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小战士创新“烛光缝纫机”!宣传系统抗战老兵的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927 年 12 月,胡群义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一个贫苦的雇农家庭。在旧社会,他的家庭深受压迫,生活极端困苦,常年吃糠咽菜,晚上睡觉只能用麦秆打地铺,冬天全家人共盖一床破被,相互依偎取暖度日。这种苦难的童年经历,让他从小就对旧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1940 年,抗战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期。年仅 12 岁的胡群义幸运地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地方党组织的同志将他引荐到新四军第四师,从此,这个出身贫寒的少年踏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尽管年龄尚小,但他意志坚定,很快就适应了部队艰苦的生活,成为一名 " 抗日小战士 "。

1940 年 7 月,胡群义进入新四军第四师抗日军政大学(简称 " 抗大四分校 ")学习。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重要摇篮,以其 "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 的教育方针闻名。在抗大,胡群义不仅学习文化知识,更接受了系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革命觉悟得到迅速提高。学习期间的生活极其艰苦,尽管条件简陋,大家的革命热情依旧无比高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胡群义坚定了信仰,于 1943 年 4 月 6 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一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从抗大四分校毕业后,胡群义被分配到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后勤部)工作。由于年龄较小,部队最初安排他学习文化,后来根据战时需要,调至师后勤部被服厂,学习制作军衣。当时,新四军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抗战,后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又充满危险。

随着抗战形势日益紧迫,第四师十一旅刚成立被服股,胡群义作为已经掌握缝纫技术的骨干被调往该股。他们所在的被服厂距离敌人据点仅 40 余里,几乎就是在日伪军的眼皮底下为前线将士赶制军服。工作环境险象环生,随时可能遭遇敌军扫荡,需要紧急转移。每次转移都必须带上沉重的缝纫机头,行动十分不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工人们日夜赶工。照明用的蜡烛是从敌占区千方百计买来的珍贵物资。胡群义发挥聪明才智,让两部缝纫机面对面工作,共用一根蜡烛照明,节省下另一根蜡烛以备急需。这种节约精神和工作方法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尽管不在前线直接与敌人拼杀,但胡群义深刻认识到 " 制作军衣就是革命工作 "。他积极工作,表现突出,被部队授予 " 一等劳模 " 称号。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从不叫苦叫累,总是带头苦干,用实际行动支持前线抗战,为保障部队军需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 年 8 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 1940 年入伍到 1945 年抗战胜利,胡群义在整个抗战时期都坚守在后勤战线上,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他的经历是新四军中无数后勤战士的缩影——他们虽未直接冲锋陷阵,却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坚强后盾。

抗战胜利后,胡群义继续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夕,他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医院,任手术队指导员。后又被调至第十医院政治处保卫股任干事。在 1948 年济南战役中,他执行收容任务,转接伤病员,因工作积极立三等功一次,延续了他在抗战时期就表现出来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随后在 1949 年 3 月由总后勤部直接选调到部队南下接管大队。接管大队接到任务后步行向南,在丹阳接受集训,进行形势任务和政策纪律教育,并安排和分配接管上海的任务。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今天,回顾上海音乐厅离休老干部胡群义的革命事迹,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既来源于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无数像胡群义这样在后方各条战线上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和铭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四军 保障部队 淮北 军事训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