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股东减持并不罕见,但近期的一笔减持,却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吸引了市场的目光。
9 月 5 日,同花顺发布公告称,董事长易峥计划减持不超过 68.4 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0.13%。按公告日收盘价计算,此次减持股份市值约为 2.47 亿元。
实控人的减持行为,本就容易触动投资者的敏感神经,但此次同花顺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和投资者情绪波动的,是公告中阐述的减持理由。
同花顺方面称,易峥拟减持的股份,是其于 2022 年行情持续走低、公司股价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为稳定公司股价而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购入,此次减持是 " 让渡市场参与机会,释放流动性,激活市场活力,为后续市值管理创造更有利的空间 "。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这一说法在股民看来,更像 " 诱使 " 散户高位接盘。一时间,市场上对易峥的减持计划议论纷纷,股民们的情绪也逐渐发酵,社交媒体上相关讨论热度持续升高。
就在股民们议论纷纷之际,9 月 9 日凌晨,同花顺再度发布公告,称易峥决定提前终止减持计划。有观点认为,这是公司在巨大舆论压力下做出的妥协;但也有投资者质疑,公司朝令夕改,暴露出 " 决策随意 " 的问题。
针对减持计划及理由的内部考量与决策流程,以及提前终止减持是否受市场舆论压力与股价波动影响等问题,源媒汇向同花顺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能获得回复。
无论背后有多少未言明的原因,易峥此次的减持理由,终究还是精准踩中了散户心中的敏感点。
靠散户起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货业务甫一推出,便吸引大批高净值人群入场。易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空白,开发出了名为 " 龙虎榜 " 的期货交易分析软件,该软件可实时展示其他席位的成交动向。
在当时,这套软件售价高达 12 万元。易峥后来回忆道:" 多的帮客户赚了几百万,少的也帮客户赚了几十万。"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期货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过度投机等因素," 龙虎榜 " 这只 " 现金牛 " 被迫停产。
沉寂两年后,1997 年迎来拐点。易峥在上海偶然见识到一套网上交易系统,立刻嗅到 " 券商上网 " 的契机。于是他火速召集团队封闭开发,推出了 " 天网网上证券分析交易系统 "1.0 版。
1999 年的 "5.19" 行情,成为中国股市历史上一次迅猛上涨的行情。同花顺研发的超级主站,成功支持 2000 以上并发用户,在行情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大容量并发访问,由此在业内崭露头角。
2001 年,同花顺率先推出 " 软件免费 + 增值服务收费 " 的颠覆性商业模式,这一策略成为同花顺吸引散户用户的关键举措。通过免费提供网上行情交易客户端和网站平台,同花顺迅速扩大了用户基础。
同花顺的这种模式,类似于视频网站的会员服务,分为不同级别和收费标准。从低档的 298 元 / 年的 Level-2 行情,到中低档的 1072 元 / 年的短线宝,再到高档的 8 万元 / 年的金融大师,同花顺构建了完善的产品体系。
当多数企业仍在 PC 端鏖战时,同花顺已提前布局移动互联网。
2006 年,同花顺推出手机炒股软件,并与移动运营商深度合作,通过短信、彩信、WAP 等多种方式,将金融信息精准推送至个人用户手中。这一举措,使得同花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占了先机,手机移动端用户注册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到了 2009 年,同花顺手机移动端用户注册量飙升至超 500 万,当年公司 1.9 亿元的营业收入里,超过 80% 来自 B2C 业务。同年 12 月,同花顺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内证券信息业第一股,公司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上市后的同花顺,在易峥的带领下,继续深耕金融科技领域,不断加大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公司积极拓展业务边界,除了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外,还为证券公司、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软件产品、系统维护、金融数据、智能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
如今,同花顺以 3500 万的月活跃用户,稳居国内第三方证券类应用榜首。其用户规模不仅远超东方财富(约 1700 万)和大智慧(约 1170 万),更成为当前行业中唯一月活突破 3000 万的应用,彰显了其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显著领先地位。
回顾易峥的创业历程,从早期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行业领头羊,散户群体,始终是同花顺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正是因为易峥能够精准把握散户投资者的痛点,才有了同花顺今日的成就。
" 拿捏 " 散户痛点
中国 A 股市场的投资者总数,已在 2025 年 6 月突破 2.4 亿,其中个人投资者——散户的占比超过 99%,构成了市场的绝对主体,是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贡献者。
尽管群体如此庞大,但散户在信息、资金、工具和心态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韭菜 " 的标签背后,是高频交易、追涨杀跌、长期亏损的普遍生存状态。
散户往往过度自信,将偶然获利归因于技术,从而忽视风险;贪婪与恐惧交替——盈利时贪多、亏损时拒止,终致小亏变大亏;损失厌恶使其死守亏损股、过早卖出盈利股;羊群效应又驱使其盲目跟风,最终成为情绪炮灰。
此外,散户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易陷入信息过载或受虚假消息误导;锚定效应使其过度关注买入价,忽视真实价值;更有甚者怀揣赌徒心态,企图 " 一把回本 ",进行高风险操作。
而同花顺的产品矩阵,恰好精准击中了散户的这些困境与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散户的投资习惯。
针对信息不对称与知识匮乏,同花顺推出 i 问财、财经资讯、数据终端,打造看似 " 一站式 " 的信息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散户决策门槛;面对散户对技术分析的需求,同花顺提供丰富的技术指标库、画线工具及 Level-2 高速行情,满足散户对专业工具的渴望。
为了缓解用户因恐惧、贪婪带来的决策难题,同花顺的智能选股、条件单、量化交易工具应运而生,借助算法帮助用户严守交易纪律、辅助决策。考虑到散户的羊群效应与跟随心理,同花顺搭建社区、论坛、热度榜,让用户能实时了解市场热门动向与他人投资选择,满足其对集体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求。
可以说,同花顺是赋能散户,助其走向专业的 " 引路人 ";同时也是放大散户情绪弱点,利用短期需求实现商业价值的 " 催化剂 "。
因此,在与散户深度捆绑之下,同花顺的业绩也与资本市场的景气度高度绑定,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
业务结构单一
从同花顺近三年的年报数据来看,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64 亿元,同比仅增长 0.14%;归母净利润为 14.02 亿元,同比下降 17.07%。这一阶段,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者对金融信息服务需求减弱。
到了 2024 年上半年,这一不利情况仍在延续。不过,受当年 9 月末的行情带动,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最终 2024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41.87 亿元,同比增长 17.47%;归母净利润 18.23 亿元,同比增长 30.00%,业绩大幅反弹。
进入 2025 年,市场在上一年行情的余热下,投资者活跃度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对同花顺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持续存在。因此同花顺也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均保持了双位数的高增长,分别达到 17.79 亿元、5.02 亿元。
由此可见,同花顺的业绩受资本市场行情影响显著,投资者交易活跃度及对金融信息服务的需求变化,直接作用于公司的 " 增值电信服务 " 和 " 广告及互联网推广服务 " 两大核心业务,进而导致业绩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此外,相较于东方财富,同花顺的业务结构显得较为单一。
根据 2024 年年报,同花顺超过 85% 的营收,来自增值电信服务(38.59%)和广告及互联网业务推广服务(48.36%)这两大板块。其模式本质上是为 C 端投资者与 B 端券商提供工具、数据和流量服务,自身并不直接从事证券经纪或基金销售等金融业务。而缺乏证券牌照是业务结构单一的主因。
反观东方财富,则构建了一个基于全金融牌照的闭环生态。它拥有自己的证券公司,其中 " 证券业务 " 一项,在 2024 年就贡献了超七成的营收;同时以 " 天天基金 " 为主的基金代销金融电子商务业务,营收占比为 24.5%。
这种 " 券商 + 基金销售 + 金融数据 " 的多元化业务结构,使东方财富的收入来源更加均衡,抗风险能力和业务协同效应也更强。
早年,同花顺凭借创新商业模式和契合散户的产品,积累了庞大用户规模,构筑起竞争壁垒。然而,时移世易,东方财富等同行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与精准的市场策略,正迅速追赶。尤其是东方财富,通过多元化布局,吸引了大量新用户,同时也在不断分流同花顺的存量用户。而且,东方财富还通过股吧等社区平台,增强用户的社交互动与粘性。
此消彼长之下,同花顺早年积累的用户规模优势,正逐渐被削弱。
易峥此次以 " 让渡市场参与机会 " 作为减持理由,看似替投资者着想,实则显得有些傲慢。靠拿捏散户痛点做大的易峥,最终却踩中帮他起家的散户最敏感的雷点,这般操作,无疑是在亲手消解其多年积累的散户信任根基。
好在,这位资本市场大佬悬崖勒马," 及时止损 "。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