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 09-12
激战千亿具身智能市场!近20家车企扎堆人形机器人赛道,爆发前夜还未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曹杨

当特斯拉 Optimus 在电池工厂分拣电芯、小鹏 IRON 在慕尼黑车展上手冲咖啡,奇瑞旗下墨甲机器人即将开启招商。

9 月 11 日,据财联社报道,奇瑞旗下墨甲机器人的相关产品将面向经销商,也会面向其他零售商和个人用户,于今年 10 月对外公开发布,并开启招商。

而就在前一天,奇瑞刚刚在其采购服务平台发布 "2025 年奇瑞股份墨甲激光雷达采购项目 ",虽未披露具体的数量与参数,但已明确其硬件落地的推进节奏。

更早之前的 9 月 8 日,特斯拉开通 "TeslaAI" 微博账号,首条微博便聚焦人形机器人," 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 ",配图则是金色的 Optimus。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图片来源:TeslaAI 微博 时代周报记者截图

车企集体 " 跨界造人 " 的热潮愈演愈烈。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了价格战、技术战后,头部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具身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释放了积极信号。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未来产业。

只不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比拼背后,是技术积累的必然延伸,还是新能源汽车赛道内卷后的 " 避险式跟风 ",还需要时间和技术来进一步验证。

人形机器人,车企的新 " 赛点 "?

当 AI 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人形机器人赛道成为了车企争相布局的下一片蓝海。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对外披露了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车企,除了上面提到的特斯拉、奇瑞、小鹏外,还有小米、广汽、上汽、比亚迪、理想、极氪、赛力斯、长安等 20 余家企业。

只不过,尽管多数车企纷纷官宣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但在具体推进战略与落地节奏上,不同企业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比如特斯拉、小鹏、小米、广汽等车企,主打自研,旗下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也都已经推出。

2024 年 12 月 26 日,广汽集团在 2024 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GoMate。小米的人形机器人 CyberOne 早在 2022 年就已经亮相," 出生 " 时间远早于小米汽车。

2025 年 3 月,科创板日报曾报道 " 小米机器人 CyberOne 正分阶段落地亦庄产线 ",不过随后遭到了小米方面的否认。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进展,小米相关人士回应时代周报记者:" 一切以官方信息为准。"

相较于小米的审慎,小鹏则更为 " 高调 "。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小鹏除了携全新小鹏 P7 参展,也同步展出了人形机器人 IRON。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到," 从汽车到机器人,我们重新思考 AI 如何成为人与出行的伙伴。"

慕尼黑车展小鹏展台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方微博 时代周报记者截图

小鹏汽车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小鹏人形机器人 IRON 已经进入工厂实训,并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下一代超类人机器人,目标是在 2026 年实现量产。

除自主研发阵营外,奇瑞、吉利、现代、丰田等车企则选择通过 " 外部合作、成立子公司或收购 " 等资源整合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并已推出相关产品。

此外,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在陆续对外释放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消息,进一步壮大了赛道参与阵营。

9 月 5 日的 2025 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长安对外宣布,计划于 2028 年量产下线人形汽车机器人。早在 2024 年 12 月,理想汽车 CEO 李想就肯定地表示," 理想汽车 100% 会做人形机器人,但不是现在。"

市场很火,但拐点未到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从表面看是借助创新投入与成熟营销手法,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大众认知度。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AI 大模型突破与智能汽车技术外溢,打破了产业化瓶颈。

" 比如,AI 大模型(如 ChatGPT)为机器人赋予‘大脑’;智能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算法、激光雷达、电动化底盘等技术也都可以复用,从而提升机器人导航、感知与动力能力,二者形成技术闭环,加速机器人核心功能突破。"

车企的积极参与不仅为行业注入发展信心,更直接推动市场规模扩容。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发布的《2025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 ( 下称 " 报告 " ) 显示,2025 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 52.95 亿元,占全球约 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 82.39 亿元,占全球约 50%。

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加速演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2025 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 195.25 亿元,2030 年预计达 2326.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 CAGR ) 达 64.18%。

此前,多位头部车企 CEO 曾预判 "2030 年将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点 ",但与车企的乐观预判不同,身处技术前沿的科技公司则持有相对冷静的看法。

2025 Inclusion 外滩大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谈到 " 当前机器人的发展 " 时表示," 现在的语言模型在文字和图像领域做得很出色,但在让 AI 真正干活的领域,还处于荒漠中长了几根小草的状态,真正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还未到来。"

" 数据和模型都是机器人的难点。" 王兴兴直言,在数据方面,核心问题是很难判断优质数据的标准。机器人的优质数据如何采集,哪些数据类型需要采集、需要多大规模,都处于模糊的阶段。

" 眼下硬件是足够用的,最大的问题是 AI 模型本身的能力不太够。没办法让硬件真正用起来。" 王兴兴进一步说道。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小米 特斯拉 小鹏 奇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