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09-15
浙江五线小县城的大生意:把国产电动车卖给欧洲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3 年前,车圈发生过一件挺轰动的大事。

大众 CEO 赫伯特 · 迪斯突然宣布离职,得到风声的蔚来、特斯拉迅速抛出橄榄枝,邀请迪斯加入团队。

不过,迪斯在蔚来、特斯拉间选择了第三条路:自己 " 下海 " 造车,创立自己的品牌 Sun Venture。

三年过去,Sun Venture 放出了新消息,官宣首个合作对象:不是众人猜测的国际大牌、造车新势力,而是华锐动能。

一家去年 5 月成立的公司,说到公司所在缙云县很多人可能还没听说过。

对于两家公司的合作,有人说是 " 中国小县城揽到了德国电动车生意 ",也有网友表示 " 中国还是太能打了,随随便便一个小县城出手就是王炸 "。

成立一年,扎根小县城,华锐动能的底气究竟从哪来?

这还要从缙云县这座 " 短途交通之城 " 说起。

要了解华锐动能,首先得明白它和 Sun Venture 要做的是怎样一件事。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那就是合作研发 Fast Track 山地滑板车项目,目标是向欧洲国家出口。

华锐动能产品展厅

为了做好这件事,双方还将成立合资公司,整合中国供应链优势与欧洲市场资源,开展轻型电动车的设计、采购及出口业务。

选中华锐动能,Sun Venture 的目标很明确,看中的是它自带的造车技术优势。

论资本、论市场,华锐动能未必能打过欧洲老牌,但在响应速度、技术整合与产品迭代能力却有过人之处。

毕竟华锐动能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上市公司浙江华洋赛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瞄准的就是中高端赛道——高速电动摩托车、全地形车(ATV)和多功能车(UTV)的整车架构与智能化系统。

华洋赛车 2022 年获浙江省级 " 专精特新 " 认证,2023 年成功登陆北交所,靠的是自主品牌 KAYO 在欧美青少年越野圈 " 出圈 ",两轮越野摩托车一度登上国际竞赛舞台。

但是时代变了,北美燃油车市场萎缩、全地形车收入难以重回巅峰,从华洋赛车 2024 年营收收入看,二轮摩托车在 2021 年达到 3.74 亿,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而全地形车 2021 年达到 3.14 亿之后,就一直在 2 亿以下徘徊,增速平缓。

华洋赛车 2020-2024 年营收构成图

于是华洋赛车成立子公司华锐动能,将破局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希望它能借力华洋多年积累的非道路车研发经验与 KAYO 品牌的国际渠道,快速卡位电动智能车新赛道。

2024 年,华洋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32.8%,绝大部分倾斜电动业务,华锐动能成为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

要知道,中国电动两轮车市场尽管竞争激烈,但高性能电动越野产品仍是一片蓝海;而华洋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所掌握的底盘技术、结构设计、外销合规能力,正是华锐动能眼下最急需的竞争壁垒。

能否在电动化浪潮中真正突围,不仅关乎华洋能否重返 7 亿营收高点,更将决定它能否从 " 中国制造 " 走向 " 中国品牌 "。

华洋赛车为华锐动能抽调精兵强将,团队成员个个都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年以上的老将,比如华锐动能总经理陈锋、研发总监李明、创始股东戴鹏。

仔细查看他们的履历,大部分都为创业团队,基本都于 1998-2002 年之间在天津富士达摩托车有就职经历,此后共同创业,且团队大部分为技术背景,团队基本为 70 后为主,属于 " 实干派 "。

据缙云县投资促进中心相关人士介绍,华锐动能的团队在车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技术领域拥有比较先进的自研能力,曾为春风动力摩托车做三电方案。

在寥寥几笔公开报道中也可窥见高管常常现身一线,带领团队调试车辆、监督制造全流程——从设计到生产,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手。

除了承接母公司资源外,华锐动能的选址也很有意思,落户丽水高新区智能短途交通产业园。这里不仅能够无缝对接母公司华洋赛车已有的成熟产品线,更处于一个强大的产业 " 朋友圈 " 中心,周边聚集了超过 50 家零部件配套企业。

从电机、电控到车架、电池,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仅 " 一墙之隔 ",极大压缩了物流与沟通成本,加速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

这种高度协同的产业集群优势,使得华锐动能在推进 Fast Track 山地滑板车等出口项目时,具备欧洲本土品牌难以比拟的响应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

也正是依托如此扎实的制造生态,华锐动能才敢将研发重心聚焦于整车架构与智能化系统,真正把 " 中国供应链优势 " 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提到华洋赛车、华锐动能这样的科创公司,我们总是自然而然联想到一、二线城市。

但实际上,它诞生于五线开外的小县城。

目前,缙云拥有智能短途交通产业企业 22 家,产值规模近 70 亿元,并涌现出一批如涛涛车业、华洋赛车、欧凯车业、嘉宏运动等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2024 年 1 至 10 月,缙云智能短途交通产品出口额为 49.04 亿元,同比增长 59.76%,占全县出口总值 48.06%。

小小缙云县,何以托举一个亿万产业、孕育出上十个出海企业?

缙云县位于浙南腹地、中南部丘陵山区,群山环抱,在地理区位上并不占优势。用缙云县负责人的话来说," 山区县要加快发展,要比别人跑得更快。"

缙云县的区位

县与县之间、区域与区域间最大差别主要集中在产业。要跑得更快,关键在产业。

于是缙云县将智能短途交通产业确立为区域特色与主导产业,并推动其从单一产品生产向涵盖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平衡车、全地形车和竞速摩托车的全链条产业集群。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缙云不仅培育了涛涛车业、华洋赛车两大上市公司,还聚集了产业链规上企业 27 家,推动该产业年产值逼近 70 亿元大关,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光有生产还不够,还要擦亮自己的品牌、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为了破解中国企业出海长期依赖代工模式、缺乏品牌与技术话语权的困境,缙云县政府主动构建政策赋能体系。

2025 年,缙云县正在制定 " 出口名牌 " 奖励等政策,就是要从品牌认证、市场推广、跨境合规等多维度为企业提供支持,点燃企业 " 技术出海 " 的热情。

为了让名牌出海,缙云县在企业 " 双向奔赴 " 上费了一番力气。2024 年,缙云招引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中主导产业共 23 个,占比达 71.9%,其中短途交通产业项目占比 31.25%,多是前后忙碌数月甚至数年,才谈成的大生意。

德国 Sun Venture 与华锐动能的合资项目,就是缙云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战略协同的典范,也是 2024 年招商引资的主要成果。

项目不仅依托华锐动能在三电系统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整合了德方在整车工程开发、欧盟认证体系和欧洲市场渠道的优势资源,实现 " 中国研发 " 与 " 欧洲标准 " 的 " 天作之合 "。

从更深层次看,缙云县通过创建 " 小县大创新 " 的生态体系,实现了从硬件配套到创新软实力的提升。

丽水高新区和丽缙高新区作为产业核心载体,2023 年合计规上工业产值近 400 亿元,占全县 86.47%。全县推动 " 教科人一体化 " 改革,构建县内县外 "3+N" 创新动力体系,以教育提质和人才培养赋能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缙云县地理地貌

除此之外,兴建短途交通产业园、每年举办智能短途交通产业发展创新论坛、邀请 " 希望之光 " 人才帮扶团入驻,都是缙云滴水穿石、实打实看得见的积累。

缙云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县域产业突围不能依靠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需要构建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再到产业集聚、品牌出海的完整生态。

中国短途交通产业正步入新一轮扩张与转型并行的关键阶段。

数据显示,2017 年至 2023 年,中国两轮电动车年产量从 3106.9 万台攀升至 5561.7 万台,销量也从 2919.8 万台跃升至 5881.1 万台。

2017-2023 年中国两轮电动车产销量

目前,行业 " 走出去 " 依然严重依赖代工生产和跨境电商这两大传统路径。尽管规模可观,但自有品牌在欧美市场多数仍以低价抢占份额,产品附加值有限、品牌认知薄弱,长远来看难以实现可持续出海。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海外市场准入标准提升,原有模式已经成为走不通的路,产业出海方式需要从 " 价格导向 " 迈向 " 技术驱动 "。

跳出缙云县,以业内头部九号公司为例,2024 年总营收达 141.96 亿元,同比增长 38.9%,其中电动两轮车销量 259.9 万台,同比增长 76.6%。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避开价格竞争,聚焦智能化差异化,自主研发操作系统 NimbleOS,并与宝马集团合作开发高端电动两轮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 Sun Venture 与华锐动能携手探索的 " 技术出海 " 模式,何尝不是为行业提供新的突围思路。

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拓产品线、协同供应链与欧洲市场资源," 技术出海 " 模式力争实现从单一产品出口向技术标准、品牌价值的整体输出,也许能为中国企业打开高附加值出海通道。

可以看出,中国短途交通产业正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从 " 内卷价格 " 迈入 " 外卷技术 "。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布局全球高端市场,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Sun Venture 与华锐动能的合作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它代表了这一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不仅要卖产品,更要输出技术、标准和品牌价值,我们要在一个个细分行业里从 " 跟随者 " 转变为 " 定义者 "。

外国商家采购缙云县电动车

县城飞出 " 金凤凰 ",中国县域经济已经在悄悄改写 " 小而弱 " 的传统故事。

缙云县凭借智能短途交通产业的崛起,向世界表明山区小城也能孕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这里没有一线城市的资源集聚,却凭借清晰的产业定位和政策护航,成功培育出涛涛车业、华洋赛车两家上市公司,带动产业链迈向 70 亿规模,并向百亿级迈进。

县域不再是技术的追随者,而成为创新的土壤和出海的起点。

企业也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与城市共生共融,彼此赋能。

只要找准赛道、构建生态," 小县城 " 同样可以实现 " 大产业 " 的梦想,甚至在全球市场打响 " 中国智造 " 的县域品牌。

这条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县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康庄大道。

THE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电动车 特斯拉 蔚来 浙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