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期的国债,最长期限的大额存单,乃至保终身的人身险,长期锁定利率的金融产品正在成为部分 " 先知先觉 " 的中国家庭的选择。
2023 年以来的利率一路下行,让许多投资者对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来越敏感。
这个过程导致了两个看似矛盾的情况。
一方面,存款储户和理财投资者继续追逐 " 稳定回报 " 类产品,2025 年上半年,42 家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达到 213 万亿的历史新高,同比增幅达到 8.3%。
另一方面,当年主要上市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比前一年继续大幅下降,一年内降幅达到 34 个 BP 之巨。
如果说,前一年,储户在银行购买定存或大额存单还有 2% 上下的年利率的话,一年过后,存款利率已经降到了 1.6%。
在存款利率下降趋势仍未终结的当下,投资者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接受不断下降的储蓄和存款利率,要么另觅他途。
而普通老百姓最容易接触的 " 保单 ",似乎成为了一种当然的选择。
寿险产品 " 一次性充值 " 大幅飙升
对于大多数国内保险的购买者而言,阅读所投保的保险企业的定期报告,并不是常见的动作。
没关系,我们来读。
2025 年的半年报显示,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都在向好,其中投资收益因为国内股票市场的走强而出现大幅增长。
但有一个很有一行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科目——寿险趸交——在 2025 年半年报里出现很也异常的变化。
以中国人寿 2025 年半年报为例, 这一数字从去年同期的 49.26 亿元,猛然跳到 200.28 亿元,同比大增 300% 以上。
类似的新华保险的半年报也呈现了相似的情况。资事堂注意到,新华保险半年里,2025 年上半年的长期险趸交金额达到 140.94 亿元,相比去年的 31.09 亿元,同样实现了超过三倍的增长。
趸交(dun jiao),通俗说就是 " 一次性支付完所有保费 "。
投保人为什么选择在 2025 年上半年,把保费尽量一口气交齐,这是为什么呢?
为何频现 " 一次性充值 "?
答案很简单,这是投资者在当下环境里的 " 主动选择 "。
要知道,同样是支付保单的费用,投保人也可以选择期交的形式——也就是分期付款,按年或者按月交付保费——这显然更适合上班族群。
因为,对通常最广大的投保人群而言,让保费的支出和个人的收入匹配上,避免一次性的掏出大额资金来,显然是个更符合逻辑的选择。过去几十年,房贷还款也是类似的情况。
除非这样做,有非常大的好处,或者能避免非常大的坏处。
你别说,还真有。
首先,在寿险产品里,缴费模式的差别会直接影响投资结果。
虽然,预定利率一旦写入合同,就会被锁定,不会因为后续市场利率下调而改变。但趸交还是期交,对客户最终拿到的回报率有明显的影响。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资金到位的时间。
趸交(一次性交齐)意味着,客户投入保单的本金在交齐第一天后全部进入保险账户,立即按照既定利率开始滚动,复利效应从第一刻起全额发挥。
而期交虽然利率条件不变,但本金是逐年进入的,前期投入少、资金迟迟未能完全到位,享受复利的本金被削弱,复利效果自然逊色。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过去几年的利率长期下降趋势更助长了这种回报率的差异。
来一个简单的测算:
林先生选择趸交,首日一次性投入 10 万元,按 3% 年利率复利,20 年后本息合计约 18 万元。
王先生选择期交,每年交 1 万元,连续交 20 年,同样按 3% 年利率计算,到期合计约 13 万元。
利率相同,合同条件相同,但最终差距超过 5 万元,从到期回首的款额看林先生比王先生多拿了近四成的回报额。
所以,趸缴的客户们的逻辑很简单: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把本金尽早、尽全地投入,把复利的时间价值锁住,尽量保存个人资产的购买力。
险企的投资难题
大量的保费输入,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个 " 双刃剑 ":
一方面,保单售出、业务扩大,是个好事。
另一方面,寿险保单的每一分保费都对应着长期的支出需求,尤其是当投资市场的利率不断下降时,对于保险公司的投资团队而言,可以配平收入和支出需求的时间窗口可能 " 转瞬即逝 ",需要更高超的投资水平。
这几年,保险公司都在做一个事情——加强投资的管理和研究力度。
很多大型保险企业在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尽早、尽可能的多的把钱投到市场里,投向稳定且长期的资产,锁定部分收益率,为后续的业务开展提供帮助。
第二件事,寻找更多、较高收益又有一定把握的资产。这两年险资业界不断把资金投向股息率高的国有龙头企业,投向黄金类资产,原因也在这里。
同时,保险业界也在非常积极的争取下调保单的预定利率。
2025 年 7 月末,保险行业协会在季度专家咨询会上披露: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1.99%,比之前又降低了 14 个基点。今年 1 月和 4 月,该研究值已经分别下调至 2.34% 和 2.13%。
换句话说,今年以来预定利率已连续三次下调,从去年的 2.50% 一路降到 1.99%,累计降幅超过 50 个基点。
如此密集、幅度又大的下调,在中国保险市场历史上并不多见。
银行成为 " 幕后推手 "
此次寿险 " 一次性买单 " 的爆发,与银行默默地推动作用也有关系。几家大型上市险企的半年报里,都能清晰看到这一趋势。
险企财报中 " 银保渠道 ",就是保险公司把产品放进银行网点,由银行代销的数字。
在新华保险的半年报里,银保渠道的总体销售数字上升很快,其中 " 趸交(一次性买单)" 的额度更是同比暴增近四倍。
一定程度上,银行渠道的趸交飙升,已经成为保险企业自身保单趸交飙升的最大驱动力。这或许说明银行渠道的客户得到了比较多的 " 专业指导 ",因而更倾向于用趸交来回避后续的利率下沉挑战。
中国人寿同样如此:银保渠道的趸交规模从去年同期的约 41 亿元,飙升至 186 亿元,增幅接近四倍。银行网点正在成为客户理财资金迁移的重要入口。
中国人保的数据更具对比性:个险渠道的趸交反而出现下滑,但银保渠道仍保持稳健增长,贡献度继续上升。
可以看出,寿险 " 一次性买单 " 的火爆并非单点现象,而是银行在背后系统性推动。当利率不断下行,客户在银行柜台寻找理财替代时,寿险产品就顺势接过了这部分资金。
换句话说,寿险的数据看似来自保险公司,其实背后站着的,是银行理财入口的 " 迁徙 ",而这在储蓄利率持续下降的大趋势中又显得如此正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