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中国女性在民族危亡关头的觉醒与成长史——从困顿走向光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找到了人生方向,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青春与智慧。
1928 年 3 月 10 日,王云峰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仙女庙镇 , 家中经营油坊,拥有田地,生活较为富裕。1937 年冬天,日寇侵占仙女庙,油坊被毁,王云峰全家只能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更令人痛心的是,她的父母兄姐均染上鸦片恶习,家中陷入贫困深渊,靠亲友接济度日。
1939 年到 1942 年间,王云峰在仙女庙小学读书,后因父亲病故,家庭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她不得不辍学在家。彷徨之际,她的姨母告诉她 " 新四军办的学校读书不要钱,学完还能工作 ",这句话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她迷茫的前路。1945 年 3 月,年仅 17 岁的王云峰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离开日占区的仙女庙,奔赴解放区江都县王家坝投身革命。
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是苏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王云峰在县立师范学校接受短期训练,这里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革命信念的塑造。三个月的学习让她了解了革命道理,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
1945 年 6 月,王云峰被分配到江都县文工团工作。文工团的生活艰苦而充实,平均每月要赴十多个乡村巡回演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鼓舞人民群众抗日斗志。每逢演出,百姓们都争先恐后前来观看,这让王云峰深刻体会到宣传文艺工作的力量。她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抗战胜利后,王云峰先后调任江都县委群众工作队、凡川镇民众教育馆、邵伯运河堤春汛护堤委员会工作。1946 年 10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王云峰随县政府退出邵伯,进入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联合中学学习。战火中的学习生活充满艰辛,白天在驻地学习政治,分析形势,开展一些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夜晚常常需要转移驻地。1946 年底,因形势紧张,我军准备撤退到山东,上级动员疏散二分区联合中学近千名师生,让有家的暂时回家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王云峰毅然决定随学校北撤。后因敌情变化,在上级指导下他们留下来坚持原地斗争,开展游击教学,并参加一些党的宣传工作。这段特殊经历使她在阶级觉悟和人生观上有了质的飞跃,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1947 年 12 月,王云峰调入工农兵学校,担任文化教员,为培养基层党政军干部贡献力量。
1948 年 8 月 23 日是王云峰政治生命中的重要里程碑——在苏皖二分区干部学校,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坚信,只有在党的直接领导教育下,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48 年 10 月王云峰进入二分区区立中学学习,1949 年 2 月学校改为苏皖第二行政区立师范学校,王云峰留校做学生辅导工作。1949 年 5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京沪各地相继解放,区立师范学校奉命从高邮迁往扬州,7 月改为扬州师范学校,王云峰先后担任音乐教员、教务员、女生指导员、图书管理员。
1950 年起,她先后调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上海国棉十二厂、嘉定县马陆公社、城西公社、桃浦公社、上海杨浦棉纺织印染厂、上海棉纺针织厂等单位工作。1978 年,王云峰调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1983 年离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