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进入 " 乳料购 " 小程序
作者:毛姐
编辑:Lucine
8 月底,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揭晓 2025 年全球乳业 20 强榜单。今年榜单入围门槛为 55 亿美元,20 强总营业额以美元计算同比微增 0.6%。该榜单基于乳制品企业 2024 年业绩编制,是观察全球乳业格局演变的重要参考。
透过这份榜单,得以窥见乳业行业的生存博弈与未来图景——在全球乳业增长乏力、汇率波动加剧以及并购浪潮交织的背景下,乳业巨头通过战略并购巩固优势,区域乳企在变局中寻求突破,而中国乳企则面临内外压力下的转型考验。
1
数据背后的隐忧
微增营收与结构性矛盾
2025 全球乳企 20 强
资料
来源:Rabobank
2025 年全球乳业 20 强总营收仅微增 0.6%,勾勒出增长停滞与区域撕裂的行业图景。榜单背后,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西北欧合作社巨头依托高附加值奶酪、婴配奶粉等产品构筑壁垒,在成熟市场稳守增长;而新兴市场乳企却困于本地经济波动,货币贬值、通胀与政策风险持续蚕食利润,部分企业深陷负增长泥潭。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韧性间的失衡,在区域市场的 " 冰火两重天 " 中显露无遗。
与此同时,头部企业垄断格局进一步固化:Lactalis、雀巢、DFA 稳居前三,全球化资源与抗风险优势构筑高壁垒。达能与伊利以 207 亿、158 亿美元营收分列第四、五,伊利作为唯一跻身五强的中国乳企,持续领跑亚洲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榜单呈现 " 零流动 " 现象——没有新企业入榜。这一格局揭示存量竞争本质:巨头借并购(如 Lactalis 收购恒天然业务)优化版图,腰部企业聚焦防御性调整,行业缺乏突破性增长动能。
中国乳企与澳新资源型乳企的转型阵痛尤为突出。中国乳企深陷 " 内卷化竞争 ":" 供给过剩、需求走弱、库存偏高 ",是压制乳制品行业的三大因素。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 A 股 19 家乳制品行业公司总共实现营业收入 1848.27 亿元,同比减少 7.44%。14 家乳制品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下滑,而前一年仅为 6 家;归母净利润总额则从 130.97 亿元下滑到 95.76 亿元,净利润下滑的公司达到 13 家。叠加人民币贬值压力,内需主导营收兑换美元后进一步缩水,伊利、蒙牛虽稳居榜单,但增长却备受考验。
反观澳新乳企,过度依赖大宗原料出口的模式在贸易壁垒与乳价周期波动下显露脆弱,国际乳价下跌叠加运输成本攀升,迫使其加速转型,但短期仍难摆脱资源依赖。
2
8 家公司排名互换
并购驱动的 " 强者恒强 "
0.6% 的营收增长,实为行业结构性矛盾的冰山一角。2024 年全球乳业 20 强榜单中,Lactalis、雀巢、DFA 连续三年稳居前三,表面稳固的霸权背后,则暗藏战略分化与行业深层变革的博弈。
Lactalis 以收购狂潮重塑版图,通过拿下恒天然消费者业务,期望将触角深入亚太市场,尤其是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此举不仅强化其消费品业务,更彰显其押注新兴市场的野心。然而,整合的复杂性不容忽视:文化冲突、业务协同难题或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隐忧,考验其全球化整合能力。
与此同时,雀巢的 " 瘦身战略 " 显露另一番图景:剥离 Froneri 后,乳制品业务增长停滞,虽优化利润结构,却也暴露新兴领域布局的短板。Froneri 独立后跻身榜单前 20,印证其剥离决策的合理性,但雀巢能否通过创新重拾增长动力仍是未知数。
反观 DFA,虽稳居第三,却深陷 " 区域困局 ":高度依赖美国本地市场使其在全球竞争中缺乏弹性,牛奶价格波动持续压缩利润空间,凸显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
进一步来看,榜单中八家企业排名互换(恒天然与 ArlaFoods 阿尔乐、蒙牛集团与 Saputo、SchreiberFoods 与 Savencia、DMK 与 Froneri 之间的排名两两互换),折射行业整合的残酷逻辑。一方面,欧洲乳企 " 抱团取暖 " 趋势加剧:菲仕兰与 Milcobel 合并、Arla 与 DMK 整合,本质是应对成本上涨与市场份额争夺的双重压力。通过规模效应优化供应链,欧洲巨头试图构筑 " 区域堡垒 ",抵御外部冲击。另一方面,联合利华的 " 战略性撤退 " 更具象征意义:剥离冰淇淋业务后营收下滑,或对 2026 年的排名也产生影响。这一决策标志着巨头从 " 多元化扩张 " 转向 " 专注核心赛道 ",亦释放出乳业利润收缩的行业信号。
而中国乳企则面临 " 双重挑战 ":伊利、蒙牛虽稳居榜单,却承压于内需疲软与汇率贬值的双重夹击。人民币贬值直接压低以美元计算的营收数据,国内消费降级趋势亦挤压利润空间。根据尼尔森 IQ 数据,2024 年 12 月全渠道乳品销售同比下滑 2.7%,线下渠道跌幅达 5.0%,全年市场持续低迷,处在收缩区间。2025 年上半年,中国奶业消费持续疲软,复苏迹象尚未显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1-5 月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 2.1%,整体需求仍显疲软。
为破局,伊利加速数字化与高端化转型,推出行业首款控糖牛奶——舒化安糖健无乳糖牛奶,以及乳业首个大模型应用 YILI-GPT;蒙牛则深耕东南亚市场,试图通过海外扩张对冲风险。但成效仍需时间验证,转型阵痛期内,中国乳企需在创新与全球化布局中寻求平衡。
3
并购的 " 双刃剑效应 "
2026 的未知变数
头部垄断、区域分化与转型阵痛交织,全球乳业正面临充满挑战的 " 慢增长时代 "。
增速放缓、利润挤压、消费变革三重压力下,乳企纷纷进行并购合作,以期望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竞争优势、抢占区域市场高地、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高利润赛道,以突围巨头主导格局。
例如,兰特黎斯斥资 38.45 亿新西兰元收购恒天然消费品业务,意在巩固其全球榜首地位并深化亚太布局;A2 公司收购蒙牛旗下新西兰工厂,旨在垂直整合供应链以抢占中国高端婴配奶粉市场。
这些并购动向折射出行业分化加剧的现状:头部企业借并购扩张版图,区域乳企通过资产调整应对周期波动,技术革新与市场转型则迫使传统乳企在慢增长时代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2025 年全球乳企部分并购事件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备注:
1. 部分交易金额和完成时间待官方最终披露。
2. 兰特黎斯交易不涉及恒天然大中华区业务,后者保留自主经营权。
3. 新莱特出售标的和买家尚未确认,进展可能动态更新。
展望 2026 年,荷兰合作银行预测半数企业排名将维持现状,而并购浪潮或重塑行业格局。FrieslandCampina 与 Milcobel、Arla 与 DMK 合并,联合利华剥离冰淇淋业务若完成,将引发三大变数:一、新面孔崛起——梦龙或凭冰淇淋优势填补空缺,Emmi 借奶酪细分领域上位;二、中国乳企临界点将至,若消费复苏乏力叠加汇率压力,伊利、蒙牛排名或承压,突围取决于海外拓展速度;三、技术革命冲击不容忽视,植物基与合成生物乳蛋白或颠覆传统,巨头需提前布局。
然而,并购的 " 双刃剑效应 " 亦需警惕:达能早年并购后的消化不良即是教训。未来 Lactalis 能否整合恒天然业务、菲仕兰与 Milcobel 能否实现协同效应,将直接影响其排名稳定性。
纵观全局,巨头战略分化与行业整合揭示乳业转型密码:Lactalis 的扩张、雀巢的聚焦、DFA 的区域化困局,映射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博弈;欧洲乳企抱团与联合利华的撤退,则凸显利润收缩下的战略调整。
2025 年榜单不仅是排名验证,更是转型警钟——唯有将创新、全球化与产业链韧性深度融合,在数字化、高端化与海外布局中突破内卷与外部压力,中国乳企才有可能从 " 追赶者 " 进化为 " 规则制定者 "。
咨询及合作,请添加小编微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