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生而为善:以孟子智慧塑造AI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孟子〉通识》, 徐兴无 著,中华书局 2025 年出版

如果说《论语》教给我们的是怎样做人的道理,那么《孟子》教给我们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人的道理。此话怎样?因为我们生而为善。就是说,我们是与生俱来的善人,我们有行善的责任和能力。

孟子的这个判断意义重大,他弥补了孔子没有解决的问题。孔子主张 " 性相近,习相远 ",所以在马厩失火时,他问人不问马,填平了人与人之间尊卑差异的鸿沟。然而,如果只是承认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而美德是后天养成的,那么尽管实现了人的平等,却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成了被动的、被塑造的对象。孟子的全部理论,包括他的政治设计、社会理想、人生抱负,都是围绕 " 性本善 " 这个基本哲学命题展开的。《孟子》原文并不好读,但徐兴无教授的《〈孟子〉通识》却能引领读者深入浅出地把握孟子的核心思想。

" 人性论 " 并不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命题,性善或性恶也争论了几千年,那么今天我们温故孟子还有意义吗?是的,仍有意义。

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最标志性的就是人工智能的日趋成熟。人工智能不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新发明的我们已习惯的生产工具,而是一种潜在的、即将和人类并存的新主体。美国人工智能科学家辛顿在 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向人类预警:" 我们无法预测它的意图——它能想出我们想不到的杀招。"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在成长强大之后,具有毁灭人类的潜在可能性。认清这一历史趋势,寻求人类和平之道,与我们今天重温《孟子》是有关系的。

让我们暂且回到春秋时代,孟子主张,人性天然蕴藏了仁义礼智等善性。但孟子的论敌告子不认同这个说法,他主张 " 生之谓性 ",把性看作是非价值的,而人的行善行恶是后天导引的结果。他认为人性只是一股湍流,冲决东方就向东流,冲决西方就向西流。告子的性无善恶显然有缺陷,因为他没有办法解释,为何只有人能够被导引去行善行恶,而不存在善牛恶牛善马恶马。

事实上,孟子言性和告子言性,是两个视角下的结论。孟子站在价值视角,而告子站在自然视角。孟子反思了人为何能主动去营救即将落井的孩子,于是得出人性是善的结论;告子则从人的食色欲望出发,认为人性只是那个生来就有的东西。不过聪明的孟子进一步追问告子,照你的意思," 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如果真就这么画等号,告子也觉得为难,于是蹦出一句话:"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意即承认仁爱还是在人性中的,不过义作为道德法则,是外在的规范,不属于人性。他们后面还有一系列争论,其实是没有结果的,但就此打住,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的重要理论贡献已经呼之欲出。孟子的 " 性本善 ",就是将善的价值规定为人的固有属性,这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却把人性从动物性中区分出来了,其意义在于,人因此而成为了人。孟子把人的 " 类存在 " 本质,通过人性理论建构起来了。

让我们再回到人工智能的话题,为何对孟子性善论的讨论和人工智能有关呢?因为人工智能几乎就要成为 " 不可逆地超越生物智能 " 的主体了,但可怕的是,人类还不知道它是否具有和人类共通的善。

如果 AI 的本性是 " 效率至上 ",那么淘汰效率低下的人类,对它而言就是理所当然的 " 善 ",可对人类而言,却是极其恐怖的 " 恶 "。借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把人工智能打造成和我们一样的类,把人类的道德植入人工智能,使之成为人工智能的固有属性,让它知道它有与生俱来的善,也有行善的责任和能力,尽早地把人工智能从野蛮的动物之 " 性 " 中改造出来,构建一个人与 AI 共存的命运共同体,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最终安全与稳定。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大问题,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但重温《孟子》,不仅是回溯古老智慧,更是为人类在塑造未来伙伴时,点亮一盏关于 " 何以为人、何以成人 " 的永恒明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孟子 人工智能 孔子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