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2 日,以 " 让新技术不再‘等风来’: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环 " 为主题,由每日经济新闻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 2025 Inclusion · 外滩大会见解论坛在上海举行。
论坛期间,平安产险个人平台研发团队总经理邓校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 NBD)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AI)对保险行业而言堪称一次历史性的生产力革新。他透露,平安产险正推动 AI 与各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以此驱动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谈及行业协作与科技企业风险保障时,邓校锋表示,未来将加强与政府部门、银行、高校等多方机构的合作,在依法合规与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科技型企业客户识别、风险核查等多维数据要素在金融机构间的共享共用与高效流通,致力于构建健全数据安全可信共享体系。同时,各方将联合设计覆盖科技企业研发、制造、交付、维护全流程的保障方案,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平安产险挺进 "AI in All" 无人区
NBD:平安集团在 2025 年中期业绩发布会提出 "AI in all",目前平安产险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划?
邓校锋:平安集团在 AI 方面的战略是全面智能化,包括智能营销、智能服务、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经营,核心逻辑是 "AI in All",用 AI 把整个金融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
对保险业务来说,AI 是一次历史性的生产力飞跃,平安产险将把 AI 深度融合进各个业务场景,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以车险为例,车险经营涉及获客、销售、定价、核保、出单和理赔等主要环节,平安产险挺进 "AI in All" 无人区,用 AI 把车险重做一遍。
比如在出单环节,打造车险智能出单机器人,86% 以上的保单由 AI 自动出单;在理赔环节,打造理赔数字员工,实现约 46% 案件自动化查勘,大大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并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将 AI 深度应用到车险各个环节中,推动过去 3 年车险运营成本降低了 1 个百分点。后续,平安产险将全面落实集团 " 五智 " 战略,推进全面智能化。
NBD:平安产险如何开展 " 保险 + 科技 + 服务 " 风险减量新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客户,降低风险损失?
邓校锋:平安产险自研 " 鹰眼 " 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探索打造 " 保险 + 科技 + 风险减量服务 " 模式。2024 年通过 " 鹰眼 " 发送灾害预警信息超 105 亿次,覆盖超 6700 万个人及企业客户,助力风险减量。
同时,我们对鹰眼系统持续升级换代,在鹰眼 3.0 新增意外事故风险管理,依托 "AI + 物联网 " 技术,为企业提供 7 × 24 小时风险监控、预警及干预。例如为华东某电动工具制造巨头构建 " 数据获取、实时监控、分级整改、风险评估、风险识别 " 闭环管理,3 年预估减损超千万元。
打造 "AI+ 数据 + 工程 " 全栈化科技队伍
NBD:在 AI 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平安产险在 AI 大模型上有哪些整体布局?
邓校锋:我们认为 AI 大模型有四个核心要素:算力、数据、算法和场景,同时配套对应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机制。
在算力上,平安产险高度重视 AI 大模型的智能算力供给,实现 " 智能调度、集约高效 ",构建自主可控的 " 千卡规模算力集群 "。
在数据上,依托知识工程体系实现知识自动化构建,将各类专家经验与历史数据高效沉淀为知识,目前已沉淀万亿级 token(词元,大模型的最小语言单位)的知识,为大模型提供源源不断的 " 智慧 "。
在算法上,平安产险搭建统一大模型底座,在行业内率先引入预训练大模型技术,基于大模型底座构建了标准化、流程化的模型场景调优能力。凭借灵活可扩展的大模型架构,在 DeepSeek 等国内大模型推出后,一周内即完成测试部署和上线。
在场景上,我们将 AI 大模型深度融合进销售、出单、核保、风控、理赔等 1000 多个业务场景。同时,推出零代码等低门槛开发模式,支持全员一站式构建数字员工,实现 "AI 平民化 ",目前平台累计开发超 2 万个数字员工,实实在在解决一线问题。
在组织架构上,成立 AI 转型工作组,将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平安产险 AI 大模型全面应用;在人才培养上,创新构建了 L1-L4 四级 AI 能力认证体系,推动工程人员向 AI 转型,打造 "AI+ 数据 + 工程 " 全栈化科技队伍。
借助数字手段实现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和定价
NBD:数字金融如何赋能科技保险?有哪些成效?
邓校锋:工信部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 60 万家,针对科创企业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风险评估难等问题,存在迫切的保险保障需求。而保险公司在开发科技保险过程中,主要存在对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定价和风险评估难题。
在定价方面,由于科技保险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投保企业少,不满足大数法则,传统定价机制不太适用;在风险评估方面,科技型企业风险差异大,难以评估损失。
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平安产险借助数字手段实现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和定价,开发出网络安全保险、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断保险、专利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有效满足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等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保障。
以网络安全保险为例,结合公司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重点研究网络安全风险因子在科技型企业的量化影响,搭建首个网络安全保险风险评估定价工具,为网络安全保险的核保和定价等提供决策支撑。目前,平安产险已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超 19 亿元的网络安全风险保障。
NBD: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企业的业务布局日益广泛。平安产险的科技保险服务如何满足科技企业跨境业务中的风险保障需求?
邓校锋:平安产险发布鹰眼系统海外版—— EagleX,这是国内直保公司首个对外发布的全球风险管理平台,上线了全球风险地图(Risk Vista)、灾害预警(Cat Warning)、卫星监控(Satellite Monitor)三大功能,为中资企业出海提供从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到理赔固证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服务,推动全球防灾减灾,助力 " 一带一路 " 建设。
在服务新能源企业出海方面,聚焦新能源企业生产运营体系,搭建全球产险链风险地图,链接海外新能源产业上下游资源,挖掘当地产业信息,完善产业知识图谱,构建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提供包含 " 自然灾害服务 + 安全风险服务 + 产业生态服务 " 全面保障,提升国内新能源企业出海的海外抗风险能力,目前已服务新能源企业出海 654 家,助力减损超 2 亿元。
同时,依托 " 平安 24" 强大的全球救援网络,为近 40 万海外劳务、差旅人员提供意外、疾病、救援等安全保障,为中国企业 " 走出去 " 保驾护航,也为中国保险服务出海打造新样本。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