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管理学 前天
资治通鉴:领导的手腕,到底有多高明?一举一动,往往大有深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领导只有一个脑袋,但是,身边的下属却有一堆脑袋。那么,领导到底该听谁的?

我们站在下属的角度,可能会觉得当领导挺容易的,坐在那里就有人出主意,领导只需要选一个好主意,然后拍板定下来就行了。看起来,领导就是这么轻松!

但是,实际上,下属有各种各样的主意,领导到底该听谁的?选错了,可能就位子不保!

所以说,做领导其实是一门学问,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更要懂得顺势而为。

读到《资治通鉴》这段故事的时候,一开始我没太明白。感觉司马光摘的各种史料,拼凑在一块,云里雾里的。

后来结合前后两年的历史,我才发现,原来汉文帝的这段经历,其实是在讲做领导的学问。

公元前 166 年,丞相张苍认为,汉朝应该属于 " 水德 ";但是,鲁人公孙臣则认为,汉朝应该属于 " 土德 "。

按照公孙臣的说法,如果 " 土德 " 应验,就会出现黄龙。

张苍觉得公孙臣简直是在胡说八道,没有理会他。

但是,到了公元前 165 年,春天,成纪(甘肃某地)这个地方真的出现了黄龙。

于是,汉文帝刘恒在这一年征召公孙臣入朝,任命他为博士,让他和儒家的知识分子一起论证汉朝应该主张 " 土德 ",并草拟变更服饰、颜色、立法等相关事宜。张苍也因此逐渐失势。

到了夏天四月,汉文帝巡视雍地,祭祀五帝,大赦天下。

九月,汉文帝又下诏,让各封国的王侯、公卿、郡守举荐贤良之士,以及能够直言进谏的人,由汉文帝出题考校。

在与汉文帝的对答中,晁错表现得非常出色,因此被破格提拔,担任中大夫。

晁错更是趁着热乎,连续给汉文帝上书,比如削减诸侯封地、法令修订等事务,相关内容多达三十余项。

虽然汉文帝没有完全采纳晁错的建议,但仍然认为晁错是个人才。

当年,齐王刘则和河间王刘福先后去世,因无子嗣,封国被撤销。

公元前 164 年,汉文帝做出了一系列分封举措。

汉文帝将齐国分为六国,将已故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全部封为王(姓名、封号略过)

同时,汉文帝又将淮南国分为三国,将已故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全部封为王(姓名、封号略过吃)。

汉文帝为什么一下子分封了这么多王呢?

仔细想想,他把齐国这个大国分成了六个,把淮南国分成了三个,这其实就是后来 " 推恩令 " 的雏形。

汉文帝这一举措,更加体现了高明的领导智慧。

结合前后两段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领导的一言一行其实都有特别的用意。

第一,领导信谁并不在于谁说得真、谁说得假,而在于领导选择信任谁,谁就能产生影响力。

因此,丞相张苍逐渐失势。

汉文帝仅将公孙臣提拔为博士,这一小小的举动便削弱了张苍的影响力。你说汉文帝高明不高明?

第二,拆分齐国和淮南国的举措。

越是大事,越要稳扎稳打。

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汉文帝并未采纳。为什么不采纳呢?时机未到!

公元前 164 年,趁着齐王去世,汉文帝顺势将齐国拆分为六个国家,这便是顺势而为。

所以说,当领导不是简单的事。

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下属揣摩,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领导不仅要着眼于大局,更要从小处着手。这才是高明的领导智慧。

那些整天高举改革大旗的领导,往往干不出什么大事,反而那些善于从小事中见微知著的领导,才是真正的高明。

你觉得是这样吗?

观看更多《资治通鉴》解读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点账号头像,进入主页可见)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高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