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鹿鸣财经第 600 篇原创文章
作者:金德路
9月 10 日,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发了三张汽车的渲染图。
配文:追觅 - 布加迪,将在美国 CES 上,首发并展出样车。也就是说,这个 8 月才正式官宣的产品,将在明年 1 月的 CES 亮相。
就这消息,放在整个车圈也是很炸裂。
一方面,这家公司成立时间很短。2017 年才成立,靠卖扫地机器人起家,近年才开始拓展业务边界。
另一方面,这家公司 " 野心 " 还很大。追觅要对标布加迪威龙,后者是绝对奢侈品,售价 2500 万起步,目前中国境内也只有 10 台左右。
但追觅的野心还不止于此。
除了造车,公司还入局了大家电、无人机、天文等各赛道,业务拓展如同 " 下饺子 " 一般。
质疑也一直存在,近期追觅就再传破产。
不得已,俞浩发朋友圈回应此事,此前他还表示,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 IPO。
所以这家 " 啥都做 " 的企业,是真的不缺钱,还是另有布局?
还有什么,是追觅不做的?
追觅成立于 2017 年,其初创团队源于清华大学 " 天空工场 "。
企业最初致力于智能清洁领域,专注于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及运动控制技术的研发。其首款无线吸尘器 V9 于 2018 年在小米众筹上取得了显著成功。
创始人:俞浩(来源:追觅官网)
也是得益于小米生态链资源,从 2018 年起,追觅通过亚马逊等平台进入欧洲和日韩市场。
到了 2020 年左右,追觅进入自主品牌出海阶段,并首先选择了门槛较高的欧洲市场作为突破口。
很快,追觅在德国的市占率从 2023 年的 15% 跃升至 2024 年的 42%。截至 2025 年 9 月,追觅的产品已覆盖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追觅的营收结构看,有 65% 都来自海外市场。
所以智能清洁产品是追觅的基本盘,与此同时,近年追觅也开始跨界拓展的步伐。
特别是今年以来,追觅频繁进行跨界创业。
2025 年 3 月:追觅正式宣布进军大家电市场,推出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
2025 年 8 月:追觅宣布进军无人机市场,战略布局低空经济赛道。
2025 年 8 月底,追觅官宣造车,首款车型定位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 2027 年亮相,且该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
此后,在 2025 年 9 月,在以「敢梦敢为」为主题的年度新品发布会上,追觅一口气推出超 30 款新品,包括电视、显示器、空调、洗衣机、冰箱、净水器、空气净化器、吹风机等大大小小的智能家居设备。
来源:追觅官网
网友调侃:追觅只差造飞机了。
恰巧,今年年初,追觅也被曝出在内部社交平台,宣布进军航空业、打造全球顶尖的商务舱飞机。9 月 10 日,追觅宣布正式成立天文业务 BU。
由此,追觅已经成为了一家无边界的生态企业,虽是 " 无边界 " 但这跨度也太大了。
来自老本行的增长焦虑
追觅为什么要疯狂拓展业务边界?
增长焦虑与市场瓶颈是追觅扩张最直接驱动力。
也就是说,主营业务智能清洁板块已经显现瓶颈。
首先,是行业整体见顶,市场开始收缩。
国内市场看,根据奥维云网数据,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自 2021 年达到 579 万台的销量峰值后,便持续下滑,至 2024 年已降至 406 万台。
同时,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增长也明显乏力。IDC 发布报告显示,2024 年全年出货 2060.3 万台,同比增长 11.2%;增速明显放缓。
另一方面,是行业过于内卷,基本没什么 " 秘密 "。
IDC 数据显示,2024 年追觅在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份额为 8%,排名第四,落后于石头科技的 16%。
与此同时,目前这些头部玩家,几乎没秘密,一旦有人推出新品,马上就会被跟进,各家的研发人员也跳来跳去。
比如,今年年初,石头推出了行业首创 5 轴折叠仿生机械手的扫地机器人 G30 Space 探索版,追觅同样打出 " 全球首创仿生多关节机械手产品 " — X50 Ultra 扫地机器人。
换言之,行业技术透明度高,产品迭代迅速被模仿。
这意味着难以形成长期的技术壁垒,无法通过垄断性创新获取超额利润。竞争焦点被迫转向营销和价格战,销售费用率被推高,最终侵蚀净利润。
这一点在石头身上已有印证。今年上半年,石头营收同比增长 78.96%,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39.55%,毛利率下滑 9.25 个百分点。
而上半年,石头销售费用却增长了 144.51%,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激增 9.37 亿元。属于典型的以价换量。
说到底,行业过于内卷。此外,除了对手持续的价格战,市场还不断有强者入局,比如无人机巨头大疆于 2025 年 8 月推出扫地机器人 DJI ROMO,进一步加剧红海竞争。
这对追觅的挑战愈发严峻。主营业务的 " 内卷 " 使其长期利润和估值承压,无法支撑追觅作为一家独角兽公司所需的成长叙事。
因此,通过跨界寻找新的市场和机会,不仅是追求增长,更是为了规避价值湮灭的风险、重新讲述一个能够吸引资本的新故事,这关乎其未来的融资能力、市场估值乃至生存空间。
只不过,这是一场高风险的战略豪赌,成败直接决定未来命运。
跨界逻辑背后,胜算几何?
如果说跨界直接驱动力是业务 " 焦虑 ";那么技术复利效应则是追觅扩张的核心底气。
追觅一直将自己定位为 " 技术驱动型 " 企业,其扩张路径也建立在核心技术迁移的基础上。
这些年来,追觅在智能清洁设备领域技术积累,主要在高速数字马达技术、AI 算法以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解决方案。
这些技术,也能运用到其他领域。
比如,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可应用于吸尘器、吹风机、冰箱散热系统甚至汽车电驱系统。智能算法和传感技术可迁移至无人机、汽车自动驾驶领域。机械臂技术可从扫地机边角清洁复用于空调送风系统、洗衣机智能旋钮等。
简言之,追觅就想用这套技术复利效应,实现自己的生态化战略。
所以我们看到,目前追觅正试图覆盖 " 衣、食、住、行 " 全场景生活体验,个护产品、大型家电乃至汽车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当然,追觅急速扩张,更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首先,来自技术与市场认可层面。
虽说 " 技术复利 ",但很多领域跨界也存在技术断层。比如清洁家电与车规级产品在技术标准、可靠性要求和安全规格上存在巨大差异。
从市场来看,其实追觅进军的新领域大多已是红海市场,且巨头林立。
大家电市场有海尔、美的、格力等传统巨头掌控主要份额;无人机市场有大疆这样的绝对领导者;汽车领域更是竞争惨烈,2024 年就有高合、极越、哪吒等玩家 " 应声倒下 "。
而追觅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仍与 " 清洁电器 " 深度绑定。要扭转用户心智,建立在新领域的专业品牌认知,需要进行长期的市场教育和品牌建设,投入巨大。
其老对手石头科技打造的极石汽车上市 22 个月后才完成交付 1 万辆的阶段性目标,市场反响平平,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挑战。
其次,资金与盈利压力对于追觅也很考验。
跨界扩张,尤其是进入造车这样的领域,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有 " 没有 200 亿不要造车 " 的说法。
追觅虽然估值达 200 亿元人民币,但估值不等于现金流。作为未上市企业,如何持续为长周期、重投入的造车项目输血,是一大疑问。
至于新入局玩家的 " 弱势 ",将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供应链与渠道能力,在汽车领域,头部核心零部件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2026 年产能已被主机厂锁走七成,作为新入局者,追觅在供应链议价方面可能不占优势。
模式上看,市场普遍认为,追觅是通过 " 左右手模型 ",用代工 ODM 的 " 左手 " 业务赚取现金流,支撑自研造车的 " 右手 " 业务。其甚至被曝计划先推出一批样车用于 " 拉投资 ",这也反映了其面临的资金压力。
最后,企业组织管理风险,同样值得关注。
追觅以 " 唯快不破 " 著称,似乎领导发个想法,马上就能组建一个新的 BU。
这种风格在单一品类上或许高效,但在多线作战时,可能带来资源分散、战略失焦的风险。同时进军多个高技术壁垒、高资金需求的行业,对追觅的组织管理能力、人才储备和资源配置效率构成了极限挑战。
追觅,更需要确保其管理能力,能够跟上其业务扩张的野心。
总结
写到最后,追觅的速度,倒是让人想起了一位现居美国的 " 故人 "。
当年,乐视从视频网站跨界到手机、电视、汽车致资源分散,最终坍塌。而追觅与乐视的共性在于都是用 " 生态战略 + 技术 " 撬动资本市场,但跨领域扩张强度已超过垂直行业安全阈值,这使得追觅的发展路径与乐视呈现出相似的高风险特征。
因此未来,最需警惕的,依旧是 " 摊大饼 " 战略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 END -
鹿鸣财经 | 原创平台
洞悉互联网 只玩最真实的
「往期推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