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 2 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 200 米,海拔 4306 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 82 厘米,最宽处 33 厘米,刻字区面积约 0.16 平方米,距地面约 19 厘米。全文共 12 行 36 字,外加合文 1 字,共 37 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 " 皇帝 / 使五 / 大夫臣□ / 將方□ / 采樂□ / 陯翳以 / 卅七年三月 / 己卯車到 / 此翳□ / 前□可 / □百五十 / 里 "。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鉴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已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
6 月 8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仝涛称发现秦始皇遣使 " 采药昆仑 " 石刻,引发考古界内外关于石刻的真伪大论辩。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 7 月初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当地牧民多杰南杰称大约 40 年前已见该石刻,就在他家牧场内。7 月 7 日,记者采访了多杰南杰。
" 我最早看到石刻,大约是在 1986 年的某一天,但当时并不知道上面书写的是文字。" 多杰南杰认为,在他之前应该也有人见到过石刻。
在后面放牧的 20 多年里,多杰南杰经过石刻所在地时,还会去瞧上几眼,所以,当今年 6 月 " 昆仑石刻 " 引发广泛关注,照片在网络上频频流传后,多杰南杰立刻认了出来,这正是那些年自己见过的那块石头。
三大谜团待解
玛多县石刻是否是 " 秦始皇遣使采药 " 遗迹,最终的定性仍需要国家权威部门来鉴定。而业内外围绕该石刻的疑惑大致聚焦在以下三大谜团,亟待破解。
谜团一:37 字石刻有何玄机
持续引发公众关注的 " 昆仑石刻 ",就静卧在扎陵湖畔北岸、距湖边约 1 公里一处凸出沉积岩上。
每经记者了解到,石刻上只有短短 37 字,内容大意为:
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石刻线描图 图据光明文化记忆 仝涛
石刻释读图 据光明文化记忆 仝涛
在当地人眼中,并不 " 新鲜 " 的石刻竟于今年 6 月多次上热搜,方寸间却成为学术界争议的风暴眼。
" 昆仑 ",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神话很多。文化语境中," 昆仑山 " 常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象征之一,但其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而非对应现在自然地理概念上的 " 昆仑山脉 "。若 " 昆仑石刻 " 真为秦代遗迹,就已透露了 " 昆仑 " 地理位置的玄机。
但围绕这块石刻是否是 " 秦始皇遣使采药 " 遗迹的争议,至今仍未平息。
谜团二:始皇 " 廿六 " 年还是 " 卅七 " 年?
6 月 8 日,仝涛提出刻文是 " 廿六年 "(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此纪年与《史记》记载的秦始皇活动轨迹存在矛盾——公元前 221 年秦刚统一六国,秦始皇尚未大规模派遣方士求仙,且 " 采药昆仑 " 的人应该是前一年就出发了,其行为缺乏历史背景支撑,引发广泛质疑。
目前多位学者倾向将刻文中的纪年释读为 " 卅七 " 年。刘钊在 6 月 30 日的文中表示," 廿六 " 是 " 卅七 " 的误摹,并将昆仑刻石中的 " 卅 " 和 " 七 " 字与里耶秦简 " 卅 " 和 " 七 " 字进行对比。
但 7 月 2 日,仝涛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回应该问题时称," 倾向于识读为‘廿六’。不过,关于该年号信息的论证还需要再结合刻石的超高清图像进一步确定。"
谜团三:字迹是否符合自然风化规律
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为代表的质疑者认为,该石刻在高海拔高寒区域,经历两千多年应当风化严重,而如今字迹仍较为清晰,显然不符合自然风化规律。还有声音更进一步怀疑其为现代电钻工具所刻,刻文疑似人为 " 避让 " 了岩石原有的裂缝。
对此,支持者则强调石材材质及气候因素。仝涛最初在文章中初判石刻材质为玄武岩。玄武岩硬度高、抗风化能力强。《甘孜岩画》专家组成员周行康近十年实地调查了 180 多处青藏高原史前岩画,他以降水量和气候相近的昆仑山脉岩画、玉树岩画、甘孜北路岩画,以及海拔相近、降水量稍小的阿里日土岩画等为证,认为 " 昆仑石刻 " 符合距今两千年以上的观察经验。
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汤惠生认为,降雨量和石质是影响石刻摩崖腐蚀程度的两大重要因素。他强调,虽然石刻刻痕腐蚀程度尚浅,但其石锈(又称岩晒、氧化层或沙漠漆)的色泽颇深,几乎与岩石原始面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其古老性。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乃昂则认为,该地区地层为砂岩,抗风化能力远低于玄武岩。他指出,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均已严重风化,但 " 昆仑石刻 " 风化却较轻,主要信息保存完好,成为一大疑点。
" 据岩画研究专家讲,连上万年的岩画看上去都很新,尤其经雨冲刷后会显得更‘新’。既然上万年的岩画看去都很‘新’,两千多年前的石刻看上去‘新’有什么奇怪的呢?" 刘钊指出。
如果多杰南杰 40 年前就看见过这块石刻,那 " 昆仑石刻 " 谜底到底是什么?是哪个时代,哪些先人鬼斧神工在海拔 4000 多米的寒冷之地凿下了这段文字,让后来者绞尽脑汁。争议仍然会持续,答案或将继续沉睡在高原冻土之中……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