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的创作历程,是一部镌刻着作家生命轨迹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精神史诗。从柳青以 " 卧薪尝胆 " 的决绝姿态扎根皇甫村十余载的手稿淬炼,到文本历经多重版本流变的命运浮沉;从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现场的全景式文学记录,到对革命精神内核的永恒叩问与艺术重构,这部承载着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基因密码的文学巨著,始终以其复杂多义的文本肌理和深邃的历史纵深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兼具标本价值与阐释张力的经典场域。
柳青的创作实践,始终遵循 " 深入生活 " 的文学信条。1952 年春,他主动请辞县委领导职务,携家迁居皇甫村,在村头破庙里开启长达十四年的 " 农民化 " 生活。这种彻底的身份转变,使得《创业史》的手稿浸透着关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终南山割竹子的集体劳动中,柳青发现农民用竹篾捆扎衣物的细节,这个观察被写入小说,成为刻画互助组团结协作的重要场景。
手稿的修改过程,堪称文学与现实的反复对话。现存《创业史》手稿显示,梁生宝的年龄经历多次调整,最终定为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形象。这种调整既考虑到青年干部的现实形象,又强化了 " 社会主义新人 " 的朝气特质。正如柳青所设想的那样,梁生宝不能像赵树理的小二黑那样单纯,他必须承载更多历史负重。正是这种对人物复杂性的追求,让手稿成为动态生长的文学档案。
手稿中保留的 " 稻稗之辨 " 更显创作深意。在描写梁生宝买稻种时,柳青原稿用五百余字论述稗草与稻苗的生存竞争,编辑建议删减以免拖慢叙事节奏。但作家坚持保留这个隐喻,认为 " 稗草混在稻苗里,就像资本主义思想藏在农民心里 "。这种将自然现象与意识形态相勾连的笔法,既源于柳青对农村生态的细致观察,也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思维特征。
为何改掉原名《稻地风波》
《创业史》的版本变迁,构成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景观。1959 年 4 月,《延河》杂志开始连载时,作品名为《稻地风波》,至 8 月号第四期更名为《创业史》。这种改名背后,既有编辑部对市场接受度的考量,也暗含将 " 合作化运动 " 提升至 " 创业 " 高度自觉。初刊本中对部分引文进行删减,这个细节折射出文学叙事与政治话语的微妙平衡。
1977 年柳青在病榻上完成的修订本修改,如删减徐改霞与梁生宝的爱情描写,将原本三章的篇幅压缩至半章,还增补了对当时有关政策的批判。海外传播版本更显文本的跨文化张力。
上世纪 60 年代外文出版社便出版了英译本,由于时代局限性与题材特殊性,作品所聚焦的中国农村集体化运动,对非中文背景读者存在着语言与文化的隔阂,翻译、阅读与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于是英译本中采取了很多特殊的翻译策略,如将梁三老汉发牢骚的话语改写为中性表达,淡化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这些不同面向的版本变异,使得《创业史》成为研究文本旅行与接受美学的典型样本。
触及人性深处的永恒矛盾
《创业史》的叙事空间,构建起微观中国的社会模型。蛤蟆滩这个虚构的地理单元,实则是柳青对皇甫村、王曲镇等真实地标的文学重组。作家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与郭世富、姚士杰的博弈,精准复现了土地改革后农村的阶层图谱。在 " 活跃借贷 " 事件中,富农姚士杰深夜磨面的声响,中农郭世富盖瓦房时木料的精心挑选,这些细节构成具象化的阶级叙事,将政策文件中的 " 两极分化 " 转化为可感的文学场景。
人物塑造的突破性,体现在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深度开掘。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最具典型意义,他抚摸土地证的颤抖双手,梦见 " 三合头瓦房院 " 时流下的口水,既揭示了个体农民的发家梦想,又暗喻传统私有观念的顽固性。这延续了柳青一贯的创作风格,不能把老农民写成简单的落后分子,要写出历史在他们心灵投射的光影。这种创作理念,使得文本超越了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触及人性深处的永恒矛盾。
方言运用的文学化处理,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质地。柳青将 " 熬煎 "" 受活 " 等关中方言纳入叙述语言,既保持地域特色,又通过注释实现跨地域传播。在徐改霞退婚的情节中," 屋里人 " 与 " 外前人 " 的称谓差异,巧妙揭示出传统婚姻观念中的性别权力结构。这种对方言的文化转译,使得《创业史》既具乡土本色,又不失文学普遍性,开创了方言写作的新范式。
始终处于 " 未完待续 "
集体劳动场景的仪式化书写构成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 " 进山割竹 " 章节中,柳青用两千余字描写互助组员黎明进山的场景,火把连成的火龙,扁担颤动的节奏,号子声在山谷间的回响,这些意象共同编织成集体劳动的颂歌。作家特意加入拴拴受伤仍坚持劳动的情节,将肉体痛苦升华为精神涅槃,塑造着社会主义劳动美学。
公与私的价值冲突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得以具象化。梁生宝用互助组的钱买稻种时,反复摩挲纸币的细节,展现出集体财产的神圣性。郭振山用党费收据包点心的小动作,则暴露其功利主义本质。柳青通过这类微观叙事,将抽象的政治原则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伦理,这种 " 从小见大 " 的叙事策略,使得革命精神获得具象化的传播载体。
精神传承的未完成性赋予文本开放的思想空间。小说结尾处,梁生宝站在终南山上眺望的描写,既是对合作社成果的肯定,也暗含对前路的忧思。柳青原计划在第二部中展开 " 合作社危机 " 的书写,这个未竟的创作构想,使得《创业史》的革命精神呈现动态发展特征,为不同时代的解读预留了阐释通道。
柳青计划中的四部曲只完成两部半,《创业史》始终处于 " 待续 " 状态。这种残缺性反而激发研究者的想象,有学者通过笔记残稿推测后续情节,有专家从《铜墙铁壁》寻找创作脉络。未完成的文本永远向未来开放,《创业史》的文学史意义,正是在这种完成与未完成中持续生长。
柳青文化园和《创业史》版本馆
在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柳青文化园内,场景复原的皇甫村故居中,土炕上的煤油灯、窗棂糊着的上世纪 60 年代《人民日报》、砚台里干涸的墨迹,这些物象构成沉浸式的历史场景。特别设立的 "《创业史》版本馆 " 内,陈列着中文初版本、盲文版、连环画版等 20 多种版本,版本差异通过实物对比得以直观显现。
教育功能的立体开发,拓展了经典传播的路径。文化园推出的 " 少年柳青 " 研学课程,将《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的情节改编为情景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集体主义精神。在 " 文学工坊 " 体验区,参观者可亲手使用上世纪 50 年代的蘸水笔,在仿制稿纸上抄写经典段落,这种参与式传播有效弥合了历史文本与当代受众的隔膜。
园区定期举办的 " 柳青论坛 ",既邀请学者探讨 "《创业史》与乡村振兴 " 的当代关联,也组织农民作家座谈 " 新时代的创业故事 "。这种双向对话机制,使文化园超越静态的纪念场所,成为激活传统、对话当下的精神枢纽。
当我们在柳青文化园翻阅泛黄的手稿,在蛤蟆滩的文学地图上追寻梁生宝的足迹,在版本对比中触摸时代的体温,《创业史》早已超越单纯的文本存在,成为解码中国现当代精神史的文化密码。这既是经典的宿命,亦是文学的光荣。
作者 姚明
编辑 段筠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