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9-14
频繁离婚还是一见钟情?全球爱情片走到岔路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土豆

暑期档结束之际,爱情片趁着大片热度消减与七夕效应扎堆上映,国产与国外爱情电影碰了个头。

从两部奇幻爱情电影《7 天》和《有朵云像你》,再到探讨恋人关系的《关于约会的一切》和《爱的暂停键》,爱情电影的叙事越来越丰富,但走向却截然不同。

纵观华语爱情商业电影的发展脉络,我们的爱情叙事慢慢从校园里离开走向社会,也曾出现过一些中年爱情电影,但整体上似乎仍然绕不出那个希望完整长久的爱情魔咒,而且电影反响也越来越不理想。

图片说明:四部电影海报

国外爱情电影则交出了完全相反的答卷,近年来不少作品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比如从探讨灵魂伴侣关系必然终结的《花束般的恋爱》,到探讨婚姻状态的《婚姻故事》与《坠落的审判》,尽管都会围绕着离别、破碎、争吵的探讨,却意外收获了更多观众的心。

为何言情叙事中美丽幻想在原本的市场中逐渐衰颓,而现实语境里的爱情探讨成为了口碑王?面对爱情观不断转型的当代青年,难以卖座也不被叫好的中国爱情电影要走向何处?

「俗套」时代已然落幕

从荧屏上的爱情电影发展来看,国产爱情片二十年来从单一类型不断扩张发展为多元,而至今又陷入了新一轮的同质化。

尽管整体上爱情片尚且还占有一席市场,依靠「强小说 IP+ 热度明星 + 情侣档期」的绑定仍然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比如 2021 年情人节档期上映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单日就斩获了 1.01 亿票房。

但从长周期的发展来看,传统的爱情片无法在荧屏上占据优势,似乎已成定局。

根据猫眼电影 2022 年发布的《国产爱情电影数据洞察》,在 2011 年到 2022 年间,国产爱情电影的票房自 2018 年就开始大幅下滑,单片票房也并不理想,尽管爱情片的题材不断丰富,但买单的观众却越来越少。

图片说明:猫眼电影研究院《国产爱情电影数据洞察》

而从近三年内的票房数据来看,爱情片也并没有在疫情后回暖,反而完全落后于其他剧情电影,仅有少部分系列作品能扳回一城,而且它们多数在题材上还应当归为剧情片,而非爱情片。

就拿两年间最卖座的作品做对比,也可以看出明显的落差:2024 年高口碑作品《我们一起摇太阳》收获 2.74 亿元,与 2023 年系列作品《前任 4》的 9.87 亿相比,差了不止一倍。

到了 2025 年,国产爱情电影「几乎绝迹」,快要「查无此人」,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今年上映的爱情电影都不超过 10 部。

而七夕情人节也仅有两部国产爱情片上映,《7 天》和《有朵云像你》两部作品卡司阵容尚可,即便是当红小生蒋奇明与屈楚萧,也无法拯救上映一周票房合起来也未能突破 1 亿的结局,评分均悬停在及格线上下。

尽管这两部作品相比于此前的爱情电影,从校园、喜剧转身投向奇幻叙事,希望通过叙事上的创新来重新俘获观众,似乎有了较大的题材突破与创新。

但本质上核心叙事仍然换汤不换药,新奇的题材并没有走进新的叙事,而是重新推进老套的爱情故事,本质上仍然离不开「绑定 CP+ 一见钟情」,这样的奇幻噱头在这些年来也几乎快消磨殆尽。

图片说明:电影《有朵云像你》海报

当然,可以从这两部作品窥见中国爱情电影在荧屏上的转型,10 年代最为热火的校园、喜剧爱情电影几乎淡出,而奇幻作为一种剧情的推动方式成为了爱情片的新宠。

比如《有朵云像你》导演姚婷婷的作品脉络就是转型最好见证,她最早的作品就是青春校园作品《谁的青春不迷茫》,而后开始探索奇幻爱情片,交出了《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这样的作品。

故事转型的背后,反映出爱情电影市场中对原创剧本的需求不断增加,原本重度依赖小说改编的市场出现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好的剧本所剩不多,优质 IP 已被挖完,俗套的爱情故事已被市场抛弃;另一方面,老作品的爱情观难以与时俱进,能与观众共鸣同步的作品成为了稀缺品。

因此,多数作品选择用豪华的明星阵容来保住票房,但口碑却一落千丈,这简直成为了当下国产爱情片的生产悖论。

爱情电影急寻「落地点」

难道拍好的爱情电影如此之难吗?我们的爱情电影真的要完蛋了吗?

当市场归责于观众不走进电影院时,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更应当思考为什么当下爱情电影难以让观众共鸣并愿意为之买单,而非简单怪罪观众放弃对电影的需要。

在七夕的两部作品《7 天》与《有朵云像你》中,所谓创新和过去的爱情片几乎一致,无非是奇幻的噱头充斥荧屏,再搭配几个年轻、演技尚好的演员,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爱情电影标配。

更致命的问题是,当代爱情片的核心命题仍然停留在处理「怎么爱上?」的问题中,男女主相遇不分青红皂白是要爱上的,剧情故事是一定要以「爱来爱去」为核心的。

这在过去的电影市场中很容易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以满足对浪漫爱情的期待幻想。但对当下爱情观转型的社会而言,这样的作品显然已不足以支撑对当下社会语境下爱情的思考,而奇幻的形式也成为了对爱情叙事创新失败的遮羞布。

很可悲的是,几乎没有电影尝试处理「爱了以后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而是当下踏入爱情的青年人群正面临的议题。

图片说明:电影《爱的暂停键》剧照

用这两部作品来对比七夕后两部国外引进电影《爱的暂停键》和《关于约会的一切》,可以看见国产爱情电影的「语境落后」。

《爱的暂停键》显然继承了《婚姻故事》《坠落的审判》等近几年婚姻片对亲密关系的深度探讨,让观众重新思考爱情、婚姻与相处模式,以对话和重现来展现关系中的细节问题。

而《关于约会的一切》则通过模仿《头脑特工队》,来创作情侣约会时的内心故事,更可贵的是还涉及对父职履行、家庭组成的探讨。

图片说明:电影《关于约会的一切》剧照

而回到两部国产爱情电影,叙事仍然希望以创新「场景」来弥补话题失灵,以大量文艺而乏味的镜头来烘托氛围感,而婚姻与恋爱中的相处命题则成为了次要的,但这原本是首要的。

当然我们也有非常优秀的爱情剧情片,虽然能否称之为爱情片似乎还得商榷,但它的确给观众一个巨大的惊喜。

2024 年由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作为《爱情神话》的续作,这部作品以喜剧的形式直面育儿悖论、母职议题、爱情观念变化等现代性话题,更是将考量的年龄段从青年提升至中年。

但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更不用强调在爱情片中的女性视角,那更是毫无踪迹。

图片说明:电影《好东西》电影剧照

国产爱情电影中,「场景」的创造目的是为了凸显演绎者的价值,而非服务于对议题的探讨,场景完全沦为了无聊剧情的衬托。

相反的是,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近几年引入的多部所谓「文艺爱情片」,往往以「对话」呈现相处的模式,更强调直面现实议题的讨论,这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

我们时代的爱情何去何从?

国产爱情电影显然是有进步的,《爱情神话》《好东西》这样的作品越来越被市场接纳和鼓励,更多类型的出现也让爱情片提供了可能。

但面对当下越来越多青年群体所谓的「爱无能」,当爱情逐渐成为了一个难以讨论的问题,我们时代的爱情片该何去何从?

首先,在演绎者层面,造星工业的悖论不断收缩演员的私生活、强调商业价值的实现,而同时他们又被要求演绎新题材的作品,这在爱情电影中几乎成为了不可能。

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强调机械式演绎改编作品,演员成为了爱情电影中的道具,而爱情则成为了电影中最不需要的内容。

可爱情不只能依靠伪装和言情幻想来呈现,它需要对恋爱中的细节性打磨,它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塑造氛围。

但这却被大多数爱情片忽略,奇幻作为一类讨巧的题材能得到追捧的原因也在于此,它便于故事抽离于生活开展,从而可以较大程度上回避对现实语境的思考。

其次,充斥着青春爱情故事的电影市场中,我们几乎再难看见中老年人的身影。相比于西方市场,这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却暴露了我们对中老年作为一个生命阶段的忽略与无视。

图片说明:电影《我爱你!》剧照

中老年爱情作品不是拍不好,而是拍的太少,其融入当代特有的家庭叙事,更有可能呈现全新的爱情视角。2023 年《我爱你!》和 2022 年《隐入尘烟》几乎都给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但还不足够。

显然当下的社会语境下越来越值得深挖此类叙事的创新,但这对急功近利的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面对可以更快变现的青春爱情作品,我们似乎只能期待中老年爱情片在未来潜在的可能性。

最后,爱情电影应当承担起对时代中亲密关系探讨的责任,离婚、分手与亲密关系的探讨不断在荧幕上获得成功时,这个问题更加值得深思。

图片说明: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相比起《7 天》《有朵云像你》的老套奇幻叙事,日本近年来的现实向作品都引发了不少观众的讨论。

比如《花束般的恋爱》对理想亲密关系的思考能引发青年群体的热议,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它正反映了当下青年群体在爱情观念中的复杂矛盾,这部作品甚至已经被引进翻拍将在 2027 年上映。

而当下国产爱情电影仍然将恋爱的叙事简化为「一见钟情、白头偕老」,而忽视对真正相处过程的呈现,这怎么不算是对观众的一种「侮辱」?

1 号结语

爱情片持续走低,不完全是市场不景气与观众欣赏能力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爱情电影本身的方向选择就存在致命缺陷。

在青年们集体感叹「爱无能」的社会语境,言情式的老套题材仍然在荧屏上轮番上演,这何尝不是一种「自取毁灭」的艺术发展?

我们的爱情电影太多关于简单的「爱」了,而太少描摹复杂的关系了,与现实、时代脱钩太久的爱情片们怎么能俘获观众的心?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