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搁十年前说 " 韩庚演抗日神剧 ",估计能让无数少女连夜扛着火车去跟你理论。
毕竟那可是初代韩流顶流,是把 " 偶像 " 这两个字具象化的男人。
还记得当年他从韩国舞台归来,白衬衫配黑西装的打歌服一穿,舞台上一个利落的空翻能让粉丝尖叫到嗓子冒烟。
那会儿的韩庚,是杂志封面的常客,是跨年晚会的压轴,是女生宿舍床头海报的 " 常驻嘉宾 "。
多少人攒着零花钱买他的专辑,为了他的演唱会门票在寒风里排队,连他在综艺里说过的话都能抄在小本本上。
那时候提起他,关键词都是 " 帅气 "" 全能 "" 顶流 "。
谁能想到,十几年后再看他,会对着屏幕里臃肿的身影忍不住问一句:" 这真的是当年的韩庚吗?"
如今的他,早就没了当年的清瘦挺拔。
即便如他,也没有能顶得住中年发福。
不过,到多了很多男人味。
但让人唏嘘的是,他选剧本的眼光都一路下滑。
正是最近这部《营救飞虎》,直接把 " 初代顶流 " 的滤镜碎得稀碎。
说它是抗日神剧,都算给它留了面子,分明就是另一种形式的 " 手撕鬼子 "。
先说说这部剧有多离谱。故事背景设定在 1941 年香港沦陷后。
韩庚演的欢少是一位地下工作者,潜伏在敌方多年,每天靠假笑和谄媚自保和完成人物,隐忍又坚韧。
结果执行任务时,偏偏撞上了另一伙人营救美国飞行员,两拨人稀里糊涂就联手了。
可这联手后的操作,简直让人看得血压飙升:没有规划好的逃跑路线,没有提前联系的接头人,连去偷飞机录像这种关键行动,都敢大摇大摆地在日军面前晃悠,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去日军基地 " 观光 " 的。
更离谱的是剧中的日军,仿佛集体被降了智,子弹永远打不中主角团,明明有枪却偏要跟主角肉身相搏,活脱脱成了主角们的 " 移动背景板 "。
什么叫 " 描边大师 "?
这不就是嘛!
剧情逻辑更是漏洞百出,堪比筛子。
比如游击队的队员们,做任何决定都不需要跟上级汇报,几个人一拍脑袋就能定下行动方案,完全颠覆了 " 服从命令 " 的基本设定;
再比如下水道那段戏,日军明明没确定主角团藏在哪,主角们却不趁机逃跑,非得等着日军找上门;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最后那个被打瘸腿的日军,竟然因为丢了一个俘虏就当场爆头。
编剧怕不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还有角色牺牲的桥段,简直是 " 葫芦娃救爷爷 " 式的强行煽情:第一个牺牲的 " 单哥 ",非要用慢镜头拍他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的场面,明明能撤退却偏要硬刚,纯属为了死而死;
王丹妮饰演的 " 三家姐 " 更夸张,一个人就能把日军杀得只剩光杆司令,既然这么厉害,当初何必费劲儿联手,直接团灭追兵不就行了?
而韩庚在这部剧里的表现,也不太行。
他饰演的 " 欢少 ",全程都在 " 装 " —— 走路端着架子,说话拿腔拿调,眼神里没有半分潜伏者的谨慎,反而透着一股莫名其妙的傲慢。
算了算了,看这部电影的,大概都是老粉,冲着韩庚来的。
不过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非常认真地揣摩了人物的。
其实今年韩庚也没闲着,除了这部《营救飞虎》,还播了两部主演的电视剧,其中《借命而生》之前就被吐槽过剧情拉胯。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什么存在感。
提到韩庚,观众最先想到的依然是《前任系列》里的孟云,除此之外,几乎想不起他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角色。
作为初代顶流,他本该有更多可能性。
如今《营救飞虎》在影院热映,豆瓣连评分都没开,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要是真有人想走进影院,还不如去看看阅兵式,至少能感受到真正的家国情怀,也比在这部抗日神剧里浪费时间和金钱强。
看着韩庚在这部剧里的样子,实在让人忍不住感叹:当年那个迷倒万千少女的顶流,怎么就沦落到靠演烂剧刷存在感的地步了呢?
希望他能早点清醒过来,沉下心打磨演技,别再消耗自己的口碑了。
毕竟观众的情怀,可经不起这么一次次的透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