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有一家来自福建的创新药企冲击港股 IPO。
格隆汇获悉,福建海西新药创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西新药)递表港交所,由华泰国际、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与其他创新药企业以 18A 章规则寻求港股上市的情况不同,海西新药已有 14 款仿制药获批上市,并实现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海西新药并非首次冲击 IPO。2022 年 11 月,公司与海通证券订立辅导协议,并向证监会提交上市辅导备案。
不过,后续考虑到港交所可提供一个接触国际资本的平台,海西新药放弃了 A 股上市,转而拥抱港交所。
2025 年 1 月 3 日,海西新药第一次递表港交所,因六个月后自动失效未完成上市进程,于不久前第二次递表。
01
贝达药业前员工创业,估值约 19.48 亿元
海西新药的起源可追溯至 2012 年 3 月,当时康心汕博士及其配偶 FengYan 女士在国有股东的支持下创立了公司。
2022 年 11 月,海西新药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
截至 2025 年 7 月 28 日,康心汕博士、FengYan 女士及泰瑞和投资共同构成公司的一组控股股东。
目前,上述控股股东合计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 41.17%。
公司的主要投资机构包括展鸿达投资、金东石管理、华鑫悦投资、鸿石投资、中天汇富、鸿磐投资、汇富创景等。
在 2022 年 7 月的增资中,海西新药的估值约 19.48 亿元。
康心汕博士今年 54 岁,为共同创办人、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先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学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康博士在制药行业拥有超过 26 年的经验。他曾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职,主要负责药物化学和分子设计的研究,后在 PTC Therapeutics,Inc.(PTCT)担任计算科学家,在贝达药业(300558.SZ))担任首席药学家等职务。
FengYan 女士今年 50 岁,目前任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Feng 女士先后获得兰州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硕士学位。
FengYan 此前曾在麦克马斯特大学担任实验室总监,后在耶鲁大学医学院担任研究经理,在莱必宜科技任董事长。
02
采用仿制药 + 创新药双轨模式,在研新药面临激烈的竞争
海西新药是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制药公司,集研发、生产及销售能力于一体,具备在研创新药的管线。
公司采用了双轨模式,包括仿制药及在研创新药。
公司已有 14 款仿制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并建立拥有 4 款在研创新药的管线。
仿制药产品
目前,海西新药已商业化的产品组合主要包括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炎症疾病的仿制药;这些治疗领域占 2023 年中国医药销售总额的 25% 以上。
在公司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 14 款仿制药当中,有四款入选国家带量采购(VBP)计划。
此外,海西新药还有 5 款仿制药处于 ANDA 阶段,主要用于治疗癫痫、高血压、电解质补充、脑功能障碍、外周血循环障碍性疾病、轻度至重度疼痛等领域,预计将于 2025 年或 2026 年获批上市。
同时,公司还有十余种仿制药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创新药在研管线
基于在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方面的洞察力,海西新药已建立 4 款在研创新药的产品管线,均由内部开发。
公司的创新药管线包括一款潜在属同类首款的在研肿瘤药物、一款潜在用于治疗 wAMD/DME/RVO 的首款口服药物,以及另外两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用于治疗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创新在研药物。
公司主要在研创新药管线情况,来源:招股书
在研管线—— C019199
C019199 为一种靶向 CSF-1R/DDR1/VEGFR2 的多机制免疫调节剂,具备成为同类首款的潜力。
C019199 可调节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 ( TME ) ,并通过选择性抑制 CSF-1R、DDR1 及 VEGFR2 三个靶点,发挥协同抗肿瘤效果。
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涉及肿瘤细胞分裂、生长、迁移及侵袭的多条途径。
海西新药正在开发 C019199 作为单药治疗以及与抗 PD-1 单克隆抗体等药物治疗多种肿瘤疾病的联合疗法。C019199 的适应症包括骨肉瘤、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及腱鞘巨细胞瘤等。
C019199 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专门针对骨肉瘤的突破性疗法,填补二线及晚期骨肉瘤的治疗空白。
2020 年 7 月,C019199 获得国家药监局的 IND 批准。截至 2025 年 7 月 28 日,该管线已完成:1、就骨肉瘤及 TGCT 的 Ia 期临床试验并启动 Ib/II 期临床试验;2、与抗 PD-1 单克隆抗体联合疗法治疗不同类别实体瘤的 I 期临床试验并启动 II 期临床试验。
C019199 的临床开发计划详情,来源: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C019199 面临激烈的竞争。
全球有多家公司正在开发针对实体瘤各自的 CSF-1R/DDR1/VEGFR2 抑制剂,包括 Pimicotinib、Famitinib 及 Merestinib。
同时,针对相同的适应症,也有多款不同靶点的在研新药。以骨肉瘤为例,全球骨肉瘤创新药的在研管线有 10 余款,而海西新药的进度并无优势。
招股书称,鉴于 CSF-1R/DDR1/VEGFR2 抑制剂潜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即使海西新药成功完成 C019199 的开发和商业化,也可能无法有效竞争及获得重大市场份额。
全球骨肉瘤创新药的临床管线,来源:招股书
在研管线—— HXP056
HXP056 为潜在用于治疗眼底病的首款口服药物,例如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wAMD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 DME ) 及视网膜静脉闭塞 ( RVO ) 等。
HXP056 为一款口服制剂的新型分子药,可解决目前疗法需要玻璃体注射的重大不足,医生就诊玻璃体注射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及不适,导致患者经常不依从,并造成较差的治疗效果。
根据灼识咨询,全球目前尚未有已核准的 wAMD 药物治疗采用口服制剂,而 HXP056 有潜力成为此领域中首批口服治疗药物,改善现时玻璃体注射的繁琐给药方式。
海西新药已于 2025 年 6 月启动 I 期临床试验,现阶段正积极招募患者,预期将于 2025 年底完成 I 期临床试验。
03
收入有所增长,仿制药面临集采的压力
过往几年,已商业化的仿制药品组合为海西新药的收入带来增长。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2025 年 1-5 月(报告期),公司的收入分别为 2.12 亿元、3.17 亿元、4.67 亿元、2.49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6898 万元、1.17 亿元、1.36 亿元、9021 万元。
关键财务数据,来源:招股书
从收入构成来看,海西新药的收益主要来自在中国销售安必力、瑞安妥及海慧通这三款产品。
报告期内,这三款产品的收益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98.2%、92.9%、82.6% 及 84%。
其中,海西药业的海慧通(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在 2021 年第八批国家集采中以第一顺位中标,此后几年,该产品通过以价换量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2024 年销售收入达 1.87 亿元,市场份额占比 59.3%,位居同类产品首位。
然而,集采带来的红利期结束后,公司又将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
海西新药 4 款国家集采中标产品中,海慧通和瑞安妥的合约将于 2025 年底到期,安必力合约将于 2026 年中到期。
未来,若未能续约或中标价大幅下滑,将对营收造成较大的压力。
按产品划分的收入占比,来源:招股书
海西新药的销售团队有 36 名员工,以分销模式为主,分销商将产品主要分销给医院,小部分分销给药房。
公司与超过 18000 家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包括超过 5100 家三级或二级医院以及超过 22000 家药店)建立了联系。
目前,公司的研发团队由 112 名研究人员组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总额为 1.61 亿元,远低于销售费用总额 3.89 亿元。
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对比情况,来源:招股书、格隆汇新股
截至 2025 年 5 月底,海西新药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4625.9 万元,主要是因为公司 2024 年动用现金购买理财产品,导致当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 2.16 亿元所致。
总体而言,海西新药采用仿创结合的模式,目前仿制药部分已经为公司带来收入和利润,不过仿制药未来还将面临集采的压力,在研创新药的竞争格局也并不乐观。未来,公司能否顺利推进研发和销售,格隆汇将保持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