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观察 前天
抗战剧的“变”与“不变”,《我们的河山》做到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由华策影视集团出品的全民抗战史诗剧《我们的河山》即将收官,该剧以真实的肌理、动人的细节和深入人心的家国情怀,获得广泛好评并取得高收视,为抗战题材剧创作又贡献了一部佳作。从早期的《亮剑》《我们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经典抗战剧,到现在的新时代抗战剧新经典《我们的河山》,抗战题材剧在传承经典抗战叙事要素外,更以新颖的创作视角、深刻的主题内涵,呈现出崭新的创作风貌。

经典抗战剧的必备特质,

《我们的河山》做到了

全民抗战护家国,河山浩荡铸国魂。抗战主题值得永恒书写,是电视剧创作的永恒主题。那么,作为这些经典的抗战题材剧,它们之间有哪些共性?或者说,抗战题材剧发展至今,不变的是什么?坚守了哪些特质?《我们的河山》是否做到了?

第一、经典抗战剧都能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家国大义和民族精神。尽管时代在变,但抗战主题有两个精神内核是永远不变的:传承于中华民族血脉、迸发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于中华民族基因、生长在万里河山中的不屈性格。这种爱国家、爱故乡、爱土地的精神,与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秉性,构筑了抗战作品中永恒不变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柱。

《亮剑》里,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八路军面对强敌不畏惧,勇于亮剑展示出军人的胆略与精神,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永不磨灭的番号》中,一支没有正规建制番号的县大队与日军死拼到底,最终全军覆没,他们为了民族大义所付出的一切,如同闪耀的星辰,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我们的河山》以崮城沦陷与光复为缩影,升华为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礼赞,彰显出全民抗战的伟大力量。面对日本侵略者的 " 三光 " 行径,在前线战场、在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的男女老少,全民皆兵,誓死守卫每一寸河山,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爱国精神。" 这里的河山是我们的,是中国人的,我们会用生命和鲜血来捍卫我们的土地。" 这句台词是全体军民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二、经典抗战剧都做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历史真实性是一部抗战题材剧能够成为经典的前提。优秀的抗战作品既包含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也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影视艺术形象。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使这些作品既成为历史的记录者,也成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经典,实现了历史再现和艺术创作的有机统一。

《我们的河山》的创作者深入研究山东抗战真实史料,以山东崮城为艺术叙事空间和典型环境,为观众展开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画卷。该剧在创作上严格遵循了历史真实、战争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理念。剧中讲述的我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众多抗日举措,如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坚持持久战,建立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改良人民生活,成立抗日救国会,启发民众觉悟,成立妇女抗日救国会,反对妇女缠足,除匪锄奸等,这些丰富的剧情均有史可循。同时这些真实历史证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是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第三,人本主义的回归是经典抗战剧的另一重要特质。为国家为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日英雄,永远都是抗战主题作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典抗战剧的一大特质是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 " 真人物 ",完成了从塑造高、大、全式英模形象,到刻画具有人性弱点、内心矛盾和成长弧光的复杂个体的深刻转变。

《亮剑》中的李云龙战功赫赫,是军事天才,但同时又有桀骜不驯的个性,甚至带着一股 " 匪气 "。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显得更有血有肉、可信可感;《我的团长我的团》龙文章不是典型的英雄,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身上有人性的阴暗面,但他又有复杂性和成长性,领着一班炮灰兄弟出生入死,拼杀于疆场;《我的兄弟叫顺溜》主人公有传奇性,有小毛病,一个带有 " 毛边 " 的愣头愣脑的新兵成长为顽强如狼如野草的铁血男儿,收获了观众喜爱。

《我们的河山》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体现在突出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历练和成长,王雷饰演的庄埼风,通过战火洗礼,从一个文弱书生淬炼成为一个基层党员抗日骨干;剧中崮城县长女儿刘竹梅,从课堂奔赴抗日战场,穿上八路军军装扎根抗日根据地主抓经济,用青春报效家国……这些故事都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他们的身上,没有自带的光环,没有天生的成熟,只有成长的脚印与战火的磨砺。剧中由小人物组成的抗日群像,像忍辱负重的警备团团长张治平、朴实淳厚的佃农王满囤、临危不惧、慷慨赴死的县长夫人、为引开日寇,保护乡亲而毅然跳崖的符花等,都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连凶残狡猾的反派人物,如日本特务机关长山下聪,在剧中也没有被 " 降智化 " 处理,显得真实立体。

《我们的河山》的创新与突破

在继承经典抗战剧传统特质的基础上,《我们的河山》通过宏阔的视野、细腻的笔触和深度的历史还原,重构了抗战叙事的话语体系与美学表达,实现了多重维度的创新与突破。

一是内容创新升维。《我们的河山》摒弃传统戏剧性的写法,跳出惯常的家族格式,写的依然是敌后故事,但重点展现了山东沦陷后鲁南地区社会发展风貌及人民生活日常,对日寇铁蹄践踏下百姓的生存劫难,作了非常细致深刻的表达。该剧虚构了鲁南地区一座县城——崮城县,将中国共产党力量、村民、地主、国民党势力、日军、伪军甚至汉奸土匪等各个阶层都放进这个小县城,宛如一部 " 抗战的清明上河图 "。这种内容上的升维,抗日根据地的独特视角,使得《我们的河山》不仅是一部战争剧,更是一部社会史剧,实现了抗战题材在叙事范畴上的升维拓展。

二是主题内涵深化。如果说《太行山上》《百团大战》等影视作品再现了八路军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取得胜利的雄浑史诗,那么《我们的河山》第一次以全方位视角讲述了我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众多举措,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了全民抗战的力量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在于民众,强调了 " 兵民是胜利之本 "。这种主题上的深化,使该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战争叙事,进而成为一部关于 " 战争中的社会革命 " 的深刻文本。它阐明了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胜利,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自我解放的历史进程。

三是真实还原历史中,接地气的百姓群像。《我们的河山》不是塑造英雄,而是贴近历史,真实还原、塑造了抗战中有血有肉、有骨气、有温度的百姓群像,书写他们在战火年代的情感和选择。庄埼风,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他开始时是青涩的,在挺进支队一次次对敌作战中不断成熟;吕家寨的吕世才父女俩,坚定不移地与日军作战,豪言 " 吕家寨就是不怕鬼子来 ";地主家的女儿王彧,散尽家财支援抗日;符花,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女人,为了保护兵民撤离,孤身引开日军,最终跳崖就义;贺大山父子,为掩护山洞中重伤的庄埼风,先后献出生命,兑现了 " 我活着八路就活着,我就是死,八路也得活着 " 的悲壮誓言……《我们的河山》通过群像塑造诠释了 " 兵民是胜利之本 " 的主题。抗战,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秀场,而是无数普通人在烽火硝烟中共同谱写的雄壮史诗。

四是实现了抗战题材电视剧的美学升级。传统抗战题材作品往往陷入两种极端:或是将战争简化为血腥暴力的视觉奇观,或是将其抽象为教科书式的道德说教。《我们的河山》以高度的艺术自觉,无比真实地还原了当年的抗战场面,呈现出极富大片质感的沉浸式战争美学。这种沉浸式战争美学特征在现代拍摄技术的辅助下彰显无疑。本剧多次运用无人机航拍,如片头航拍沂蒙大山,展现出大片独有的气魄;运用航拍,从一个碉堡可以飞到几百米外,近距离超高清拍摄另一个山头,整个战场全貌尽收观众眼底。还有娴熟的超高清长镜头运用,给观众强烈的历史沉浸感和现场感。开篇四分半钟的长镜头,将崮城县在七七事变当天看似烟火喧闹,实则已然暗流涌动,山雨欲来的时代气氛瞬间营造起来,还有吕家寨保卫战中同样近四分钟的武戏长镜头,不仅体现了流畅镜头语言的和超高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令观众可以如亲临历史现场般地感受一场 " 真实 " 的激烈战斗,达到见所 " 未见 " 的沉浸式观剧体验。

无论是长镜头的运用,还是战争大场面的呈现;无论是场景、造型、道具、音效,还是对战争人物的细微刻画,《我们的河山》都给人以电影级的大片质感,构建出一种以真实为核心的新战争美学。

抗战故事需要永恒书写,《我们的河山》从抗战题材电视剧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兼具地域特色与历史深度的抗战史诗之作,它传承了经典抗战剧的特质要素,又有自己的创新与突破,在 " 不变 " 与 " 变 " 之间做到了完美平衡。

电视剧《我们的河山》为观众打开一扇回望和铭记历史的窗,对抗战题材创作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坚持对历史的守护和对民族共同记忆的认知与传承,从人民创造历史的逻辑中认清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进一步开掘抗战题材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方能引发观众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的共情共鸣,增强保卫和平的信心和力量。希望今后的创作者以《我们的河山》为高点,为抗战主题作品带来更新鲜视角和更多元的表达,让抗战题材剧常拍常新,佳作不断。

商务合作  请联系:

zsh762079852(微信 I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亮剑 山东 艺术 华策影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