在媒体曝光中屡见不鲜。
央视曾披露过北京、成都、济南等地的保健品诈骗团伙,雇佣 " 托儿 " 专门表演 " 康复经历 "。
有一位 67 岁的 " 演员 " 在镜头前坦白:" 我一天最多能讲三个版本的康复故事,糖尿病、骨质疏松、乳腺结节,都熟。"
@央视网
最后一步,是利用信息差彻底 " 收割 "。
保健品骗局能屡屡成功,不是他们包装得多好,而是大多数中老年人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且对权威形象极其信赖。
他们信白大褂、信广告片段、信身边人说的 " 我吃了真的有效 ",但不懂什么叫临床试验、不看成分表、不了解药理逻辑。
而骗子正是钻了这部分 " 知识真空 " 的空子,用一本说明书、一份检测表、一张外包装,就让人心甘情愿掏钱。
这些骗局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既不高明,也不稀奇,却每年都在重复。有数据显示,仅 2024 年,全国涉及中老年群体的保健品诈骗案件达 9800 余起,涉案金额高达 9 亿元,且案件隐蔽性强,难以追回。
毫不夸张地说," 保健品骗局 " 就像毒瘤一样潜伏在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里,从送鸡蛋开始,到掏空一生积蓄结束。
它不靠复杂技术,只靠一个原则:让你觉得 " 他们比亲人还亲 "。
信则有,不信则无
很多人谈起保健品骗局,总喜欢归咎于一句话:" 谁让你贪心?"
但真正深入接触过这些受害者之后你才会发现,他们被骗,从来不是因为 " 贪 ",而是因为 " 信 "。
绝大多数中老年人被骗,是他们在生活中太缺 " 确定感 "。
身体开始衰老,三高、关节疼、失眠、糖尿病轮番上阵,医生说的是 " 终身用药 ",广告说的是 " 调理根治 ",他们自然更愿意相信后者。
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信息来源单一,一句 " 群里推荐 "" 专家讲座介绍的 ",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定心丸。
在吉林松原,一位 72 岁的老太太因为听信 " 干细胞营养液可以逆转衰老 " 的说法,陆续购买产品共计 30 万元。最初家人并不知情,直到老人提出要再贷款买下一疗程,儿子才发觉不对劲。多次劝阻无效后,儿女最终选择报警。
公安调查发现,那款所谓的 " 干细胞营养液 ",其实就是高价果糖水,成本不过每瓶十几元。老人得知真相后崩溃失声:" 不是因为想占便宜,我是真的想把身体养好一点,不让你们操心。"
这样的场景不是个例,而是许多家庭正在面对的现实。骗局不仅骗走了钱,更撕裂了信任。
有的老人被骗之后,甚至坚信 " 家里人不懂,是在阻止我治病 "。原本和睦的家庭,因为一次次的 " 讲不通 ",变得冷漠、僵硬,亲情逐渐退位,骗子却成了 " 最懂自己 " 的那个人。
而除了老人,年轻人也并不在骗局之外。
骗局,已经盯上缺乏安全感、内心焦虑的年轻人。
只不过,他们面对的不是 " 逆转衰老 " 的神药,而是打着 " 养生 "" 营养 "" 增强免疫力 " 旗号的 " 健康生活搭子 ":胶原蛋白肽、鱼油软胶囊、褪黑素片、NAD+ 抗老丸、营养代餐粉……
这些产品在社交平台上由网红带货、健身达人背书,被包装成 " 高级生活方式 " 的象征。
25 岁的程序员小李就是受害者之一。他长期熬夜、掉发严重,在一次视频刷到 " 程序员专属保健品组合 " 后,被吸引下单。
一个月吃下去,光进口鱼油和维生素 D 就花了两千多元,结果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后来看成分才知道,那些产品并不具备他以为的 " 治疗作用 "。
" 广告说得特别科学,连剂量都讲得很专业,我还以为是正规医生推荐的。"
另一位大学女生小刘,因为皮肤暗沉而在社交平台购买了所谓的 " 抗糖丸 " 和 " 美白胶囊 ",一个月下来花了 1600 元,买的是从国外代购来的 " 原装进口 "。
结果半年后检查肝功能出了问题,被医生明确告知可能与长期摄入不明成分有关。她反而自责:" 我是自愿买的,也没人骗我,可我就是觉得它会有用。"
@大象新闻
保健品的 " 高级 ",就高级在它让你吃不出问题,也看不到效果。它不会让你马上出事,但也不会真的治病,却让你误以为 " 没坏处就是好处 "。于是你就放心吃、反复买、越陷越深。
高级还高级在,它从来不强调 " 立竿见影 ",反而说要 " 慢慢调理 "" 循序渐进 ",这让你很难判断有没有用。吃了没反应,不代表你不需要,而是 " 你还没坚持够 "。你信了这个逻辑,它就赢了。
更高级的是,它根本不靠毒性取胜,而是靠 " 无害感 " 收割。哪怕它只是淀粉掺点香精、胶囊包点糖分,也照样能包装成 " 营养补充 "" 细胞激活 "。因为你不知道成分,就只能靠信。
可你真的确定自己缺这些东西吗?吃补品之前,你有明确检查出身体缺什么吗?如果没有,那你补的不是健康,而是焦虑。
@新浪财经 @周先声
这些年轻人的 " 被骗 ",更多是被营销语言和 " 伪专业术语 " 所误导。他们不像老年人那样信 " 感情牌 ",但却更容易被 " 理想生活 " 和 " 自我优化 " 蛊惑。
在他们眼里,这不是被骗,而是 " 投资健康 "" 自我管理 "。
等到问题出现时,才意识到:没有什么速效健康,也没有神奇成分能替代作息和饮食。
更隐蔽的是,很多人被骗后,并不承认自己被骗。老人觉得 " 那是为了身体好 ";年轻人觉得 " 那是我追求生活品质的一部分 "。
这正是保健品骗局最可怕的地方——它不会让人立刻警觉,反而让人慢慢陷进去,还误以为自己身体越来越好。
说到底,老年人被骗,是信任了 " 像亲人一样的人 ";年轻人被骗,是信任了 " 像自己一样的人 "。
前者被情感包围,后者被价值观包围。
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 " 信 " ——信它有用,信它可靠,信它会让身体更好。
而骗局,就是用这个 " 信 " 来下套的。
你还要被骗多久?
除了自身原因外," 保健品骗局 " 之所以成功,还因为它刚好补上了我们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漏洞。
第一个漏洞,是 " 伪科学太热闹,真科学太冷清 "。
在短视频平台上," 癌症是被情绪吓出来的 "" 高血压其实不用吃药 "" 保健品能清血管 " 的说法铺天盖地,无孔不入。
而真正权威的健康知识,语速慢、内容硬、听起来还有点 " 吓人 " ——比如医生会说:" 这是慢性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不能停药。" 这类话听起来太 " 现实 ",而伪科学却充满 " 希望 "。
结果就是,假的热闹、真的冷场。很多人不信医生、信视频;不看成分表、信口口相传。中老年人尤其容易受这类内容影响,他们看到的是 " 有人好了 "" 很多人在转发 ",就自然觉得可信。
2023 年,在四川眉山,有一个短视频号,三个月内涨粉近 60 万,视频内容几乎全是 " 偏方治百病 "" 保健品代替手术 " 等内容。
最终,该账号被平台封禁,背后是一家以卖 " 清毒丸 " 为主的电商公司,产品根本没有任何药效,却靠洗脑话术卖了上千万。
这种 " 洗脑式热闹 ",是骗局得以迅速扩散的第一推手。而背后的问题是:我们缺少一个清晰、统一、平易近人的健康科普通道,让普通人知道什么才是真,什么只是 " 听上去像真 "。
@阅农公社
第二个漏洞,是 " 广告包装太专业,普通人难分真假 "。
骗子不会直接叫卖产品,他们太懂 " 信任感 " 是怎么来的。于是就有了统一着装的 " 专家顾问 "、设计精美的 " 产品册子 "、带英文缩写的成分表,以及动辄引用 " 科研论文 " 的话术。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出 " 这很专业 " 的假象。
有人被骗,是因为产品包装像药;也有人被骗,是因为觉得 " 价格高代表档次高 "。
一位来自广州的受害者在接受某新闻采访时说:" 那个胶囊盒子特别重,打开来像高端化妆品,我以为这东西一定不便宜。" 她最后花了两万元买了一套 " 全营养复合素 ",结果不过是普通膳食粉末。
第三个漏洞,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 " 老人孤独,子女缺陪伴,骗子反而贴心 "。
在保健品骗局中,被打动的往往不是理智,而是情感。子女不常回家,电话也少;但骗子每天打电话问候、上门拜访、送米送油,甚至记得老人生日。老人缺的不是产品,而是陪伴——骗子恰好填补了这个空位。
一位北京社区志愿者在接受新闻采访时说:" 有位老人被推销员叫‘妈’叫了两年,最后买了七万块钱的药。她叫我妈叫得比我女儿还亲。"
听来令人心酸,但也现实。
很多子女只看到父母被 " 忽悠 ",却没看到他们在这场关系中获得了什么——哪怕那是一种虚假的 " 被需要感 ",也能让孤独不堪的老人们难以割舍。
@凤凰网财经
第四个漏洞,是 " 焦虑太多,常识太少 "。
怕病、怕死、怕衰老、怕拖累家人,是很多人走进保健品陷阱的根本动因。正是这种焦虑,让他们急于抓住每一根 " 看起来有希望的稻草 "。
偏偏很多人对健康的基本常识一知半解——不知道保健品不是药,不知道 " 调理 " 只是广告词,不知道 " 提高免疫力 " 没有量化标准。
骗子口中的话术,如 " 增强细胞活性 "" 排毒养颜 "" 改善微循环 ",听起来 " 像那么回事 ",却经不起任何科学审查。人们却因为恐惧、焦虑,而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
@玻璃橘子
第五个漏洞,也是最隐蔽的,是 " 我们是人情社会,更信熟人推荐,而不是逻辑判断 "。
骗子非常清楚:一场讲座不如一个 " 亲戚介绍 ",一个推销员不如 " 隔壁邻居也在吃 "。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都是在熟人影响下被卷进去的—— " 她身体那么差都吃好了,我肯定也有效果 "" 这么多人都买了,不可能是假的 "。
但这正是最大的问题:人情社会的信任机制,天然缺乏辨别力。你信的是 " 人 ",不是 " 事 ";你听的是 " 故事 ",不是 " 真相 "。
于是,骗局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卷入家庭、扩散到朋友圈,成为一个 " 谁也说不清 " 的灰色传播链。
归根结底,保健品骗局屡屡得手,说白了就是我们自己的防护太弱。
骗子没什么花样,却懂得怎么利用人性。他们披着热闹、熟悉、亲切的外衣,让人轻轻松松放下戒心,最后一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做了个 " 明智的决定 "。
保健,本来是出于爱惜身体,是一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可一旦被无良商家利用,就会变味,成了兜售焦虑、挑拨亲情的工具。
要清楚,这世上从来没有哪种保健品,能替你躲过病痛;也没有哪种胶囊,能替你承担衰老。
真正的健康,从来靠不住神奇药丸。它依赖的是规律的生活方式、基本的常识,还有长久的陪伴。健康不会靠奇迹砸下来,只能一点一滴坚持出来。
@央视财经
我们必须警惕:别再让保健品替代了亲情。别让 " 想为爸妈好 " 的孝心,反被骗子利用;也别让 " 想活得久一点 " 的本能,被人拿来当作牟利工具。
我们能做的,不是全盘否定保健,而是守住底线。多陪一点父母,少让外人趁虚而入;多提醒一点常识,少让包装迷住双眼;多做一点科普,少让伪科学钻空子。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戒除不良嗜好、遵循健康的饮食作息,让自己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抵御岁月的流逝,或许是最好的保健方式了。
您是否经历过类似,或者其他的骗局?欢迎在评论区互相分享,互助避坑。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看视频号精彩内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