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 前天
袁了凡:向善立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这是明代《了凡四训》中的文字,流传甚广。

《了凡四训》是袁黄最为知名的作品,了凡是他的号。鲜有人知的是,这位浙江嘉善的学者,与天津有一段缘分。万历十四年(1586),袁黄进士及第,两年后授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知县。宝坻自金代建县,历任知县中,袁黄是颇受县民称赞的一位。

在任期间,袁黄奉行惠民以利、教化为先的理念。刚到宝坻上任,就遇上特大洪水,他组织人员煮粥济饥,将没有生活来源的孤老妥善安置,还采取 " 以工代赈 " 的做法,组织贫民开渠、修堤。

" 欲励廉德,先崇节俭 ",袁黄为官,注重涵养清廉之德,而要做到廉洁,首先要躬行节俭。凡县衙内的空地,袁黄要求种上蔬菜以自给自足,出行轻车简从,不动仪仗。他还取消公务应酬中类似 " 小唱俗乐 " 这样不必要的项目,节省开支,并约定每次宴会只备五样菜,不许在餐饮上铺张浪费。

袁黄非常重视教化,尤其注重培养学子们的清廉操守。他推崇 " 士志于道,不耻衣食之恶 ",也就是说要一心求道而不耻于衣食的粗劣,这样做思想源头就会纯净。

袁黄坚持向善立身。他提出应以不善之举为戒,善于 " 反求诸己 ",相关思想主要体现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在书中,他主张从治心入手,向善立身、知行合一,并强调要立大志、行大善,所谓,"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 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

他推崇采用 " 功过格 " 以克己,将每日的功与过填写在表格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改过是行善的第一步,"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通过 " 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 " 改过迁善,以达到规范个人行为的目的。后来,他结合为官理政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又形成为官功过格,用以自警。

万历二十一年(1593),袁黄罢官还乡,此后将许多精力用于家庭教育,写下《训儿俗说》一书。他特地在儿子袁俨冠礼结束后拿出相赠,以示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首先由立志开始,继而懂得尊重师长,明白如何与人交往相处,如何学习知识,掌握待人接物的礼节,知道感恩先祖,最后才能够管理经营好家庭。儿子袁俨长大后考中进士,后任知县,因公务劳累过度死在任上,与父亲袁黄一样为政清廉、体恤百姓。

袁黄自宝坻离任后,百姓曾自发集资,在县城西侧建祠纪念,感念他的 " 千般善政、一点慈心 "。如今,走在天津市宝坻区了凡善廉文化主题公园内,青色的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一如历史向前回溯,袁黄的足迹已深深刻印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中。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