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儿 前天
王思敬同志逝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工程地质学报 " 微信公众号消息,王思敬先生治丧委员会 9 月 15 日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和环境地质学家王思敬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5 年 9 月 15 日 5 时 46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1 岁。

据介绍,王思敬 1934 年 12 月 27 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安徽巢湖,1954 年赴苏联留学,1963 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同年 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重要创立者,提出了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发展了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原理和方法,对三峡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开展了研究论证,长期关注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思敬曾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 我的青春,无法和祖国分开。" 新华社曾报道,1954 年,年仅 20 岁的王思敬和同学们一道从满洲里出国,进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开启了他长达 8 年的留学生活," 当列车经过乌拉尔山脉时,透过车窗,我们看到了许多现代化的工厂。" 王思敬说," 那一刻,我切身体会到了我们国家的差距,也是在那一刻,我们下定决心,要学最先进的技术,然后回来建设祖国。"

出国前,王思敬仅仅接受了一年的俄语培训,而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又以学习压力大、课程难度高出名," 刚入学确实碰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大学一年级,记笔记就是一大挑战。" 为了能尽快跟上课程进度,王思敬 " 开发 " 出了一套 " 背书 " 学习法。

" 其实很简单,就是将老师罗列的参考书全部背下来,这样既锻炼了俄语水平,又可以牢记专业知识,考试时也能取得高分。" 王思敬回忆道, " 经过这样的锻炼,到大学 3 年级时,我的笔记比苏联同学记得还全面。"

除了课程学习,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的实习要求也很高,经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野外进行地质勘测的实践活动," 常常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吃饭睡觉全部在附近的农民家里解决。" 这样的实习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工程建设经验," 留学期间,我也参与了不少大型水电站的建造过程,回到祖国后,这些经历都派上了大用场。"

1957 年,大学三年级的王思敬和同学们听说毛主席要来莫斯科大学看望中国留学生,他们早早从学校出发,提前 3 个小时来到会场," 即便这样,还是来晚了,只能挤在礼堂中间听毛主席的讲话。"" 当时我们就是年轻一代,那一刻,真是感到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

毕业归国后,王思敬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和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进行研究和论证,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矿山及环境工程以及工程地质力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耄耋之年,王思敬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在王思敬看来,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好的一段岁月,要抓紧时间锤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在现代社会,个人很难预计未来的职业变化,因此,全面的能力和基本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就是要时刻保持心情愉快。"  

资料来源:新华社、工程地质学报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科学院 研究所 莫斯科 俄语 中国工程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