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特朗普的铁杆盟友被枪杀了。
受害人叫查理 · 柯克,31 岁,是 MAGA 阵营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特朗普最器重的政治盟友,事发时正在犹他山谷大学进行最擅长的户外公开辩论。
枪响之前,柯克正和一个学生辩论 " 变性人枪手 " 的问题。台下有人高声问他,知不知道过去十年美国有多少起大规模枪击案?
柯克擅长雄辩,轻松地抛出反问:" 包不包括帮派暴力?"。话音未落,一颗子弹从 180 米外的屋顶射来,精准击中柯克颈部。
就这样,在三千名观众及其家人注视下,柯克成为 MAGA 联盟新的圣徒。
柯克本人是极端的拥枪派,他曾有一句名言:" 为了拥有第二修正案,每年付出一些枪支死亡的代价是值得的。"
所以如果子弹晚几秒钟,他接下来的话几乎可以预见:将枪支暴力导致的死亡,巧妙甩锅给黑人帮派,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是人的问题,不是枪的问题 "。
但现实以一种极端物理的方式,终结了这场辩论,算得上用魔法打败魔法了。
柯克是保守派里最懂互联网思维的大将,在年轻人中极具号召力,几乎能完美代表 MAGA 政治理念,很多人都说如果柯克不死,二十年后将很有机会问鼎白宫。
因此特朗普勃然大怒,连发数条推文,称柯克的死是 " 美国的黑暗时刻 ",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
十多天以前,星条旗才刚为教堂枪击案遇害的孩子们降下,现在它又为被枪杀的 MAGA 盟友降下,照这个频率,今年星条旗没有多少机会升到旗杆顶了。
现场很快抓获了嫌疑人,是一名白人老头,网民很快扒出,此人是犹他州注册的民主党选民。
这个细节像一点火星,瞬间点燃了像火药桶一样的舆论场。
因为整起事件几乎是去年特朗普遇刺案的完美复刻:同样户外演讲,同样有屋顶上的狙击手,并且在枪手被发现后安保人员却毫无作为。
现在,就连凶手的政治身份都如此 " 恰到好处 "。
共和党立刻将矛头指向民主党,认定这是一次卑鄙的政治谋杀。
尽管拜登、奥巴马、希拉里等民主党高层第一时间发文谴责暴力,称其 " 令人作呕 "、" 卑鄙且应受谴责 ",但在共和党人看来,这不过是鳄鱼的眼泪。
管你有的没的,反正叙事已经形成,民主党必须要付出代价。
就在 " 枪手是民主党 " 即将成为全民共识的时候,FBI 突然发布声明:抓错人了,被捕的白人并非枪手,真正的凶手仍然在逃。
反转来得猝不及防,却又无关紧要。
因为在当下美国,真相早已不是重点,立场才是,尽管 " 抓 " 错了真凶,可此事也顺利完成了它的政治使命——凝聚党内民心,加深驴象之间的仇恨。
至于那位被扒了裤子、强行抬走的老人是谁,已经没人关心了。
枪击案频发,站在正常人的立场,第一反应当然是禁枪,可在美国,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通过的话题。
共和党旗帜鲜明反对任何形式的枪支管制,而民主党虽然口头上主张控枪,但也小心翼翼地避开 " 全面禁枪 " 的字眼。两党都不愿过多触碰这个潘多拉魔盒。
为什么?答案远比宪法第二修正案或者所谓的持枪传统要深刻得多。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美国百姓,从根本上不信任他们的政府和警察,因为某种意义上,美国警察从来就不是人民的公仆,自然无需对民众的生命安全负责。
这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解释,警察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捍卫法律,对任何破坏法律的行为进行打击,没有强调任何保护公民的义务。
有两个案件彻底定义了这种关系。
一个是 1981 年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案 ",另一个是 2005 年 " 石城镇诉冈萨雷斯案 ",这两起案件有一个共通点,美国警方明显存在 " 玩忽职守 " 的现象。
就拿后者来说。
一位名叫杰西卡的母亲多次报警,表示自己的前夫绑架了三个女儿,他有严重暴力倾向,杰西卡明确告知警察他们就在丹佛的一个游乐园里,但警方始终以 " 等等看 " 为由拒绝出警。由于警察的无动于衷,最后导致三个人质被杀害了。
杰西卡将警察告上法庭,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
最终,大法官们以 7 比 2 的结果裁定," 警察没有宪法责任去执行限制令 ",即便限制令上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如何执法属于警察的 " 自由裁量权 "。
所以各个街区治安如何,只能寄希望于当地警方的良心了。
这两起判例,彻底奠定美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国家的暴力机器,在法律上与你的个人安危无关,这很符合美国 " 小政府、大社会 " 的国情了。
当国家正式放弃对公民的保护责任,自我防卫的重担便又落回公民自己肩上,因此拥有一把枪,在美国不再是爱好或权利,而是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
可一旦枪支泛滥,后果可想而知。
根据 " 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 ",和 "K-12 校园枪击案数据库 " 统计,从 2019 到 2022 年,每年发生 591 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平均每天 1.6 次,每年有超过 4.3 万人死于枪击,平均每天 120 人,而校园枪击案每年也有 197 起。
毫无疑问,一个全民拥枪的社会,让警察的工作变得极度危险。
任何一个看似无害的普通人,都可能在下一秒掏出 " 美式真理 "。于是,警察索性奉行一个信条—— " 宁愿被十二个人审判,也不愿意被六个人扛着 "。
反正美国警察有宪法赋予的 " 合格豁免权 ",就是只要警员认为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就可以开枪射击。
在 " 有杀错没放过 " 的原则下,数据触目惊心:" 警察暴力地图 " 网站数据显示,2022 年美国警察至少枪杀了 1192 人,达到 10 年来最高值。
另外,每位美国警察入职时都会被上司告知,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保护市民,而是确保自己能活下来。
2022 年德州罗布小学枪击案就是最极致的体现。
近 400 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学校外面等待了 78 分钟,听着教室里匪徒枪声不断,孩子们一遍遍拨打 911 求救,他们却迟迟没有进入。
他们只是在外面提醒," 如果你需要帮助,就喊一声 ",有学生喊了,结果被凶手当场射杀,更讽刺的是许多家长被警察拦着,无法冲进学校里,有的还被警察以 " 涉嫌妨碍公务 " 为由,戴上手铐,遭到胡椒喷雾和电击枪的待遇。
因为现场指挥官认为 " 枪手不会再继续开枪了 ",他们要等拿到钥匙,做好万全准备才可进去,最后等拿到学校提供的钥匙,打开上锁大门时,18 名儿童已不治身亡。
警察的这种 " 明哲保身 ",激怒了全美,却又完全合法,因为他们的职责是执法,而不是牺牲自己去救人。
公民被迫武装自己以求自保,警察又因公民武装而变得草木皆兵,恶性循环了属于是。
在这套逻辑闭环之上,还有个更强大的力量,能确保枪声永不停歇——金钱利益。
美国枪械产业是一个庞然大物,注册枪械制造商多达 16936 家,大多数是服务民用市场的,与美国政治、经济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共生关系,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游说集团。
其中最核心的角色是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
很多人以为 NRA 的力量在于钱,在于它每年花费巨资游说政客,在政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可游说只占 NRA 业务的一小部分。
它真正的杀手锏并非钱,而是人,在于它所构建的一整套枪支文化生态链:
它为全美 15000 家射击俱乐部提供技术支持,每年培训上百万持枪者,其中有上万名是执法部门人员;
发行《美国步枪手》《美国猎手》等旗舰杂志,总发行量超过三百万份,并运营枪械博物馆,讲述持枪的 " 光荣传统 ";
最绝的是,NRA 深谙 " 从娃娃抓起 ",其制作 " 小鹰埃迪 " 系列节目,从 1988 年至今已为约三千万儿童科普枪支 " 安全 " 知识,它还与童子军等青少年组织合作,提供射击场和射击培训。
通过无孔不入的体系,NRA 让持枪与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NRA 不卖枪,而是贩卖一种身份认同,它告诉五百万会员:" 唯一能阻止持枪坏人的,就是拿枪的好人!"
口号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本该严肃讨论的监管问题,转化为价值观的较量:普通人拥有枪支,才有能力保卫家园,成为捍卫自由的英雄,而任何对枪支的限制,都是通往奴役之路的第一步。
在日益撕裂的时代,这种清晰而强大的身份标签,无疑拥有着极大吸引力,而且国家越分裂、社会越不安,它的力量就越强大。
最讽刺一幕发生了,查理 · 柯克被枪杀后几个小时,美股开盘了,枪械股全线大涨,史密斯威森公司股价上涨 6.7%,斯特姆 - 鲁格公司上涨超过 3%。
市场逻辑简单明了。
每一次严重枪击事件,尤其是政治人物遇刺,都会引发社会对加强枪支管制的担忧,而担忧反过来,又会刺激消费者的 " 恐慌性购买 "。
暴力催生恐惧,恐惧刺激消费,消费利润又被投进政治,以确保暴力源头永不枯竭,多么完美的商业闭环,也是一个国家民众永远的噩梦。
—— END ——
往期文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