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范文清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 3 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拳,直击当前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要害,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汽车行业网络乱象已形成 " 利益闭环式 " 的毒瘤生态,其危害远超舆论层面。比如,部分车企将营销预算从技术研发转向 " 水军公关 ",用 " 概念性技术包装成量产功能 "" 特定场景效果夸大成全场景适用 " 等话术误导消费者,迫使同行陷入 " 不参与就吃亏 " 的恶性竞争陷阱;一些测评机构背离专业初心,将本该服务消费决策的测评,异化为牟取暴利的工具;更有公关公司批量制造 " 黑料 ",通过水军矩阵扩散虚假负面信息,把汽车行业的竞争从 " 技术赛道 " 拖入 " 舆论泥沼 "。
这些网络乱象直接导致两个恶果:一是消费者在海量虚假信息中难以辨别产品真伪,购车决策被严重干扰;二是企业研发投入被挤压,本该用于电池安全、智能驾驶的资金,被迫投入无意义的舆论攻防,最终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速度。
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产生,根源在于多方面。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企业为了在短期内获取竞争优势,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企图通过网络舆论来左右市场走向。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监管漏洞和对流量的过度追逐,为这些乱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的不完善,使得一些不法行为存在于灰色地带,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惩治。
此次六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可谓正当其时。这一行动是对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重要纠偏,彰显了政府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守护健康产业生态的坚定决心。通过整治行动,网络乱象的蔓延将得到有效遏制,从而引导汽车行业的发展回归理性轨道。
对车企而言,这是一次 " 强制清醒 ":当六部门明确将 " 捏造销量数据 "" 操纵测评 " 列为重点整治对象,意味着靠 " 炒作流量 " 获取市场的路径彻底走不通,企业必须回归 " 技术为王、产品为本 " 的正轨,将资源重新投入到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智能驾驶算法优化、用户服务升级等核心领域。
对行业生态而言,这是一次 " 净化重生 ":规范的测评机构将凭借专业公信力赢得市场,理性的舆论环境能让消费者真正了解产品优劣,最终形成 " 优质企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 的良性循环。尤其在当前中国汽车加速 " 出海 " 的背景下,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健康的竞争秩序,更是中国汽车品牌树立全球口碑的基础。
当然,彻底根除网络乱象不能仅靠 3 个月的专项行动,更需构建 " 法律 + 技术 + 行业自律 " 的长效机制。法律层面,相关部门需进一步明确 " 水军 "" 黑公关 " 的认定标准与处罚细则,让执法有章可循;技术层面,网络平台应投入更多资源研发 AI(人工智能)识别系统,自动筛查水军账号、虚假测评,从技术上压缩乱象生存空间;行业层面,汽车企业应主动签署 " 公平竞争公约 ",行业协会需建立 " 黑名单 " 制度,对参与恶意竞争的企业进行联合惩戒。
唯有政府监管 " 不缺位 "、平台责任 " 不推卸 "、企业自律 " 不打折 ",才能让汽车行业的网络空间真正回归清朗,让中国汽车产业在健康的竞争环境中,心无旁骛地向全球汽车产业的 " 第一梯队 " 冲刺。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