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区别传统高校,上海创智学院新在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刚刚过去的周末,上海创智学院举办开放活动。这场科技嘉年华人气爆棚,也让更多人得以近距离走进这所刚满周岁的新学院,见识它的真容:来自文旅行业的嘉宾和 00 后创业学生一起探讨 AI 项目应用的可能场景;来自上海中学的学生围着机器人运动会,直呼 " 有趣 ";来自业界工程师驻足,与仿真情感机器人对话……

作为一所区别于传统高校的新型学校,上海创智学院究竟新在哪里?

在记者连日来的采访中,有一点让人印象颇为深刻:相比传统 " 象牙塔 " 的宁静,这里要热闹得多。深夜的实验室经常灯火通明,年轻的 AI 创客们在这里争分夺秒地打拼,在这里 " 造梦 "。

" 这里不像传统的学校,更像一个科学家创客社区。" " 在大学,我可能不会这么快创业,但这里的氛围,简直是推着我快点把‘点子’变成‘产品’ " ……这些来自上海创智学院师生们的心声,足以描绘这所学院的与众不同。他们坚信," 这里终有一天会诞生世界级的成果和创业公司。"

招生选拔

不唯分数唯 " 闯劲 ",全年 " 猎才 " 打破边界

上海创智学院目前已遴选近 800 名博士生,覆盖了 45 个学科、专业及领域。在办学定位上,学院旨在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框架,重构顶尖 AI 人才培养生态。

" 如果学生一来就问‘毕业要发几篇论文’,我们大概率会劝退他。" 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由此谈到学院与传统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传统高校常以绩点、学历背景作为 " 硬指标 ",招生季一般是固定的,专业壁垒森严;而学院之所以以 " 创智 " 命名,就是希望 " 不拘一格降人才 ",找的是 " 敢担当、有抱负、能扛风险 " 的 " 非共识型 " 人才。

学院的 " 超常规选拔 " 贯穿全年。3 月,春季营面向考研上岸学生;5 月,夏令营供本科生推免直博;10 月,金秋营给其他高校保研生 " 二次机会 ";12 月,冬令营也欢迎社会人才……无论是本科生、已获风投的创业者,还是 AI 工程师,都能申请在职博士。

最能体现学院 " 破界 " 理念的,是 24 级博士生康春——她已从一名纯文科生,成功跨界,进入 AI 科研领域。

康春本科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她常常跑养老院、进社区,帮老人填问卷、教老人用智能手机。" 每次去探访,都能看到老人面对着平板电脑或手机,一脸犯难。我亲眼看到我外婆,想让手机帮忙打车,她说‘去医院’,手机听不懂。也有老人跟智能音箱说‘想孩子了’,音箱只会播放儿歌…… " 这些场景,加上对自家老人需求的关注,让康春萌生了 " 为老人做一款懂他们的 AI" 的想法。在传统高校,读社会学专业的她只能做调查、写报告。直到看到上海创智学院的招生信息," 不限制专业,只要你有解决真问题的想法 ",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最终凭借对老年需求的深度理解,成为学院的一员。如今,她已研发了能理解 " 句子成分缺失、语序颠倒 " 老年口语的适老化大模型,还收集了上百小时的老年语料。

" 学院没把我的社会学背景当‘短板’,反而说这是‘优势’——因为我懂老人,知道他们真需求,这比单纯会写代码更重要。" 康春说。

人才培养

  学生也能当 "PI",课堂跟着产业需求跑

" 传统高校是‘教你怎么学’,创智学院是‘你要学什么,学院就搭什么平台’。" 这是 24 级博士生柴富入学后的感言,也点出了上海创智学院与传统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另一个差异。

在传统的大学,学生不仅受制于固定学制、学分、必修课程等相对刚性的教学规定,学生往往跟着导师的课题方向走。而上海创智学院推行 " 阵地式培养 ",无强制性学制、无最低年限,甚至没有传统期末考试,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导科研,甚至学生自己就能当 "PI",领衔创新项目。

更特别的是,学院鼓励学生提大胆想法,多个学生项目在提出短短几个月内就能落地。" 智能光学脑力在线信号分析 " 推动脑机接口," 适老情感模型 " 覆盖老年用户," 持续高效进化智能体 " 从理念变成技术路线……这些都是过去一年在学院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 导师不拿学生当‘助手’,而是帮他们完善项目,这和传统高校‘学生跟着导师做课题’完全不同。" 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乔宇说。

在学院,课程的迭代速度,更是传统高校难以企及得快:20 门核心课程在过去一年已完成了 17 轮更新。

上海创智学院导师张伟楠负责教授 " 决策与机器行为学 " 课程。" 到明年春季,这门课又将更新三分之一的内容,会加入多智能体联动、智能体互联网等前沿方向。因为 AI 知识半衰期太短,我不能教一年前的技术。" 张伟楠的课程没有笔试,期末考试是 " 海报交流会 ",即学生把大作业做成学术海报,向导师、同行答辩。其中,不少 " 作业海报 " 最终变成了全球 AI 顶会论文。

师资队伍

" 实战派 " 师资主导,产业基因刻进团队

上海创智学院的师资也有 " 门槛 " —— 81 位全时导师不仅学术背景硬,更自带 " 产业实战基因 "。

张伟楠是伦敦大学学院博士、上海交大计算机系 ACM 班出身,研究方向与 AI 前沿水平接轨 ,;印真是 90 后,与学生共创 3 家企业,懂技术更懂落地应用;还有多位导师有 " 大厂 " 经历,参与过类似 AlphaGo 相关研发的背景。

" 我来这里应聘导师时,在面试中被问到过一个具体的项目该怎么转化。此外,学院还有压力型技术面试,面试官一直追问到技术细节。" 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冯凯睿说,传统高校可能更看重论文发表,而这所全新的学院 " 既要学术高度,又要产业能力 "。

乔宇也颇有感触地谈到,与传统高校科研项目周期相对长有所不同,上海创智学院建立了 " 前沿信号体系 ",实时监控全球科研 60 个方向,用 AI 模型 + 全球合作网络捕捉前沿,再以 " 敏捷布局 " 推进项目。

在学院全时导师刘鹏飞的实验室里,挂着一个标语—— " 拼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 "。" 这不是逼学生,而是我们一起‘拼命’解决工程问题。" 这是身在 " 创智 " 的师生们的日常,也是顶尖 AI 人才该有的样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 ai 机器人 招生 本科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