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写一个故事 09-16
语文老师没教会的事,我在菜市场里学到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我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个返聘回来的白头发老头。

他是那种很符合大众刻板印象的老古板,喜欢标准化的阅读理解和模板化的应试作文。

有的老师擅长旁征博引,讲课的内容不局限在书本里,还会拓展到历史、人文,让学生觉得不只是读了一篇文章,而是听了一个故事,认识了一个人。

但我这位老师不会。

他只会每天逼着我们背名人名言和高分样板,对着干巴巴的答案照本宣科。有一次,明明是试卷答案印错了,他愣是没发现,还要强行附会。

受这种做法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课本里的那些 " 文学 " 作品,那些人人称道的文章,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和真实的生活很有距离。

我只是仰望,而无法交流;看不到文字里的美,只看到了它代表的分数。

后来我发现身边很多人也一样。大家一听到什么文学啊写作啊,就下意识觉得那得是专业的人才能做的事吧," 我们这种普通人哪里会写?"

但现在我要说,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

现当代文学史上长期流传着一个观点:文学就是 " 人学 "。

据说最早是高尔基提出的,后来被钱谷融老师广为发扬,他说:" 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我觉得这句话倒过来讲也成立,意思是,那些描述人性、描述人的命运、描述人的生活方式等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归纳为文学的范畴。

这样看来,文学恰恰来源于生活,真正的文学活力恰恰深植于 " 生活现场 "。

所以越是真正深入生活的人,越能创造出直击人心的作品。

最能证明这点的,是前阵子刷到广东梅州一个叫书坑村的地方,搞了个写作比赛。

来参加比赛的,都不是什么专业的作者、诗人,而是生活在村里的老人和小孩。

* 小红书在书坑村办起了身边写作大赛

他们中的很多,没有得到过很多很好的教育,也不懂什么诗歌的格律、写作的规则,但这不妨碍他们走进一个黄色的写作屋,留下这些让人惊叹的作品。

有的村民刚刚还在田地里劳作,听说来这写作可以领鸡蛋,就约上父老乡亲一起来了。

手指甲里还沾着新鲜的泥土芬芳。

如果你问他们 " 什么是写作 ",他们大约只会摆摆手,不好意思地说 " 我哪懂这个 "。

然而,当你让他们随便聊聊自己平时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真实场景,就会发现,他们口中流淌出来的字句,自然而然成为了诗歌。

* 有也不欢喜 有也不用愁—— 76 岁的筱媚写自己建房子

我觉得这太有意思了。

感觉村民们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能那么自然那么生动地把内心表达出来。

他们写的,就是自己的村庄、脚下的土地、每天的日常,是脚踩泥泞的感觉、晒谷场上飘来的饭香、结束插秧后抬头看到的彩虹。

这些文字,带着露水和阳光的气息,直接从书坑村这个生活现场里长了出来。

那么真切,又那么动人。

* 钟琼英描绘 " 天弓(客家话指彩虹)" 的颜色:土橙黄、沙田柚青、吊菜(茄子)紫

这更让我觉得,只要身处真实的生活现场,人人都有表达的冲动和能力。

写作并不依赖某种特权,而源于对自身生活现场的感知与记录。文学也不是专业作者的专属领地,而是每个普通人记录生命轨迹的天然权利。

人们创作文学,像呼吸一样自然。

书坑村的故事并非孤例。

当村民们迎着朝阳或落日,用充满岁月痕迹的双手拿起纸笔,书写乡村日常的时候,成都益民菜场里,卖菜的摊主和买菜的顾客也加入了这场创作。

琳琅满目的菜摊上,每种食材都可以成为诗歌的余韵。

摊主们写辣椒的辣、泡菜的爽,也像是在记录生活的爽辣酸甜。

无需过多思考,刚刚的采购经验,恰好能写就一篇 " 挑瓜难,难于上青天 "。

一个屡挑屡败、从来买不到好瓜的我,立刻感受到了深深的共情。

位于深圳湾公园的写作屋,也迎来了一群意气飞扬的女工人。曾经,她们散落在城中村的各个工厂里,按部就班地做工、赚钱,觉得自己只是个流水线上的机器人。

后来,文学给了她们表达与思考的契机。

这些东西从口中讲出来、用画笔画出来、借由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为了诗歌,成了文学,成了她们彼此依托、理解的一颗星或一座桥。

或许生活是个大课题,但写作却是小事情。

写着写着,灵感就来了,烦恼也就被风吹散了。

就这样,文学从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现场里,诞生出来。

它不需要停留在书房里,也不需要很精致。

生活自成文学,世界不过是你笔尖下的一粒种子

今年,为了激发更多 " 生活现场 " 的普通人,把日常记录成文学,小红书专程在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里增加了 " 我在生活现场写作 " 的环节。

一个个鲜黄色的流动 " 写作屋 " 被搭建起来,醒目地告诉所有路过的朋友,不要觉得文学与我们无关,当我们书写,我们就在创造文学。

我们可以在田野、在菜场、在工厂、在闹市里写,在每一个我们生活工作玩耍扎根的地方写,在每个突然有想法的时刻写。

* 成都益民菜市

我们可以写风写雨写虹彩,也可以写世间万物,写喜乐哀愁。

这间小屋子,就像是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能让每个人没有压力地停留片刻。

你好奇地走进去,写下当时的心情或想法,然后转身离开,而你的生活你的想法留了下来,自然凝结成为一个经验、一个片段。

于是,普通人的创作冲动,得以在这里迸发。

* 深圳湾公园

现在,写作屋也流动到了大洋彼岸,像一颗播撒种子的蒲公英。

日本东京的茑屋书店门口,一对夫妻各自写下文字一首小诗。

丈夫写,妻子与我都是怪人," 正正好 "。

妻子写,今天女儿变成了考拉," 好期待明天 "。

看似没有关联的文字,恰恰勾勒出一家人最深厚的连接。

有趣的人组成有趣的家庭,有趣的家长养大有趣的孩子。

一位常年在中国工作的日本人,也为此驻足。

他讲很流利的中文,用汉字传递了朴素的祝福:" 东京很热,但,马上就秋天。"

希望大家工作顺利。

* 东京茑屋书店

在塞纳河畔,写作屋的红色屋顶与背后的巴黎圣母院遥遥相望。

路过的人们因为好奇走了进来,又因为对表达的渴望而默默停留。

他们想着,写着,笑着。

白发苍苍的法国奶奶听说这里有座写作屋,特意走路过来参加活动,留下三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小卡片,告别刚刚过去的夏天。

" 夏天已经过去,我告别了那个季节,在那里与家人朋友相聚。"

刚来巴黎的留学生写下她新鲜的乡愁。

路过的法国小男孩好奇地凑了过来,询问这三行中文的含义。

听过这缕 " 乡愁 ",读过 " 床前明月光 " 以后,小孩举着一根长长的法棍走回来,塞进留学生的手里,告诉她 " 这是法国的月亮。" 吃了它,就不会再想家。

这句话,何尝不是一首动人的诗。

在巴黎生活五年的中国女生,一个人待在写作屋里,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写了很久,她有很多话想要讲给这座城市,也讲给城市里的自己。

* 巴黎塞纳河边

曾经很多人在波伏娃的墓碑上写爱,写自由,也写自己。

如今同样在巴黎八梨空间,一家被波伏娃故居、贾科梅蒂博物馆、蒙帕纳斯公墓围绕的书店,也不断有人写下含有力量的字句,敬远方,敬生活。

一位优雅的法国女士带着母亲一起来到这里。

她买了两本一模一样的书,一本留给自己,一本送给朋友。

等待同样的文字与不同的灵魂产生共振。

后来她写下很美的句子,像一幕戏剧:

昨晚,她的儿子七点睡下,九点醒来,他们一起跳舞。

随后,他舒展身体,安稳趴在母亲身上,再次沉沉睡去。

她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而文字帮她把瞬间定格。

德国杜塞的 Carlsplatz 集市是老杜塞人最爱逛的地方。

这里很包容,能容纳那些新的旧的、传统的新潮的,一切。

有位老奶奶每周都要来这逛上两三次,这样的习惯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市集。

她见过市集伴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也知道岁月如何在这里留下痕迹,她期待着在这里留下一首关于生活的小诗,只是还需要时间构思。

另一位土耳其大叔,倒是毫不犹豫,提笔就写:" 爱给所有人 "。

有时,最简单的话,也最动人。

还有些爱,给了特定的人。

一位腼腆的德国男生,悄悄在这里留下了一首关于暗恋的诗歌。

小红书把它贴了出来,希望女孩路过时能够看到。

这些来自海外的现场,和书坑村、成都菜市一样,映射出生活的某个切面,也凸显出文学的本质,既能关于远方的叙事,也能拥抱身边可触摸的日常。

在具体的、日常的生活现场里,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化作最鲜活的文学沃土,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滋养,也为他人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注脚。

这恰恰是 " 生活现场 " 的意义所在。

无关地点,无关年龄,无关语言,人们把具体的生活瞬间,以文字为载体,永恒地留存下来。这些记录,天然带着人类共通的情感,成为我们彼此看见、彼此理解的前哨。

事实上,线下所能覆盖的 " 生活现场 " 注定是有限的。

哪怕我们总是期待着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实现人与人的相遇与连接,但现实空间总有它的局限性。

好在我们还有互联网。

感谢互联网拓展了普通人之间的交流边界,小红书发起" 世界的一日 ",鼓励大家用母语记录 2025 年 9 月 19 日这一天发生的任何故事。

任何形式都好,一句话、一张照片、一首诗。

什么故事都行,重复很多次的日常,某个重要的瞬间,或者意外的片刻。

这场全球性的书写活动,源于对 " 中国的一日 " 的深切致敬。

1936 年 4 月,茅盾先生以上海文学社的名义,在《大公报》上向全国发起征文,呼吁社会各界人士都行动起来,以 1936 年 5 月 21 日为题,记录这一天身边所发生的事。

他说," 发现一天之内的中国的全般现实面目,彰显这一天之内的中国全貌。" 意思是,越是平常的一天,越能彰显中国的一天,恰好呼应了 " 文学即人学 " 的观点。

后来,征文内容经过筛选后,被编纂成《中国的一日》。其中有些文字虽不流利,但也朴质可爱得很,生动记录了田间的劳作、市集的喧嚣,以及时代的波澜。

读它的时候,你会感觉不只是在读一本书,而是认识了时代洪流里的一群人。

如今,89 年过去了,小红书把 " 中国的一日 " 拓展为 " 世界的一日 ",也是希望世界的广阔凸显出生活的多元,让微小的个体与广袤的世界形成更加深刻的链接。

这是我们的一日,也是世界的一日。

如果说 " 生活现场 " 让我们在具体的场景中遇见了文学发生的时刻,那么 " 世界的一日 " 就是让全世界每个角落都变成了生活的现场,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记录者,让生活文学的种子得以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长成茂密的森林。

它是一个丰富多元、热闹非凡的全民写作计划。

我不知道谁会来写。

可能是书坑村村民那样的老人,是刚开始读书的小孩,是忙于工作的社畜,或者美国街头的表演艺人,巴黎河畔散步的普通游客。

我也不知道他们会写什么。

可以是缝纫机上的自传,是出租车里的十四行诗,也可以是我在备忘录里随手记录的:" 晚霞很美,外卖迟到了半小时,妈妈说春天种下的葡萄正在爬藤。"

但有些事情是可以肯定的。

当所有源于不同生活现场的故事,都被记录并汇聚在小红书上时,我能感受到这一天,世界最真实的脉搏和呼吸。

明月犹相照,天涯共此时。

我也愿意相信,新的连接会伴随着文学而踊跃发生。这些珍贵的生活文学,最终会成为世界范围内可以共享的宝贵经验。

因为文学如此辽阔,它是无数人认真活着的瞬间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文学 语文 作文 试卷 梅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